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风波》中的配角形象及意义

2021-09-10王渝淇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
关键词:配角风波鲁迅

【摘要】 《风波》是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风波》描写了一场由辫子引发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底层人民并未觉悟,改革没有给农村带来巨大改变。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小说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迷信,用笔冷峻而幽默诙谐。《呐喊》主要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这一期间的社会面貌,尤其突出古老农村。而《风波》正是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村社会面貌,揭示出农民在封建思想摧残下安于现状、麻木愚昧以及对于人的价值的忽视。主要人物为船工七斤,他是典型的旧社会农民形象代表,愚昧胆小,本文转换视角,从其他配角身上挖掘这篇小说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鲁迅;七斤;配角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17-02

一、女性配角

小说主要渲染的对象是七斤一家,笔墨着重落在这一家子对风波的反应,这场风波的缘由是七斤没了辫子,但对这场风波反映最激烈的却不是七斤本人,而是他的妻子七斤嫂。“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变,忽然又恨到七斤。”她因循守旧又愚昧机警,当七斤嫂听说皇帝要坐龙庭而自己的丈夫没了辫子,便马上感觉到事情在朝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她对于张勋复辟的消息反映强烈,在她眼中,剃光头发等同于与皇帝抗争,是要被杀头的,再加之赵七爷的一番添油加醋,便使她更加绝望。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观念十分守旧,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甘愿做奴才,不期望改变,麻木愚昧。而她另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便是粗野泼辣,自私自利,例如催促丈夫吃饭:“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例如她听了赵七爷的话,更加恨起,七斤:“这死尸自作自受,这活死尸的囚徒……”从这些话语中已经不再是责备了,而演化成了一种诅咒了。七斤没了辫子也许要杀头,七斤嫂对此的第一反应不是劝慰丈夫而是诅咒辱骂他,认为他连累了自己,可見她的自私自利。

对待他人七斤嫂也是无礼粗俗的,八一嫂本是好意来劝和,而七斤嫂却用筷子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啊呀,这是什么话呀?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到还是一个人会说这样混蛋糊涂话么?”并且对女儿六斤指桑骂槐:“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可以看出她是个待人刻薄的人。但面对“方圆三十里内唯一的出色人物”赵七爷时她那粗俗野蛮的态度又消失不见了,“七斤嫂看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可见她的欺软怕硬。

另一位重要的女性配角则是九斤老太,她是老一代思想守旧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而这正是国粹家、复古家的论调,由此表达出鲁迅对国粹家的强烈嘲讽;同时也表现出农民对生活日益贫困的不满,暗示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民真正带来利益,是不彻底的革命。九斤老太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不满”:对文豪说田家乐无思无虑的不满,对吃炒豆子的不满,对曾孙女出生只有六斤的不满,对辛亥革命“只是剪人家的辫子”的不满,对铜钉价格的不满,所以作者称她为不平家。

“我活到79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得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一家子。”“现在的长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她盲目留恋旧时代、从前的生活,揭示了陈旧迂腐的守旧观念及农民的狭隘性。

最后是八一嫂在《风波》中,她是唯一好心肠的人,如小说所写“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在七斤嫂责骂七斤时劝说,但在落后的封建观念里,她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地位低下,是无权无势的弱者,根本没有发言权。并且八一嫂虽然能同情他人,但没有读过书的她仍深深受制于封建社会,“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清醒的八一嫂最终还是被“传统”深深囚禁,无法跨过“读过书”“有学问”的门槛,败走于对文化的信从。

二、男性配角

赵七爷是《风波》中最重要的男性配角,他是农村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是个不学无术的封建遗老,却被当地人认为是“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他的有学问不过是“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他的“有学问”对社会、对百姓毫无价值,而他总是靠着这些假学问来骗人,甚至荒唐地说张勋是张飞的后代,哄骗得众人害怕不已,他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和野心。他阴险凶狠:“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幸,于他的仇家有殃了。”而他仅仅是因为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骂了他,而记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终于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七斤恰好没了辫子,他借在去七斤家吃饭的临河土场上,故意诓骗众人、夸张事实,对七斤落井下石,使得村人因为害怕冷落了七斤一家。

