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优化研究
2021-09-10刘芳冰路永隋永娜齐子璇田泽轩
刘芳冰 路永 隋永娜 齐子璇 田泽轩
摘 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养老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养老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本文认为创新养老模式,研究养老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借鉴国内外养老模式的优点,以成都市为例分析我国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现状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供求情况,并总结我国现有养老政策特点,探索现有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完善这一模式,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本文在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特色化个性养老等方面给出优化建议,以提高老年居民的幸福感及归属感。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成都市;养老模式;空巢老人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8.34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人是易感、易重群体;空巢老人缺乏子女照料,更是需要关心关爱的特殊群体。此情况进一步证明了老年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在不断积极探索最优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为解决该社会问题提供了良好思路。然而该模式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须完善的地方,因此,须不断探索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一有效养老模式。
本研究针对当前社会的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成都市为例来分析、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推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当前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针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社会养老问题,保障空巢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心有所暖,同时,还能够收获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推动服务业发展。
本研究主要针对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市具体情况,提出优化对策和建议,最终能够为我国整体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优化提供更有价值的借鉴,促进我国当前养老问题的解决,并促进就业,推动社会发展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本项目采取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共同参考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了解成都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供求现况,提出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前期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整体了解,利用知网等权威网站进行文献阅读,通过二手数据了解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进而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中期阶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功能分析法、小组座谈法和实地调查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通过组内成员的实地调研,获取更为真实准确的一手数据,为后期提出优化对策提供数据支持;后期将收集的问卷通过预处理筛选后得到的有效数据利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以项目特定的“空巢老人”真正需要的养老方式及模式作为切入点,了解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其优劣势,并根據调研结果及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已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优化。
本项目在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难点是:第一,疫情期间,多机构实行封闭管理,对于常规的服务模式以及前期文献调研得到的数据有所修整;第二,知网等网站针对当下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根据调研现状显示,政策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第三,调研期间,个别社区由于方言问题,导致调研效率降低。所以,对于成都市养老模式现状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供给情况的调查分析有一定难度。
1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现状研究综述
日本、意大利及德国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学者们对其养老研究较多,且多从政策和细节上入手,为各国的养老问题提出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措施,三个国家都注重老人亲自体验感,老人退休以后依然有社会参与感,更注重于精神养老。
其中,日本的老龄化程度最深,在养老保障工作中,人们很注重家庭的作用,政府支持子女主动照顾老人。研究得出“一碗汤距离”的理念,即告知子女离父母不要太远,以送去一碗汤不凉为标准。另外,在距离空巢老人很近的地方有24小时便利店送盒饭,这是由政府补贴的。
盖洪波还发现意大利等国率先启动了养老制度改革,并把应对老龄化问题视为国家优先政策领域,经过数十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后又通过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概括出意大利政府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改革养老金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出台灵活的就业市场政策和提供终身职业培训三个方面。
德国较日本和意大利老龄化程度较低,研究者发现互助养老模式是空巢老人最喜爱的养老方式,并且这一模式越来越成为德国退休老人的最佳选择。此外,研究者还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新型养老模式:与其他单亲家庭组合养老、与在校学生互助养老。
1.2 国内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研究综述
刘亚娜等人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出现了适龄人口的生育率较低、老龄人口比重较高的问题。传统的机构养老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兼具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的优势,有其存在及发展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而黄河银等人在传统型养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一类发展型养老方式,即互助养老、旅游养老和以房养老。相比于国外的各种养老模式来说,当前国内的养老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受制于国民的传统观念以及涉及养老方面的法律政策相对薄弱,出现了养老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邵京豫等人则提出了将社区居家养老与园艺文化相结合,不仅满足了老年人亲近自然的需求,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够体现老人的社会价值,更注重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一举多得,不断增加老人的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
2 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方式调查分析
2.1 成都市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实地调查分析
