请赋予数学以灵性
2021-09-10袁春花
袁春花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打好数理基础的阶段,在数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就小学数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习数学知识,首先需要掌握数学逻辑思维,其次再针对数学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结合知识点进行运用。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和学习困难,针对学生薄弱的方面,教师需要加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学 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简单的吸收了解数理知识,或者能够弄懂、记忆数学公式,更多的应该是会分析数理知识并且可以灵活的展开应用。数学学习一般情况下, 期的学习研究,就越看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对此,关于数学学习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化
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通常来说让学生更好的进入状态,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生活中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往往会给人带来更大的收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思考。
就以学习《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的知识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几何形体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布置一个学生的实践作业,关于“身边的几何形体”的课外探索活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几何形体。可以在校园内发现几何形体的物品,也可以是在校园外寻找几何形体的身影,只要符合几何形体的标准,都可以作为实践的参照物。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的相关几何形体,以及在探索过程中收获的心得体会,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可以同学进行分享,彼此在沟通中互相成长共同进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乐趣。开展生活的数学化的实践活动,也是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做好铺垫,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引发学习欲望。
二、开展课堂的即兴互动
所谓应用能力是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数学课堂需要活力更需要学生的参与率,来激发课堂的氛围,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富有形象,不仅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更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配合。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由于学生处于成长期,对一切事物怀有好奇心,加上充沛的体力,开展数学课堂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单位换算》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点,组织课堂即兴互动的表演,比如选取数学知识中涉及的元、角、分的换算。学生通过自主表演或随机抽签的方式上台展示,以超市为场景,由一人扮演购物者一人扮演销售员。表演方式为购买者询问销售者物品价格,在销售者给购买者结款零钱时,可以询问购买者的意见,是想要两个5元,还是一个10元,或十个1元的零钱。以此展开单位换算的表演。
在课堂互动中虽然互动的形式和范围有限,但不可否认学生在互动中能够打开思维,投入到互动中。开展互动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结合教学主题相关的互动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在乐趣和感悟中收获数学知识。
三、让实践走进数学课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数学知识发挥到极致,在数学的学习中让实践走进数学课堂,能够让数学知识可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和例题,不足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践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融合一定的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让实践走进数学课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丰富发展自身的教学水平。
针对学习《植树问题》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知识”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相应的植树基地。根据非封闭线路两端植树的情况,株数等于段数加一的计算方式,以及全长等于株距乘以株数减一的计算公式。以小组为单位有条理的依次进行实地考察,各小组选取一个考察主题,株数的统计或全长的计算。各小组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数学实践研究主题的结果。
开展数学实践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探索能力,并在实践中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研究,加强了自我数学的应用能力。因此,让实践走进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魅力。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赋予数学灵性,主要在于让数学不再是书本上固有的刻板知识,更多的是在数学课堂上融入实践性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体现,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研究2019(15)
【2】闫振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2020(02)
【3】张晓兰.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