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新世界》中荣格式的人性解剖

2021-09-10申爽

今古文创 2021年1期
关键词:荣格

【摘要】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写了一个工业高度发达且物质生活十分富裕的未来世界。表面看来新世界安定富足,然而它扼杀个性与自由,是个不折不扣的“反乌托邦”。故事中,赫胥黎刻画了服从社会、质疑社会与积极反抗社会的几类人,他们的命运在这个极权统治的社会中交织碰撞。本文将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切入点,以心理学为视角,对《美丽新世界》中的两位重要角色进行行为分析与人格解剖,以此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缘何想要逃离这个“完美的”世界。

【关键词】 《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人性解剖;荣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1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荣格理论下英美反乌托邦小说的心理学视角解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KY-2020KYYBW-42)。

英国小说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之一。作品中的未来社会稳定富足、科技发达,任何人都是健康的,任何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满足。但是,这个“美丽新世界”却以一种非暴力的、富有欺骗性与麻醉性的形式管理社会。这个社会中没有个人自由、艺术、家庭、宗教和情感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真正的“反乌托邦”社会。多年来,文学评论者多从社会层面解读此部作品。可是,“反乌托邦文学”却不仅仅是一门社会文学,更是一门“个人文学”。反乌托邦文学的主要人物角色是此类作品情感与意义的分析突破口,而这些角色对于社会的遵循与反抗以及对人性完整的守护,都可以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获得明确的解释。本文将借助荣格理论中的“人格面具”与“阴影”理论,对马克斯和赫姆赫兹两位主要角色进行心理学的原型分析,发掘反乌托邦文学的“个人属性”,并为作品的解读提供新的方向。

一、“异类”的逃避与反抗—— “人格面具”的展现

自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到厄普西隆(ε),“美丽的新世界”为了实现社会稳定设立了分明的层级。从人类被放在试管中进行培育开始,管理人员就通过条件反射、催眠与睡眠疗法等方式严格控制其喜好、消费模式、社会性和岗位。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暴力洗脑式的教育,这些人的“集体无意识”(无关种族、历史及其他差异,自人类起源以来所积淀的典型反映方式与内容)仍然会时不时地控制他们的情绪。有些人会在此刻遵循新世界的规则,并服用索麻来忘记烦恼,他们是服从社会的代表;而有些角色则会慢慢走向自我探索的与反抗的道路,他们是质疑社会与积极反抗社会的代表。

阿尔法阶层的马克斯就是努力压抑本能且质疑社会的一个角色。因为在胎儿时期血液里被不小心掺入了酒精,他长得比一般阿尔法瘦小。因此,马克斯不像其他阿尔法那样吸引女性,他在心理上感到自卑,不怎么合群,老是有一些古怪的想法。比如他曾说,“我宁可做我自己,虽然我自己很不高明,也不要做别人,即使那很快乐。”根据荣格的理论,马克斯的这些“古怪”想法来源于人类对于本能渴望的集体无意识。“宁可做我自己”表明,在其被催眠摧残百遍的内心中有了独立的意志,意味着他开始对新世界推行的阶级制度产生质疑。然而,马克斯不敢在新世界中过多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为一个“异类”。因此,他通过放大集体无意识中的“顺从原型”(即“人格面具”原型),对外表现出自己顺应社会的一面,以此来逃避社会对他的制裁与自己对于莫名冲动的渴望。

新世界的另一个异端是同样身为阿尔法的赫姆赫兹。赫姆赫兹是新世界情绪工程学院的成功讲师,他拥有地位、财富,精通宣传技巧,深受女孩子的喜爱。他把剩余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无限的求知海洋中,却在一天突然对一切失去了兴趣。他隐隐地感觉到,有些东西比运动、女人、工作、地位更让他感兴趣,但寻觅许久后却毫无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同为阿尔法但心存困扰的马克斯交往密切,两人互相倾诉内心动荡的想法并获取些许安慰。赫姆赫兹同样扮演着新世界中设定好的一个角色,然而与马克斯不同的是,赫姆赫兹极力追求心中可以感知到却无法捕获的东西。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社会强加于他、无法摆脱的一个面具,而他真正追求的则是自由与个人情感。

不管是因成功造成孤独的赫姆赫兹,还是因失败带来孤独的马克斯,他们都因自己的“面具”感到痛苦,却又不得不在社会生活中继续佩戴这幅面具,或是出于自保,或是因为无奈。当人们因阶级约束无法在社会中展现出一丝一毫的个人意志时,这些人都成了阶级的受害者。

二、直面内心的渴望与反抗—— “阴影”的搅动

如果说“人格面具”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发展出的心理原型,“阴影”原型则是人类最基本动物性的心理体现,它容纳着人的基本的和正常的本能,而这些本能往往无法被社会所接受。“阴影”是强大的,当人们处于需要迅速做出反应的时刻,他们往往无法估计形势并做出最适当的决定。此刻,人的阴影原型往往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情况做出反应。“阴影”同样是十分顽固的。如果一个人迫于社会或他人的压力一再压抑阴影的影响,这种内心的呼声则会愈演愈烈,直到冲破社会与自我的束缚。