随着养老压力逐渐增大,加之老龄化程度在国内较高,成都市根据当地特点,积极探索本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本次研究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被调查者的65%,喜欢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老人占比66%,且已有56%的老人采用了该模式养老,大部分是因为子女不在家并且自己感到孤独。35%的被调查者收入在30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占比19%。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人占比50%,与子女一起居住的有28%,单独居住的有27%。有80%的老人可以完全自理,有20%的老人只能半自理。有25%的老人不愿意参加社区的活动,主要原因是觉得社区活动没有吸引力,而喜欢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在家无聊并且参加活动可以丰富生活,55%的老人喜欢参加志愿活动,主要原因是觉得可以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不喜欢主要是觉得身体条件不允许,大部分老人所在社区没有上门服务,而老人们希望多提供一些陪自己聊天的上门服务。86%的老人对于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且超过半数的老人希望社区组织更多的文娱活动。超过半数的老人会使用智能手机,但是大多只会接打电话,较多的老人对智慧养老表示可以接受。
成都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关系网初步建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
2.2 子女方对于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期望的问卷分析
除在成都市内对空巢老人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研外,课题组成员还在网上发放并回收了子女方问卷200余份,通过对子女期望的父母养老方式来深入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并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所调查的200余个样本中,有49.03%的子女每月陪伴父母的次数在三次及以下,而每月陪伴父母次数达到六次及以上的占比达到29.13%。可以看出子女日常陪伴老人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老年人独自生活或与配偶生活。受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子女希望给老年人更好的晚年生活,其中有72.82%的子女不愿意把老年人送到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与其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能得到子女的认可和赞同,且绝大多数子女愿意承担其父母社区居家养老的费用,使其父母在家中养老,且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但根据数据显示,大多数子女的父母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次数较少,多为在家休闲娱乐。可看出全国范围内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并未完全普及,社区养老服务也尚有提升改进的空间。
在智慧养老方面,91.67%的子女愿意在父母家中安装智慧养老设施,帮助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同时也希望父母所在社区安装智慧养老设施,可以实时通过电子设备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及设置GPS系统随时定位老年人位置以防意外发生。
在专业人员配备方面,子女希望具有专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到身体不便的老年人家中照顾老人的生活。同时要求社区配有专业医护团队,除了能解决老年慢性病、意外等,还能够在距离医院较远的情况下,解决老人身体突发状况。
3 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供求影响因素
3.1 空巢老人社区居家養老模式需求因素分析
通过线下问卷调研、实地走访等方式,课题组成员已经对十六个社区的一百余位空巢老人进行聊天式调查,了解不同情况下老年人对于自己目前养老方式的满意度、理想养老方式及限制因素。总结出影响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1 自身性格及身体因素
通过对双流区星月社区的走访,我们注意到有几位老奶奶喜好安静,性格较为内向,相对于参加社区组织的跳舞活动的奶奶们来说,她们更愿意自己独处,也很少参加社区活动。另外,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自理程度与三种养老模式(即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能够自理且无特殊情况的老人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居家养老。身体处于半失能失智情况下的老人选择社会养老。可见,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空巢老人选择其养老方式的一种影响因素。
3.1.2 经济水平及收入情况
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经济来源单一,大多数为退休金和子女补贴。在所调查的一百余位老人中,退休金收入在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及3000元以上占比分别为19%、14%、27%及35%。但大多数子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老人补贴。在一般情况下,中等及以下收入的老人大多数选择不产生费用或费用较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样其养老需求从高度依赖经济支持变为依赖熟悉的家庭系统支撑,养老质量也获得大幅度提高;而收入较高且对养老有较高需求的老人,会选择费用较高且养老设施较齐全的社会机构养老。因此收入水平也是成都市空巢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3.1.3 传统养老习惯及居住状态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家”的感情格外浓厚,在选择养老模式时,他们更愿意在距离家近的地方养老。同时又碍于子女不能在身边照顾,处于独居或是与配偶一起生活的状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无疑成为老年人最愿意接受的养老模式。在亲情维系下的熟悉环境中养老,会提升老年人养老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1.4 老年人个性养老偏好需求
空巢老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养老个人偏好是差异化需求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对于提供养老服务有较大需求的类别分别为:日常生活照料类,如维修服务、代买服务等;精神文化类,如社区老年活动、志愿者上门聊天等;医疗护理类,如定期身体检查、配备专业医疗团队等。可见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因个人偏好不同,其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选择也不同。
3.2 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供给因素分析
3.2.1 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主办力量呈现多元化,民办力量供给占大多数,政府从直接供给者转变为支持者。我们从走访的16个社区了解到,政府会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并通过招标或投资的方式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稳定的制度和资金保障。
3.2.2 智慧养老之路任重而道远
智慧养老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大趋势,但据了解目前成都市智慧养老普及程度并不高,只有少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智慧养老相关设施,如智慧床垫、智慧马桶等。政策表明,成都市会在2021年大面积普及智慧养老体系。智慧养老利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养老问题,也会满足老人个性化、差异性养老需求。
3.2.3 医疗护理资源供给的影响
医疗护理资源供给较充足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有机构养老的专业护理人员,也延续着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老年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药品就可以在社区医护中心买到,医疗团队也具备解决老年人身体突发状况的能力,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到距离最近的医院就医。
3.2.4 社会影响促进养老模式改善
社会影响是供给因素中作用最小的因素。白果林社区居家养老负责人谈到,这里很多老人并不都是社区附近的老人,部分老人是了解到白果林社区服务慕名而来。龙泉驿区华川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打造“1+N+X”服务模式,设有信息指揮中心、爱心代购中心、慢病管理中心、文化活动管理中心、营养助餐中心及门诊部等。华川社区是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佼佼者,此成就离不开华川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影响。
