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恋人格的结构、影响机制以及相关研究

2021-09-10杨腾赵翠乐

启迪·中 2021年1期
关键词:相关研究机制理论

杨腾 赵翠乐

摘 要:自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 是西方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恋的核心特征是过分在意自我,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随着人们自恋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必要对自恋展开深入研究,这对于揭示自恋人格特质的内涵, 以及自恋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恋;理论;机制;相关研究

一、引言

自恋的英文是 Narcissism,是由希腊语 Narkissos 演变而来。其典故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喀索斯, 因爱恋自己的水中倒影, 日渐憔悴而死, 变做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花朵(水仙花)。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如下: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内心里觉得自己就是最优秀的;他们常常会沉迷在对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他们相信自己独一无二,并且认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特权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照顾;严重缺乏共情的能力;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而通过这些标准,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自恋型人格:他们是一群过分在意自我的人,这个自我是想象中过度膨胀的自我,尽管他们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看起来容易被环境扰动,但因为非常在乎外界的评价,他们也会处在不稳定的状态里,甚至可能因此导致内心的平衡被频频破坏。(刘昭,202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恋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这表明自恋型人格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类型, 因此有必要对自恋型人格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对自恋型人格的认识、相关理论与研究, 并对自恋型人格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自恋型人格的认识

(一)自恋的相关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涉及本能性能量从客体撤回以及力比多对自我的投注,认为个体最初的自恋水平都处于正常状态,此时我们的比力多会投向自己,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性的成熟,力比多开始逐渐向外界转移,个体开始摆脱自恋状态,但如果个体发展受阻,力比多无法正常投向外界,从而继续转向自己,由此产生了病理性的次级自恋。(孙灯勇,郑佳,2008)

康伯格将自恋看作父母拒绝或疏忽儿童的产物。现代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认为所有个体早期都有得到“理想化父母意象”的需要, 理想化需要的创伤性挫败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无法发展出“自我抚慰”的能力, 儿童便会产生自恋。(皮尔斯,2005)

自恋社会学习理论由Millon提出, 他認为自恋的发展源于父母对儿童的过度赞誉而非父母拒绝。父母非现实的过度赞誉会导致儿童非现实的自我形象,这时个体便产生了自恋。

(二)自恋的影响机制

基于总体自恋的双生子研究表明, 不管是基于西方还是东方样本, 总体自恋都是可以遗传的:大概 40%~46%的个体差异是来源于基因, 其余的则主要取决于特异而非共享环境。关于自恋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当前也发现额中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眶揳额叶皮层、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郭丰波 ,2016)

(三)自恋的结构

1992年Wink根据 MMPI 分量表,析出了自恋量表,包含是浮夸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Campbell等(2011)提出显性自恋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优越感、特权感和虚荣心,并渴望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的人格特质。隐性自恋是指个体既具有浮夸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优于别人,但又表现出特别敏感脆弱的人格特质( Wink,1991) 。

此外,又有学者提出阳性自恋和阴性自恋,阳性自恋以自我关注、自大、权欲和优越感等为特点,阴性自恋则以自我孤立、脆弱感和渺小感等为特点,阳性自恋和阴性自恋之间可以互相激发和转化。(王桂华 ,2015)

近年来, 有研究者提出适应性自恋和非适应性自恋, 前者则主要包括权威和自我满足两个因素, 后者则主要包括特权感、剥削性和自我表现三个因素,前者对个体的适应有利 , 而后者则不利(Barry, Frick, Adler, & Grafeman, 2007)。非适应性自恋通常与高神经质、理想−现实自我偏差、抑郁、焦虑、攻击性、冲动性购买和问题行为、较低的自尊与共情相联; 适应性自恋则与以上各指标上不存在或存在相反的联系。(余震坤 等,2019)

(四)自恋的测量

在国外,测量自恋的问卷主要有自恋人格问卷 NPI和过度敏感性量表 HSNS或自恋人格障碍量表,NPI 测量的是显性自恋,而 HSNS和 NPDS测量的则是隐性自恋。(张笑,2011)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2005 年国内学者郑涌和黄藜,基于自恋的两形式说,以大学生为测量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编制了自恋量表,本量表共七个维度,28个项目。

(五)自恋有关的研究

(1)自恋影响产生的非适应性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否定自我或威胁自我的社会信息更可能激发高自恋者其敌意、愤怒和攻击的行为, 因为他们有得到钦羡并让他人看到自己积极面的强烈愿望, 这使他们在自我期望受到消极反馈的挑战时, 更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唤醒, 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RH ODEWALT F, MORF C C .1998)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个体倾向于通过社会比较寻求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研究表明,自恋者更频繁、更长时间地使用社交网站,并进行更多以自我提升为目的的自我呈现(Buffardi LE, Campbell WK.2008),如更新状态、更换头像、上传自己的照片(Carpenter CJ.2012)。尤其对于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自恋更可能导致问题性社交行为的产生。

当前隐性自恋则被人们关注的较少,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隐性自恋水平高的个体更易在生活中产生消极情绪体验,长此以往会加剧其抑郁状况。(甄梦苑,2019)

(2)自恋影响产生的适应性行为

当前关于自恋带来的积极影响研究并不是很多, 少量的关于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 自恋者尤其希望通过公开亲社会行为来展示自己, 吸引注意力还有少量研究表明显性自恋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降低孤独感。

三、总结与展望

自恋究竟应视作一个两级的连续体 (健康与不健康), 还是看作单级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 (郑涌, 黄藜, 2005), 测量时是按总分还是分维度具体计算, 目前研究仍未达成一致。当前关于自恋的研究多采用问卷法,难以避免被试主观性以及社会期许效应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将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或在测量自恋时将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此外,研究者如何指导人们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念而非引起非适应性症状有待进一步探究。并且,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生等群体,那么对于其他比如留守儿童,离异家庭青少年,探究自恋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当前关于自恋带来的适应性行为的研究不多,进一步探究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Barry, C. T., Frick, P. J., Adler, K. K., & Grafeman, S. J. (2006).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Narcissism among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Evidence for a Distinction between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Narcissism.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6(4), 508–521.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06-9102-5

Buffardi, L. E., & Campbell, W. K. (2008). Narcissism and Social Networking Web Si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10), 1303–1314.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8320061

Rhodewalt, F., & Morf, C. C. (1998). On self-aggrandizement and anger: A temporal analysis of narcissism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3), 672–68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4.3.672

Ronningstam, E. (2011).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5(3), 222–227. https://doi.org/10.1002/pmh.172

W Keith Campbell, & Miller, J. D. (2011a). The handbook of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theoretical approache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treatments. John Wiley & Sons.

Wink, 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4), 590–59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1.4.590

郭豐波,张振,原胜,敬一鸣 & 王益文.(2016).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08),1246-1256. doi:10.3724/SP.J.1042.2016.01246.

刘昭.我,是最优秀的——从人格特征谈自恋型人格[J].心理与健康,2020(09):22-24.

皮尔斯.人格的发展 [ M] .唐蕴玉, 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2005.

孙灯勇 & 郑佳.(2009).自恋人格的结构、形成机制及相关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32-37. doi:10.3969/j.issn.1008-3456.2009.05.009.

余震坤, 刘云芝, 罗宇, & 蔡华俭. (2019). 区分适应性自恋和非适应性自恋:多视角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1).

张笑.(2011).自恋人格、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2262561.nh

甄梦苑.(2019).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2001&filename=1019195551.nh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杨腾 赵翠乐

猜你喜欢

相关研究机制理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与相关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