阴影原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丽新世界》中,“能干”是上级给赫姆赫兹的评价,但是上级的潜台詞其实是“有点太过于能干了,社会并不需要这样”。赫姆霍兹的问题也的确出在这里,他想得太多了。文中,赫胥黎对赫姆赫兹有这样的一段自白的描述:“我在想着一种我有时会有的奇怪的感觉,觉得自己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说,而且有力量要去说——只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而且我无法使用这股力量。”对于赫姆赫兹来说,当他开始发现“运动、女人、社团活动等等只是他关心的事情中的次要的,在他真正心底深处、他的兴趣在另一些别的事情上”时,阴影原型逐渐显现。

在美丽新世界中,社会准则、阶级意识、物质享受已经被根植在婴儿的头脑里,思考以及有思想是一件相当愚蠢并且离经叛道的事情,但是赫姆赫兹被抑制的冲动决堤了,他的阴影原型慢慢吞噬他的自我。在给三年级学生教授“高等情绪操控”的课程中,赫姆赫兹试着操控学生去感受他在自己撰写的诗歌中的孤独的感觉,这種自由的思想显然违反了新世界中所有的催眠教学。他被警告,被威胁,转身却又和来自野蛮人保留地的“野蛮人”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他听到“亲爱的母亲”这个“猥亵”的词汇时爆发出控制不住的狂笑——因为在新世界里,“父亲”与“母亲”是不存在的。同样,他根本无法理解罗密欧竟会为了得到朱丽叶而激动不已——因为在新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属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更杂交一点”。现实的做法即社会的要求,内心的不安则是阴影的体现。赫姆赫兹兹的阴影原型始终试图突破新社会睡眠教育的束缚,并促使他坚持内心、自由与不断思考,促使他投入更具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相较而言,马克斯的阴影原型力量较弱。因为身材相对矮小,马克斯一直觉得自己是阿尔法等级的局外人。但是,马克斯渴望权利,渴望在新世界成功,渴望更好地融入阿尔法的群体。他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像赫姆赫兹一样轻而易举地拥有众多的女朋友,同时又憎恨别人像谈论羊肉一样计划如何把蕾宁娜搞到手并渴望与蕾宁娜单独在一起。马克斯同样有冲出新世界的潜在欲望,可是他的阴影被新世界的阶级制度、享乐主义严厉压制,这也决定了马克斯的矛盾的思想与命运。马克斯把心中受到排斥与压抑的阴影冲动投射和强加到其他男性身上(阴影往往决定个体与同性间的关系),因此他与阿尔法阶层男性角色的关系往往处不好,这导致了阴影进一步的反抗,马克斯则因此一直深陷于在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挣扎的矛盾循环。

马克斯阴影的力量没有赫姆赫兹阴影的力量强大,在追逐内心与反抗社会约束的选择问题上不够坚定。他首先认为自己是新世界的异端而十分痛苦和孤独,他拒绝放弃这种痛苦并拒绝被强塞给他的索麻。在凭借野人获得了利益之后却态度大大改变,开始维护新世界的制度。当他向赫姆赫兹吹嘘自己一周有六个女孩子时,他认为赫姆赫兹的沉默是对他的嫉妒。赫姆赫兹“感到悲哀”这个简单的回答彻底激怒了马克斯。社会性的成功使他与曾经疏远的世界重归于好,不够强大的阴影只好退回他的潜意识里。

三、何去何从——人格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在《美丽新世界》中,无论是马克斯最终妥协于新世界的等级与统治,还是赫姆赫兹继续向成为独立思维者的目标迈进,这些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看皆有因果。新世界中,政府通过控制人的自我意识进行阶级统治,而马克斯与赫姆赫兹的自我意识的出现标志着统治者的手段其实已经落空。

马克斯与赫姆赫兹的“人格面具”与“阴影”两个心理原型,看似彼此分离、相互区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荣格心理学体系中,人的不同原型、不同人格相互作用并保持对抗。这种合作与对抗的矛盾关系不仅存在于“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也存在于人的其他人格之间。人游移于社会的外在需要与自己的内在需要之间,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这些冲突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崩溃、妥协,还是能够被人格所承受。

如同荣格曾经说过的一样,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而个体的总和最终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传统来看,《美丽新世界》多被学者归纳为有关“社会政体”与“社会问题”的社会文学。然而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以《美丽新世界》为代表的反乌托邦作品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同样可以得到合理的解读。只有当人拥有面对内心冲突的自由时,这个社会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美丽新世界。

参考文献:

[1]约兰德·雅各比.荣格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 2018.

[2]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3]吴修申.《美丽新世界》:扼杀个性与个人自由的新世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7-60.

[4]陈丽.《美妙新世界》对乌托邦主题的解构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81-85.

[5]刘柠.人性泯灭的黑暗世界——解读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异化主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5(12):99-105.

作者简介:

申爽,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心理学批评。

猜你喜欢

荣格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荣格:神话与集体潜意识
介绍荣格的比较文化研究以及对此可能的研究方向
荣格铸就了一部“神秘天书”
荣格启航
大鹏展翅 腾飞直销九万里
从“爱”到“可持续爱”
理性的回归
荣格:品质见证实力 稳健缔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