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难与辉煌

2021-09-10万家兴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稗子张贤亮馍馍

万家兴

张贤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所遭受的苦难是今天的我们不能想象的,但同时,这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中取得骄人成就的重要原因。

他的一生经历十分丰富,跨度也非常大。1936年,他出生于南京的一户资本家家庭,可以称得上是“钟鸣鼎食”之家,据说他在十岁之前没有自己穿过鞋子。父辈结识了许多大人物,包括东北的少帅张学良。他的童年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是令人羡慕的。张贤亮的童年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因此可以说他的童年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不大,但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或多或少地给他的人生涂上了一层“底色”,这种“底色”与其所受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了他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时,这也是他被打为“右派”的原因之一。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他的人生也迎来了转折点。作为资本家、旧官僚的后代,他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只好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母亲和妹妹到了宁夏开荒。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了,还因此调到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当了教员。随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返右”运动,张贤亮因发表《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劳改生活。这是他人生中最昏暗的一段,对他的心理、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

张贤亮在长达22年的劳改生活中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饥饿、劳累、伤病使他的身体备受摧残。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瓜菜代”、“稗子面馍馍”、“黄萝卜”这些字眼,今天的人們听到这些词语可能会不知所云,但这些都是他们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所谓“瓜菜代”,就是杂七杂八的瓜果蔬菜一起煮了用以代替主食。所谓“稗子面馍馍”,就是用稗子磨成面做的馍馍,稗子是什么东西?那是常见于稻田里长得跟水稻非常类似的一种杂草,是有害的!如果这些东西管够,那也不至于饿肚子,奈何就连“稗子面馍馍”也只能领到两个。饥饿是常态,食物是那么的珍贵,以至于在接到马缨花递过来的巨大的死面馒头时,章永璘滴下了泪水,就连“在“营业部主任”作践我时没有流下的眼泪,这时无声地向外汹涌。”章永璘已经四年没吃过白面做的面食了!如何弄到食物、更多的食物,是章永璘和张贤亮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在《绿化树》中,章永璘前往镇南堡集上买吃的,一个老乡正在出售他的土豆和黄萝卜,土豆两块钱一斤,黄萝卜一块六一斤,章永璘故意说出“人家都是三斤土豆换五斤黄萝卜哩。”引卖家上钩。果然,这位淳朴的老乡上当了,“你拿三斤土豆来,我换你五斤黄萝卜哩。”于是章永璘就在这位老乡手里花了六块钱买了三斤土豆,然后用这些土豆换了他五斤黄萝卜,这样算下来黄萝卜一斤才一块儿了,章永璘当然沾沾自喜,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这也无可厚非,在那个年代,谁不想尽可能多获得一些食物呢?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不道德,但当时的他已经没有资格考虑这些了。对于食物的珍惜,小说中的章永璘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就连打饭用的器具也大有文章。“其实,我平时也比一般犯人吃得多,只要是打稀饭,而不是稗子面馍馍,我总要比别人多100cc,诀窍就在于我这个罐头筒。”怎么回事呢?“因为炊事员舀汤的速度非常快,如果用小口饭具,瓢底哩哩拉拉的汤汁就会滴回到桶里,这无疑是个损失。用敞口饭具,瓢底的汤汁当然会掉到盆里,归于自己了。脸盆太大,磕磕碰碰地不好往窗口里送,并且稀饭会沾得满脸盆都是,反而得不偿失。”对于这喝不到两口的100cc稀饭,也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可见这段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诙谐的文字体现的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虽然这些故事都是小说里的,但《绿化树》这部小说是能够被看做张贤亮对自己过去的真实描述的,可以断定张贤亮当时的生活不会比这好,至少吃不饱饭那是不用怀疑的。

张贤亮是个孤独的人。他的孤独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人,而且他的内心世界很特殊,在他仅有的圈子里找不到与他相似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家都很疯狂,清醒的人自然找不到可以说话的对象。况且他的身份也让他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在劳改农场,他和其他人同样是劳改犯,但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还有一层特殊的“底色”。在就业的农场,他和其他人同样是职工,但他做过劳改犯。这样特殊又复杂的身份让他找不到同类,不敢对别人吐露真言。在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里,章永璘有一本神秘的日记本,里面这些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话,他不敢让别人知道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他的老婆黄香久给他买了个收音机,让他听个戏解闷,可他每天晚上戴上耳机,跟个特务一样。一个孤独的人心里都会有很多的秘密,因为他找不到人说心里话。张贤亮被平反之后依然是孤独的。曾与他共事的杨继国,两人曾同在宁夏文联工作,杨任党组书记,张任主席,杨继国说:“他确实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我们俩在一起工作时,还经常能说上话。后来不在一起工作,往来就少了。他曾经告诉我,有时候感觉很孤独,就在镇北堡住所独自思考、练书法……即使是外出参加活动,他也不爱游玩景点,更多的时候喜静不喜动,喜静不喜闹。我感觉,这与他前半生受难的遭遇有关。”

确实,他前半生的遭遇不仅影响到了他的性格,还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那么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从张贤亮的文学成就上来看,无疑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有人甚至说是他的苦难造就了他的文学地位,这也不乏道理。经历了长达22年的苦难,张贤亮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他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独特的文学素材,让他的小说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但他对苦难造就了他这种说法报之以苦笑,在《满纸荒唐言》中,张贤亮说:“‘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这些话,用来安慰别人和自我安慰到很得体,而当真要把对待‘右派’的方法作为经验来培养作家,我可是要抱头鼠窜、桃之夭夭的……说实话,如把这一点痛苦的结果和漫长的痛苦的过程相比较的话,是太得不偿失了。”是啊,这是多么难熬的日子啊,我想,即使他劳改的时候得知自己会因这段苦难的日子而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他也宁愿不要这些成就而获得自由和青春。

参考文献:

[1]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选集(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2]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选集(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3]张贤亮.《满纸荒唐言》,《张贤亮选集(一)》[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临沂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稗子张贤亮馍馍
我不想吃稗子草长大
一棵稗子在担心什么
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
你带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清明馍馍
谁动了我的馍
蒸馍馍
一颗稗子和一颗麦子
不听课的尊重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