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川江号子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1-09-10文敏赵宇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敏 赵宇

摘要:川江号子是船工在高强度的劳动中,面对生命极限的考验而诞生的特殊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生命乐章,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昔日的船工们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号子这一民间艺术失去了存在的物质载体,但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纤夫这一行业已成历史,而川江号子也面临失传的困境,本文从川江号子的发展现状入手,思考如何保留宝贵的民族文化以及它的传承与后续发展。

关键词:川江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川江号子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艺术,在我国川江流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川渝境内,山峦重叠,江河纵横,川江号子就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们帮腔、合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四川东部和重庆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一、川江号子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精神

(一)艺术特征

川江号子起源于巴山蜀水间湍急的水流与险滩上,纤夫们通过用响亮、顺口的号子声,来集中全身力量去拉动轮船。民间号子民歌众多,而唯独川江号子的曲调格外使人高昂激越,充满力量。川江号子虽为巴蜀地区的一种号子,但川江号子的唱词与曲调却是千变万化的。在纤夫们劳动强度较大且协作性较强时,纤夫们将全身的力气与对生活的压迫无赖通过一声声沉闷的号子怒吼释放;而在负荷较轻的持续劳作中,号子的曲调又会显得格外丰富多彩的,纤夫们歌声则会朗朗上口曲调听着格外的轻快。而遗传至今号子的演唱形式也呈多样化,一领众合、对唱等演唱形式。

(二)文化内涵精神

作为川渝地区民间艺术的结晶,川江号子拥有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船帮文化理应是排在首位。学者贝森特认为:“一种文化精神由该文化内的平均人格来反映”。也正是川江沿岸的险滩与激流孕育了船工们坚忍不拔、顽强刚毅的精神与意志。而纤夫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作精神不仅是船工们的精神体现,更是五千多年来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

船工们在劳作时的精神被称为团队精神。在机械动力稀缺的年代,纤夫们成了轮船逆流前进的唯一动力,面对川江沿岸的险滩与激流,唯有靠人力集体去拉动与战胜它。当船工们在险滩上拉起纤绳,唱起高亢有力的川江号子时,无疑是团队协作精神的最好体现。

笔者曾有幸在重庆武隆观看过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其中卖力演示拉纤的老船夫给我以很深的印象,虽是表演,但老船夫却是用上全身力量在演示。也许是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快活地喊几声号子来深切的怀念与回味年轻时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和他们在险滩与激流中艰苦奋斗的岁月。

二、川江号子传承价值、现状与面临困难

(一)传承价值

川江号子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川江沿岸纤夫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受现实生活压迫时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与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川江号子在现实的音乐形式、内容上其发展也较完善,现今仍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传承保护价值。川江号子的声声歌唱中蕴含着“拼搏奋斗”和“凝心聚力”的核心精神内涵。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可逐渐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

(二)现状与面临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如今的轮船机械动力早已取代了人力拉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伴随着轮船机械化动力的发展,纤夫这一职业已经处在社会的淘汰边缘,昔日的川江号子也被汽笛与轮机的轰鸣声淹没。虽在2006年,川江号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光裕老师作为川江号子传承人也在积极地宣传川江号子非遗文化,一些音乐专业的学生们传唱川江号子,但这种尝试行为的开展并未起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关心的川江号子则缺乏传承人而逐渐面临失传,我们应该更加引起重视,去参与保护,宣传。我们需明白川江号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与象征。据学者张鸿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重庆主城区内,能喊出原生态川江号子的仅有8人。

而在撰文前,笔者曾发放调查问卷共百余份,经过结果数据对比分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百余份样本中,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川江号子了解程度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选项占比分别为26.5%与33.6%。在对于国家在弘扬川江号子方面是否有明显措施一问中,选择“无”与“不了解”选项的样本占比48.4%。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可得:在调查群体中近三成人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川江号子不了解,近半人不了解国家有弘扬川江号子文化措施。从中可以看出官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川江号子宣传方面仍有所欠缺,川江号子文化对于年轻一代的受众面太窄,导致年轻人对于川江号子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笔者注:由于客观因素,此次调查问卷征集对象大多为青年人,故结果与客观现实有一定出入,仅供参考)

