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学园祭对中国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思考与启示
2021-09-10吕泽旭
吕泽旭
【摘要】 学园祭起源于日本,通俗来讲是校园的节日,也可称作大学节。日本学园祭同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有着相似之处,却又大不相同。相比来说日本学园祭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本文从日本学园祭对高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出发,对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开展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关于如何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得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 学园祭;校园文化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116-03
一、日本学园祭的含义及其特征
日本学园祭是日本高校举办的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历届高校举办学园祭时,学生社团都会积极参与并出谋划策。日本学园祭是日本各大高校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建立集体感、收获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日本学园祭不但培养了高校学生的领导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塑造了高校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奉献精神。是日本高校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重要平台。
(一)活动周期长、数量多、种类丰富
日本各大高校的学园祭有着活动周期长的特点。学园祭是日本高校经常性举办的校园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初和10月底到11月初开展。多数高校选择在秋季举办,并且各大高校的学园祭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秋季气候凉爽适宜,旅游人群较多。对于多数外国游客而言,还会特意选择举办学园祭高峰时期来到日本。亲眼目睹日本各大高校的校园风采。高校学园祭的时长可跨越一到四天,一般在周末舉行,活动总周期最多可达三个月以上。日本各大高校学园祭的时间一般是错开的,各地游客和兴趣爱好者可以把各大高校的学园祭活动尽收眼底。
日本高校的学园祭不仅活动数量多,而且活动种类丰富,形式多元。这些活动大体上涵盖了学术类的自主研究发表、讲演会、讨论会,艺术类的演唱会、演奏会、戏剧表演、选美大赛,展演类的展示场、特卖场,以及美食类的模拟饮食、美食街、服务店铺等各类活动。此外,日本高校的多数社团各类学科也会结合自身特点组织相关活动。如街舞社的舞蹈表演、茶道社的茶艺表演、拳术社的拳击会展、生物系的植物展览等多样形式。各大高校学园祭会的主题和称谓也不同,一般和学校历史传统息息相关。 例如,东京三所高校的学园祭,拓植大学的“红陵祭”,杏林大学的“杏园祭”及纯心女子大学叫“圣母祭”等都有独特的主题吸引着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眼球。
(二)学生自发性、受众广、对外开放
日本高校学园祭大多依靠的是学生的自发性。主要是由学生亲自策划、组织,学生在整场活动当中起着主导作用。校方人员或教授等组成“学生委员会”向学生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全力配合、引导并辅助学生保证学园祭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正式举办学园祭之前,通常需要学生自发组织产生“学园祭执行委员会”。在举办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们所拥有自主权和决策权。从高校学园祭的策划到举办的形式,再到内容的编排和场所的布置以及宣传海报的发放,直至最终校园活动的实施和整体活动结束后的场所清扫等一系列问题事项,全部都是由高校学生全程参与,并且自主完成的。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融入学园祭的活动之中,达到良好的活动体验感和极高的活动参与度。
在日本学园祭当中,教师一般会担当顾问的角色。如果有需要利用学校的设施和物品时,可以向校方的学生中心申请提出,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方可借用。高校学园祭的组织排练以及日常活动的经费则是由学生以拉赞助等方式自己筹集。日本高校举办学园祭期间,学校全部是对外开放的。例如日本大阪大学的学园祭活动,一般会安排绝大部分研究室对外开放。不仅开放于高校和高校内部师生,外校的各年级学生或者普通的市民也可以前来参观。高校的研究室也会专门安排高校教师或高年级学生向参观者宣传研究成果以及发展情况。因为日本高校校园对外开放的原因,每年到达学园祭高峰时,校园里都会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学园祭不仅受到校方和日本教育部的重视,同时也受到日本整个社会的重视。在学园祭高峰时期不仅有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游客的参加,而且学校附近的居民也显示出参加学园祭活动强烈的积极性。大众都可以自愿参加。日本高校的学园祭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娱乐的行为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成为观众或是表演者,其全部过程没有任何学校领导参与,也没有任何教师喧宾夺主。高校学园祭中以日本的本科生为主要参与者,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较少。据了解位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的“早稻田祭”,几乎每年都会有15 万人以上的参加者慕名前来。日本高校学园祭不仅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特色窗口,也成为高校校园生活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大学校园文化节存在的不足
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作为一种团体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同时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影响着校园的文化氛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制度的变革。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制约着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发展。笔者将从以下几点重点分析。
(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调节繁重的学业压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然而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的举办的形式过于正统,一板一眼,有时校园文化节的节目甚至是已经安排好的文艺活动或是展演比赛。这样一来既没有达到调节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反而打消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各项活动的开展应以各专业学生的参与为条件,协调各种高校团体之间关系。促进各个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参与度。同时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调节各项活动的类型和方式,从而达到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校管理制度松散
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发展的保证,也是一个活动得以长久举办的核心因素。只有形成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良性运作。在部分高校中,校园文化节的建设没有形成体系,缺乏长远宏观的计划,导致校园文化节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管理可分为学生内部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外部人员管理两大方面。作为大学生自愿参加的集体活动,要想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完善的高校管理体系。 在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顺利开展之前,学校方面需要制定系统的筹备,精细的策划方案以及完善的安保机制。由于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节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缺乏统一管理和规章制度,导致分工不明确,集体意识不强,容易造成管理制度上的松散和混乱,学校在管理上还应注意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监督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前筹划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健康举办和顺利完成。
(三)文化节教育功能低
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始终秉承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创办理念,把思想教育寓于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活动之中。把思想教育的内容与校园文化节的活动形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各项活动时,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思想的教化。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当前,部分高校把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当成检验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校园活动的水平,校方纷纷聘请专业教师给予指导。这样的做法虽然更加注重艺术性,但却忽略了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思想教育的功能。校园文化节中贴近社会及生活的活动仅仅发挥了娱乐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显然不充分。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兼顾和统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能把枯燥抽象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具体化,既增加了活动的实践也提高了教育的深刻性。例如责任意识、团结精神等都可以通过具体活动的亲身经历传递给高校大学生。
