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永故事在《搜神记》中的流变

2021-09-10曹泽熹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搜神记文学作品

曹泽熹

摘要:董永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传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脍炙人口,一直到现代还被改编成戏曲散发着广大的影响力。董永故事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卖身葬父、天仙女下凡婚配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其故事生动感人、引人入胜,更是因为其故事内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正因此,董永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保存了下来,经历了不断的承袭和改编,并在它的影响下诞生了无数类似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本文主要整理文献有两版《搜神记》中的董永故事,以纵向比较的方式,梳理董永故事在历史上的流变过程。

关键词:董永故事;文学作品;流变与比较

二、两版《搜神记》中的董永故事对比

第一节、董永故事在《搜神记》中的内容

《搜神记》现流传于世的版本主要有三种:二十卷本、八卷本(也叫《稗海》本)和敦煌本(也叫句道兴本)。而董永故事只见于二十卷本和敦煌本中,八卷本并未见有董永故事,故八卷本不作参考,主要讨论董永与织女故事在二十卷本与敦煌本中的异同。

《搜神记》二十卷本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作者为晋散骑常侍干宝。原已亡佚,明代开始有人刊刻,万历年间的《秘册汇函》本应该是《搜神记》二十卷本再次出现的第一个版本,李剑国先生在《二十卷本<搜神记>考》中提到:

《搜神记》二十卷本首载于《秘册汇函》,《秘册汇函》由海盐人胡震亨和姚士粦编刊于万历中,收书二十四种,由于是随刻随续,非一时刊成,所以《千顷堂书目》类书类着录胡震亨、姚士粦《秘册汇函》只作二十卷,当是最初刊成的数种。书未刊竟而毁于火,残版归常熟毛晋,胡震亨等人复为之纂辑,毛晋刊为《津逮秘书》,其中《搜神记》二十卷,即用《秘册汇函》版。

我们现在见到的二十卷本,正是人们根据与诸如《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志》《初学记》等类书中所引《搜神记》辑录而成。是目前《搜神记》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一说二十卷本属于半真半假,是明人辑各书引用的话,再加别的志怪书而成,本文不做探讨。敦煌本《搜神记》因题署有「《搜神记》一卷,句道兴撰」,所以也有叫「句本」《搜神记》或「一卷本」《搜神记》。共三十五篇,首完尾残。关于敦煌本《搜神记》的研究寥寥,根据其引书和依据的内容可知成书大约在唐以前。

首先对比两版《搜神记》中的董永故事,两版故事虽在情节模式上大同小异,但在一些细节部分存在差异。如故事开头中,二十卷版本中记载「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子俩卖力耕田,父亲坐在车上而董永在车后推车。敦煌本中则是「至于农月,与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供养不阙」,敦煌本中细化了董永事父的情节,将父亲安置树下照顾、自己独自劳作的画面更突显了董永的孝道和艰苦不易。在卖身葬父的情节中,二十卷本中写「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欲还主人,供其奴职」,将主人描画成一个通情达理、心地善良的形象,念董永行义尽孝要免去董永的债务。而敦煌本则没有这一情节,相比较下二十卷本中的董永执意要还清债务更显人格魅力,而敦煌本中的董永处境更为艰难。再看路遇仙女的情节,二十卷本中两人的邂逅仅以一句「愿为子妻」带过,略显草率刻意。而敦煌本中则详细刻画了这一遭遇,「在路逢一女,愿与永为妻,永曰:『孤穷如此,身复与他人为奴,恐屈娘子。』女曰:『不嫌君贫,心相愿矣,不为耻也。』」董永恐自己身为人奴委屈女子,而女子非但不嫌弃反而情义坚定,这一拒一迎不但使故事更添悲壮色彩,而且强化了「孝有善报」这一奖励机制,既迎合了文人普遍性的「抱得美人归」的意淫,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缺失,引起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版本中提到了董永故事摘自刘向的《孝子图》,在结尾多了一句「前汉人也」,但是前汉刘向是不会有「前汉人」这个概念的,句道兴版本董永故事多半是假托刘向之名而作。