三、对于川江号子的保护策略与弘扬传承方式

(一)挑选与培养传承人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离不开传承人的继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要以人为核心,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有了希望,而挑选与培养传承人来使川江号子文化延续下去便成了川江号子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第一要务。

但无论是陈邦贵老师还是曹光裕老师,他们都已渐渐年迈,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如今年轻人对于川江号子文化的了解不足,已然造成了了文化断层,所以我们应在年轻人中选拔与培养传承人,以此来进一步的弘扬川江号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文规定:对于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会给予一系列的补助,不仅提供传承场所,还对其提供一定经费使其传承顺利进行。另外,国家和地方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对于现有的传承人与还在世、会唱川江号子的老船工给予传承工作以及生活上的一定补助,例如提供传承工作地点、按月或按年发放一定财政补助等。借助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我们可以在年轻一代中选拔与培养传承人,让川江号子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得以传承下去。

(二)推进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平台

若是要更加深入与全面地了解一种文化,博物馆无疑会是个好的去处,坐落于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就存有跟川江号子有关的大量文字与图案资料。但传统的博物馆注重实地参观调研,只能由人们到实地来研修学习,对于路途遥远或无空闲时间者多有不便。在信息化时代,可尝试推进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平台,让人们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随地去了解川江号子文化,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播川江号子文化的目的。再通过川江号子延伸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可以让当代人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也解决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在中学与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方面加大力度

在现阶段,年轻一代对于川江号子非遗文化的未知已然成为川江号子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如何提高年轻人们对于川江号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传承川江号子文化中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对于年轻人们最好的宣扬方式,就是从教育方面入手。特别是在中学与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中适当结合民俗文化内容来使得川江号子进入课堂,让年轻一代在校园里和课堂上能对于川江号子文化更加了解,让川江号子文化在年轻的群体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特别是川渝地区的中学与高校更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川江号子,结合本土地域传统文化,并使其进入通识教育中,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川江号子这类地方文化遗产特色元素,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当中。

(四)通过旅游平台宣扬川江号子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需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支占比逐渐增大,而文化旅游作为文化需求的一项可行行为,也被各家庭重视并积极参与。而川江号子作为川渝一项文化特色,在川渝沿岸地区开发的旅游景点平台上可以得到更加生动的展示。而通过长江沿岸的峡谷、险滩等景点也可更好的展现出船工们当年喊着号子拉着纤绳的生动形象。

而在旅游景点开发川江号子系列实景演出文化旅游项目便是通过旅游平台宣扬川江号子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景区景色与生动形象的演出相结合,无疑能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川江号子文化,而在重庆武隆的桃源大峡谷内的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剧场就是典型例,喀斯特地貌与川江号子的奇妙结合,让濒临消失的号子,又重新唱响在巴山蜀水间。

这样的商业实景演出,不仅使得游客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川江号子,也让一些老船工们通过参加演出工作来获得一定的劳动收益。但演出,只有创造价值才能演下去;演员,只有演下去才有稳定的收入。好的演出,需要好的演员;好的演员,才能给出好的演出。只有形成了良性循环,文化传承才能绵延不息。

川江号子唱响的是巴渝人民坚韧不拔、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我们相信,在悠扬的号子声中,纤夫精神也会像纤夫的背影那样永远地印在大山的石壁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邓晓.“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2005(01).

[2]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6.

[3]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4]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与文化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5]肖宏,杨春宇,宋富娟.文化旅游概念与模式研究现状分析.旅游纵览月刊,2013(09).

作者简介:

文敏(2001.5-),女,重庆丰都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校级“卓越技术技能人才”项目——“川江號子”非遗工作坊成员;

赵宇(1977.12-),男,江苏仪征人,教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校级“卓越技术技能人才”项目——“川江号子”非遗工作坊导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