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至上,养育下一代创新者
2021-09-10杨安平
杨安平
“出发,就是一种抵达;抵达,亦是新的出发。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无关;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这是从以色列国际游学归来时,我在飞驰的列车上写下的感言。
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总人口八百多万,国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一半以上是沙漠。一边是环境恶劣,边境纷争,战火不断;一边是经济发达,科技创新世界领先,约占全球0.3%的人口却拿走了近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支撑这个中东小国迅速崛起的秘诀是什么?怀着对以色列人才培养模式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憧憬和好奇,2019年5月下旬,我们“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入选者一行二十余人踏上了以色列国际游学之旅。
十天里,我们足迹遍及以色列南北城乡,参访各类学校和培训研究机构二十余所,听取讲座三十余场,互动交流、研讨分享、反思小结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太多的见闻感受无法尽诉,我只能选取几个关键词用以描述。
关键词一:本原文化
一棵树:悬空于雅法古城街头,成为标志性的艺术杰作,几十年来根下无土却绿意盎然。以色列著名的农业“滴灌技术”震撼人心。谁说这株树没有土呢?它不正根植于四千年犹太文化这方深厚的土壤吗?如今,土壤的名字叫“科技”。
一个民族:犹太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一次聆听以色列学校老师的分享,他们开场自我介绍时都会追述自己的祖源与出身,世世代代永不忘本,懂得感恩。以色列从小学起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关于犹太历史文化《摩西五经》的torah(妥拉)课程,引领孩子们追本溯源,不忘来路。一部《圣经》,一场《大卫王》,成为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基石、民族生生不息的神奇密码。崇尚平等、正直、坚韧,富有爱心,勇于探究,敢于创造,已深深融入民族基因。
关键词二:未来意识
“用大脑学习,用心灵感受,用身体体验,让学习在实践中发生,比单纯的教授要好得多。”将科技融于教育,以教育促进科学,培养下一代具有创新力的人才,是以色列重要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强调教学创新的教师学院Gorden学院,我们体验了模拟实验室、密室逃脱游戏化、实景演示、动画视频制作、幼儿编程等课程,探讨了多元教学理念,感受到以色列与中国教育的不同特质:前者兴趣至上、热爱至上,后者规矩至上、努力至上。两种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两国办学方向和育人模式的差异。
学院教师培训中心主任说:“我们要做的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要为应对未来世界的无数可能性做准备。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培养有未来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老师。”于是,在四年的师范教育里,每年会有一半的时间让师范生去学院周边的中小学与老师和孩子们共创共研课程,体验教育生活。这样,他们毕业时就能适应教师工作岗位。
关键词三:开放与融合
一是课堂与课外的融合。
Sadot Ayalon小学是一所公立地方学校,多民族、跨年级、混龄学习是其最大特点。走进校园,到处散发着自由、开放的气息。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无拘无束、大方自然,坐的坐,躺的躺,表现力和好奇心很强,千奇百怪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与中国以“解决问题”为旨归的课堂不同的是,这里的老师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取追问、反问、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课上,主讲教师和助教以纪念罗马某英雄为主题指导孩子们创作艺术作品、创编校园剧、讲故事、查阅资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忙得不亦乐乎。此时,课堂不再是堆砌知识的固态空间,而是连接多方教育资源、统整开发课程内容、融通个性发展的动态场域。
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从顶层构架入手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将课程与生活结合起来,以兴趣为先导,寓教于乐。学校采用滴灌技术养殖花卉,根据蝴蝶习性设计蝴蝶花园,动物养殖实验室里竟然养着活的蛇、仓鼠、兔子,还有鸟儿在实验室筑巢产卵……他们深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需求,点燃探求未知的热情,通过对话、协作、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习真实发生。
二是学校与社区的融合。
敞开大门办教育的Leo Baeck 教育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它更像是特拉维夫的文化中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学校与教会、市民共用教堂,学校还分时段面向社区开放运动俱乐部、游泳池、健身房、体育场、图书馆,师生共同参与并带领社区人员一起做项目研究……这种“没有围墙的学校”,与社区、真实生活紧密融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孕育了众多律师、学者,甚至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阿兰小学的生命教育课堂上,一位妈妈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现场示范如何体會宝宝的感受,让每个学生近距离触摸婴儿的肢体,在此过程中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感恩父母……像这位妈妈一样的志愿者比比皆是:空军退役的指挥官、白发苍苍的老人、医生、家长代表……“抚养孩子需要整个村庄”,在他们心中,民族复兴的根本在于教育,在于年轻一代的卓越成长。为此,他们甘愿不计报酬,发挥自身特长去协助学校教育。
三是以色列与世界的融合。
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国家的风格。在政府部门、社区、学校,在酒店、车站、街头,都能看到肤色、语言各异的人,他们微笑着与我们打招呼,热情而友好。尽管大家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却能够尊重彼此的差异,一起快乐生活、认真学习、协作完成各项研究,甚至可以融入同一个乐团和谐演奏乐曲。
阿兰小学五年级的“旅行”课中,孩子将地理、历史、人文、哲学融于一体,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中国古代经典也走进了他们的课堂。25岁的“拉比”陶亚文用汉语为我们讲述犹太历史文化时,对《论语》《孟子》等经典名句如数家珍,还会恰当运用成语“辗转反侧”……对此,谁又能说文化只是民族的呢?
关键词四:人性观照
以儿童为中心,包容、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才可能孕育较高的国民素质和文明修养,最终实现真正的共融发展。
在以色列,无论是采取差异化教学的“天才班”,还是课内外亦师亦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都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切。中国传统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思想,无形中融进了他们“全纳教育”模式里: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设置专门的小班,为他们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和测试标准,使他们参与学校大部分相同的活动,让正常孩子与特殊儿童相互获得“正向”影响。
Achava学院有贝多因人、阿拉伯人,还有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非洲移民;有普通学生,也有多名特殊学生和老年学员。学院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信仰和个性需求,以“多学科交叉、创新与变革、为明天而学”为办学理念,开设了领导力培养、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以色列文化等特色课程,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进行公平性评价。是的,“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脸更动人,没有什么比宽广的心更温暖”!
一路上有许多触动心灵的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品质与风格的缩影,彰显了犹太民族虔诚的信仰、高度的自律、持续的学习力、卓越的创新力,以及对生命和生活的全部热爱。“养育下一代创新者”,将教育融于宗教信仰,融于文化习俗,融于现实生活;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让学校成为孵化先进文化思想的生态系和能量场,自然就能生长出健康的、鲜活的、幸福的生命……这或许也是我理想中教育应有的样子。
遇见,方可“预见”;思索,才有远方。回归当下,我们不能不思考:21世纪需要怎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怎样去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教育理念的关键、深度课改的推进,只有回归教育原点、站在儿童立场去关注“生命”,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数”,才可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未来意识、世界眼光和国家灵魂的下一代创新者。在这条路上,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探索实践的,还有很多很多……
(作者单位:陕西省宁强县铁锁关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