(四)活动宣传力度欠缺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发展不断推进,校园文化节的宣传工作也成为是关键一环。如果宣传不到位,缺乏广泛宣传的工作,会导致校园文化节中的许多活动和比赛无人知晓,又或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夺了荣誉,但是老师和同学对此一无所知,因此造成学生积极性的下降。有些校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新颖,然而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人数却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同学竟不知道开展了校园活动。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作为高校的一种综合性活动,仅凭校方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校方宣传的局限性在于学生始终归于学校的管理之下,高校管理的刻板印象对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反感情绪。此时,在学校方面应加强文化节活动与校方学生会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校学生扩大宣传范围而且更加有助于提高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活动缺乏长期性,不定期或没有固定日期的举办会降低知名度和参与度。加大力宣传力度能够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思教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对传承和弘扬各大高校文化,还可以起到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三、日本学园祭对于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启示
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作为高校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得到了各大高校学生的喜爱和关注。但在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潜在问题,学园祭是日本较为成功的校园活动,映射了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节的不足,同时对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举办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支持学生自发组织
我国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主要是校方的管理者策划并组织开展。因此,校园文化节难免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忽视校园文化节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在高校的领导下保证了校园文化节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但也导致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节兴趣的减少。因此,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健康发展的目的。学生参与度的降低,也导致了校园文化节的举办陷入瓶颈,甚至有些高校取消校园文化节的举办。如何构筑高层次、高成效的校园文化节,成为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目标。在日本,举办学园祭时全部是学生自发组织,并且全程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举办中,管理者也应从管理领导向辅导建议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节活动的组织者。校方应保持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友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应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前提下,把主动权交给大学生自己手中。大力支持人人参与,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利于学生团结协作水平的提高。既锻炼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同时开拓了创新思想。
(二)校园活动对外开放
在日本,各大高校校园都是对外开放的,日本的社会观念把每所高校都看作是一种公共教育的资源。校园中的所有资源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不仅打破了人们对高等院校的敬畏,而且有利于增进社会人员对高校的了解。提高各大高校的知名度,有益于招生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我国,各大高校长期处于封闭式状态,这样的做法虽然利于大学生的管理,但也阻碍了高校向更高层次的提高。我国各大高校可采取一年两次,一次一月的模式,每年有两到三个月向社会开放。 在开放时期,可经常性的举办各项活动,邀请其他高校的师生或社会广大民众游玩参观。例如在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上,人们既能观看精彩绝伦的演出,也能品尝学生自制的风味美食。既能轻松的学习各个领域的不同知识,还能系统全面地解了学校概况。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宣传,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高校政策大力扶持
在日本学园祭中,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学生们经过精心准备以及筹划的过程。然后各大高校校方进行协办,并且提供资金和物品。在资金支出上,部分高校每年至少要承担成百或上千万日元的费用。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在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树立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实践活动。各大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举办。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大大学生校园活动的经费投入,为校园文化节活动的举办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资金保证。高校应采取活动积分和参与奖励的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学生踊跃参加。把专业特长转化为展示项目,在校园文化节中把所学专业的优势介绍给高校师生以及社会群众。支持和引导高校学生自主筹措活动经费,帮助高校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巩固集体意识。
(四)丰富校园活动类型
同时,学园祭丰富的活动形式和类型也是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值得学习的。要进一步丰富校园活动的类型,支持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不同种类活动的开展。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活动载体并拓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活动空间。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发现并创办新形式、新类型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多样化程度、拓宽高校学生的眼界。例如,乐队游行表演、机器人大赛等。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推动大学校园艺术节的创新发展。借鉴国内外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优秀模式,也满足了高校学生对各种文化的需求。
(五)建立特色校园主题
中国各大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虽有优秀案例,但当提起时却没有明确的校园主题。校园活动的主题就像一张明信片,例如日本学园祭,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我国在活动开展中也应该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主题,引入特色校园主题活动意识。结合当前现代化的高校形势,在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中找准特色校园主题,形成各大高校自己的特色形象。发挥特色主题效应,扩大高校知名度、增强凝聚力。提高校园文化节活动的质量,挖掘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特色。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节的高校精神,促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特色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通过日本学园祭的成功经验从中找到适合我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的发展之路,发现问题,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家勇.精彩纷呈的大阪大学学园祭[J].世界教育信息,2010(01):92-93.
[2]肖霞.日本学园祭及其对中国高校举办校园文化节的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6):46-49.
[3]罗妍妍.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18-28.
[4]刘姗.加强高校艺术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9-17.
[5]劉迪.日本的“学园祭”[J].视野,201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