第二节、两版《搜神记》董永故事内容之创新

通过两版董永故事相对比,可发现两版故事的故事情节和关键要素基本相同,相比较于先前记载董永传说的文献——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董永事父的画像和曹植的《灵芝篇》,《搜神记》中的董永故事首先添加了「卖身葬父」的情节。《灵芝篇》中,关于董永的核心情节是「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以董永家贫无财供养老父为出发点,重点讲述董永不辞劳苦甘愿为佣供养孝亲,由此而感动天神派天女下凡以报答董永,核心是对于董永至孝的描述,整个故事是作为「孝道」的论证。而在《搜神记》中,情节由「生养」发展为「死葬」,为孝行增添了悲剧元素,并且「事父葬父」由全文的主要情节转变成了开头铺垫,被当做后来「遇仙」的契机而存在,核心情节实现了由「事父」到「遇仙」的迁移。

第二点,干宝在原有故事基础上突出了董永的佣作对象「主人」的描绘,这个形象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个中心环节得以串联,无论是卖身葬父、佣作还债还是神女助织都是围绕「主人」这个形象展开的,这个形象的出现使故事结构更紧密更具逻辑性,并且矛盾冲突更加鲜明。

第三点,干宝在故事中增添了「路遇仙女,下凡助织」的情节,在《灵芝篇》中,仙女仅仅是作为结尾对于董永孝行的一种奖励而存在,并没有更多的对于仙女的描述,更没有董永与仙女之间的交流和矛盾描写,它的存在纯粹是服务于曹植对于「孝道」的宣扬,鼓励民众学习董永从而「善有善报」。到了《搜神记》中,则将故事重心转移到了董永和仙女邂逅结合和离别上,有了更多关于仙女的直接描写。除了描写仙女惊人的纺织技艺,两版故事还一共给仙女安排了两句台词,一是表达与董永相结合的心愿,二是表達使命已达将要别离的告知。虽说这两句对白都没有涉及太多关于仙女自己本人的感情,仍然是出于自己「任务」的需要,但从《搜神记》这开始,董永传说中的仙女对于读者来说不再仅仅是上天赐予的难以触及的空中楼阁,而是真正被拉近到读者面前,是一位能在道路上偶遇邂逅,具有高超纺织技艺的贤惠美人,进一步满足了读者对于仙女的幻想,使其变得触手可及。最后《搜神记》为整个故事新添了仙女完成使命拂身归去这样一个不算完美的结局——与陶潜《搜神后记》中白水素女一则类似。在当时仙女报答类型题材中,仙女在完成使命或者现出真身后都会选择离开,我认为这一是寄寓了「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普遍认同,二是为这一段过于理想的情感遭遇留下一点缺陷,这样增加了传说的真实性,让故事显得更加生动且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一、传统文献

干宝:《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年。)

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张溥辑:《三曹集·陈思王集》(湖南:岳麓书社,1992年。)

周光培、孙进己:《历代笔记小说汇编·唐人笔记小说》(辽宁:辽沈书社,1990年影印本。)

周光培、孙进己:《历代笔记小说汇编·唐人笔记小说(二)》(辽宁:辽沈书社,1990年。)

洪楩辑,程毅中校注:《清平山堂话本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隋树森:《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二、现代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卷四。)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卷六。)

朱恒夫:《中国戏曲剧种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陆洪非:《物换星移几度秋—黄梅戏<天仙配>的演变》(北京:首都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郎净:《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三、期刊论文

1.纪永贵:<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民族艺术》,2000年04期。

2.李剑国:<二十卷本《搜神記》考>,《文献》,2000年04期。

3.胡星亮:<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文艺研究》,1997第1期。

4.黄霜:<董永传说研究述评>,《文学教育》(上),2013第七期。

四、学位论文

1.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2.杨晶晶:< 敦煌本《搜神记》研究>(四川:西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李剑国:《二十卷本<搜神记>考》,《文献》,2000年04期。页64。

(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搜神记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由对立走向友善—《搜神记》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人怪关系
略论《搜神记》“恨恨”条
域外幻术的传入与《搜神记》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