4 成都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建议
4.1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医养结合资源有效整合
4.1.1 加强政府与相关主体的沟通联系
在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在加强财政支持的情形下也应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为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提供更大便利。同时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医务社会工作者等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进医养结合资源,加快推进其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整合。
4.1.2 加快完善社区相关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基于现有的医养结合资源,整合更新医疗、信息设备,推动高质量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其次要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提升该行业准入门槛与待遇水平,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体系建设。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医养结合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与专业的医护人员,将空巢老人的康复训练、生活作息、医疗救护等活动融合,在大数据平台跟踪服务下,充分发挥对空巢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关怀,真正实现空巢老人的“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
4.2 促进“互联网+养老”模式融入社区居家养老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大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作为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在老年人养老领域的应用还十分有限。虽然全国多地已推出“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服务,但基本上以智能手环、手机App、智能PAD等终端产品为依托,通过大数据平台,将老人的需求与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有机匹配,例如,张家港市推出“虚拟养老院”服务等。而这一有利工具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合理利用。
针对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供需不匹配的现状,可发挥当前互联网信息整合、匹配能力。一方面,完善数据库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老年人养老需求信息录入及服务信息匹配,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可以利用App发布养老相关信息,使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可利用电子追踪和报警系统,解决老人走失及疾病突发等紧急状况,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老人提供心理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融入将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向更现代化、更智慧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养老”模式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意义将更为重大,尤其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更是一种陪伴和安慰。而更好的融入,则有赖于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使得这一模式取得预期的效益。
4.3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有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传统的养老政策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但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日趋增大,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很难保证养老人群基本的生活,无法实现政府资金的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应该只让政府买单,而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根据福利多元主义,充分调动政府、社区、家庭以及社会人士等多方力量,吸引企业投资,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受华川社区“互联网+养老”模式运行的启发,加之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成为不可阻挡的一股新兴力量。如何将互联网与养老巧妙结合,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社区资金有限,无法独立完成大数据平台建设;各社区间使用的系统差异导致老人信息无法共享;智能设备缺乏专业人员调试等。要解决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就需要依靠政府力量,要解决人员配备问题则需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
4.4 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参与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服务力量占比较少,在此情况下,有关部门可以考虑运用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等模式来增加养老服务的社会力量,其中包含“以老扶老互助模式”“社会志愿组织养老服务”“模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等。各类媒体应积极开设老年服务专栏,完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的幸福程度。除此之外,政府及媒体组织还应注重弘扬孝亲敬老以及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良好传统,强化家庭内尊老敬老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养老责任意识,多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敬老活动,将社会各界力量吸引其中,营造良好的居家养老的社会环境,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已有研究显示,江苏省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比如,南通市崇川区完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通过公建民营,打造“一中心多点”的综合服务平台,多方合作并突出第三方服务,上下联动并形成“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等;南京市秦淮区公益与产业相融合,创新居家养老发展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模式对于探索如何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陈建梅,方锡悦.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1-57.
汪中求.透过细节看日本养老产业[J].企业管理,2018(10):26-28.
盖洪波,尹军.意大利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节其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12):63-67+74.
刘亚娜,谭晓婷,董琦圆.社区居家养老国内研究述评及其整体性治理[J].行政与法,2019(11):48-58.
黄河银,张蓝之,张勤修,等,曾珍.多种养老模式和服务技术现状与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1):203-207.
邵京豫,秦昊林,翁殊斐.“园艺文化”视域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J].广东园林,2020,42(06):24-27.
王虹森,杨立美,刘蓓.江苏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N].中国社会报,2014-12-02(003).
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02):20-26.
西南民族大学 刘芳冰 路永 隋永娜 齐子璇 田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