辫子曾经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而他的辫子则是小说的一条暗线:从盘辫子到放辫子,再到盘辫子。“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为何他之前不剪掉辫子呢?因为这正表明他是顽固的封建势力,但没有道德操守只为一己私利,因辛亥革命爆发他迫于形势,又不想把辫子剪去就盘在头顶上。盘辫子充分说明他内心效忠于清王朝,是革命反动派。于是听到了张勋复辟的消息后,就迫不及待地放下辫子,继续诓骗恫吓民众。后来皇帝又不坐龙庭了,他便再次盘好辫子依旧不肯剪去,封建思想极其顽固。这些都可以看出赵七爷是一个对形势持观望态度的投机主义者,也从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三、其他配角

开头写了“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则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樂呵!”百姓当时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么也不能算是“田家乐”的,这里是在讽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知人民疾苦、脱离人民群众。正如鲁迅曾说的:“中国的诗歌中有时也说些下层社会的苦痛,但绘画和小说却相反,大抵将他们写得十分幸福,说得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平和的像花鸟一样。是的,中国的劳苦大众,从知识阶级看来,是和花鸟一类的……”

在八一嫂拆穿赵七爷的谎言时,赵七爷更加恫吓众人说:“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的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而众人的反应则是“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因为村人们都觉得七斤即将要没命,都不同他讲话:“此后七斤虽然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踩采的新闻。”而后来皇帝很快就“不坐龙庭”了,村里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学识浅薄的赵七爷,几句话语就使得村人们惶恐不已,并认同他的结论,可见村人们是盲目随波逐流的群体,且知识水平十分低下,他们决定了七斤的人文环境和思想水平。而村人对七斤一家前后态度则表明了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人与人之间凉薄冷酷的感情关系和他们精神的贫瘠。

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先生将冷眼的旁观者定义为看客,而小说中的村民也是看客,他们认为事不关己,只要不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便会一直麻木不仁,他们对张勋复辟、皇帝是否坐龙庭的认知只在于留不留辫子。而对于八一嫂等地位更低下的人,他们则更轻视,可以发现等级制度仍深深根植于这里,这就更反复强调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最后文末特地描写了六斤:“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风波过后,六经仍然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仍一代一代往下传袭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重复着封建老路。“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则象征人们依旧贫穷落后,辛亥革命没有给他们带来物质水平的提升,依旧在修补着几千年的“老例”。

四、配角的作用

(一)小说人物作为群体出现更为直接地体现人物形象的“共性”或“普遍性”。《风波》中,不论是七斤还是赵七爷、村人们都是浅薄无知的,他们受制于封建礼教,不期望改变,他们拥有相似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高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被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唤醒,而是愚昧麻木地继续生活在黑暗中。

(二)配角群体可以揭示社会环境。小说展示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七爷作为乡绅受人尊敬与寡妇八一嫂遭人轻视的差距使得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一目了然。

(三)配角群体可以暗示文章主旨。《风波》中,愚昧麻木的村人们正是鲁迅想唤醒的国人们同时经历风波后又恢复如初的水乡,说明经历了辛亥革命后农村并未改变,暗示了本文的主旨: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封建势力并未彻底铲除。

鲁迅小说表面上写的是个人的悲剧,实则是群体的悲剧。而正是这个社会群体才能揭露出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长期愚民政策、暴力制度下,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现状、思想水平和境界层次,所以鲁迅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五、总结

鲁迅的文学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声音。他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史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一篇好文章需反复品读才能得其妙处,对于鲁迅文章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田艳红.七斤嫂与水生嫂形象的鉴赏比较[J].名作欣赏,2008.

[2]王双寿.年龄交代:解读九斤老太思想成因及形象意义的切入点[J].陕西教育,2012.

[3]陶丽萍.文化遮蔽下的悲剧人生——七斤嫂与八一嫂人物新解[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

[4]蒙礼云.人心构图——鲁迅《风波》的人性分析[J].光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

[5]张凤歧.谈赵七爷的辫子[J].甘肃教育,1981.

作者简介:

王渝淇,女,汉族,江苏江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猜你喜欢

配角风波鲁迅
再渺小也要发光
你很次要,不可缺少
孔乙己
孵蛋风波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阿迅一族
改名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