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专门的德育”,要有“直接的德育”

2021-09-10李镇西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老师德育工作德育

李镇西

[一]

在《没有“专门的德育”,只有完整的教育》一文中,我对“专门的德育”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主张取消德育和德育工作。

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德育工作。

有朋友说:“德育不是工作,现行德育的许多弊端,正是因為把德育当成了一项工作。”

据说,十多年前围绕“德育是不是工作”这个话题还展开过争论,争论双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德育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工作,而是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即立德树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德育仅仅当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无疑是严重淡化了德育的神圣内涵。说德育不是工作,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是正确的。

但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方法去达成,德育也不例外。从来就没有抽象的目的,目的的实现都必须体现于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中。同样,从来也没有空洞的德育,德育的落实一定会呈现于具体的课程、措施、方法、技巧……我们把这些称作关于德育的工作。如果不死抠字眼,通常称作“德育工作”是可以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用“德育工作”这个概念,自然是没错的。

关键是如何理解“德育工作”这个概念,以及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并使用这个说法。而且还要看不同的语境——在某些语境中,德育不是工作;而换一个语境,德育就是一项工作。

正如“民主”这个词——我们说“民主是目的”,也说“民主是手段”,有时候我们甚至说“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都是没错的。

当然,“民主”和德育不是一回事,但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有共同的逻辑和微妙的意蕴。

我们反对专门化的形式主义的德育,但并不否认德育和德育工作。取消了德育和德育工作,就等于取消了教育本身。

[二]

回到今天我想说的重点:究竟应该怎样抓德育?

在承认“德育也是工作”的前提下,我特别赞同檀传宝先生对德育工作的分类。他说:“我一直认为,德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德育)都包括直接德育(直接以德育为目标、主题的课程、活动等)、间接德育(不以德育为直接目标的各种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课堂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交往方式等对学生人格能够产生影响的教育形式或关系)。”

在这里,檀传宝先生把德育分为“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他的表述是“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颇有见地。

本文想着重说说“直接德育”。

我批评“专门德育”,但肯定“直接德育”。因为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的特点是孤立性、封闭式和形式化;后者则主要体现于教育者明确的教育目的、清醒的教育自觉和积极的教育主动性。

所谓“明确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者须臾不可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清醒的教育自觉”,就是教育者所应有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所谓“积极的教育主动”,就是随时准备有所作为,并付诸行动。

这就是我理解的“直接”。

总有一些时候,需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实施德育。大的方面,如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所进行的旨在激发情感、凝聚力量的演说或重大活动;小的方面,如学生出现了某些思想、行为偏差时,我们进行的谈心,包括热情的鼓励和严肃的批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直接的德育”。

[三]

“直接的德育”之所以不同于我批评的“专门的德育”,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其他教育相联系和配合的;它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的;它不是形式化的,而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却最终收到实效的。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学校的德育,说到底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态度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引领,是真善美品质的塑造,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的文明精神的传递。这是教育本身赋予我们的使命,践行这份使命,就是在实施“直接的德育”。

但这种“培养”“确立”“引领”“塑造”和“传递”,不应该——至少是尽可能减少直截了当的理念灌输,而应该是对学生种种行为习惯的引导乃至训练。任何美好的品德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间。

我在担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期间,有人问我:“您希望学校有怎样的德育?”我说:“我希望你到武侯实验中学,在三千多名学生中听不到一句脏话,在八十多亩校园里看不到一片纸屑。做到这两点,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德育就相当不错了。”

德育当然不只是培养文明习惯,但学生优雅的谈吐无疑是最重要、最显性的德育成果。

[四]

我们学校最直接的德育,莫过于一进校门就能看到的教学大楼上那一行醒目的鲜红大字:“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我从教之初直到退休前,给我历届学生的“见面礼”。我把它带到了武侯实验中学,成了学校的校训。我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力争让这句话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座右铭。

将这句话写在校园,的确是一种形式,但真的不仅仅是形式,更不是形式主义。因为和有些校园满墙的标语、口号不同,这不是刻意展示给前来视察的领导或专家看的“校园文化景观”,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这句话也不是学生看不懂的抽象的理念,而是可以化作日常生活行为的大白话。

我当校长第一次面对全校师生时,这样对大家说:“做一个好孩子,让父母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幸福;我呢,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我们一起做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这是直接的德育。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把这句话当作教条,大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之类的活动——类似的比赛一次都没有搞过;也没有把这句话上升到“理论高度”,大搞各种所谓“课题”;更没有把它当作“特色”去四处炒作,而是教师通过示范,去引导学生践行这句话。

但这句话渐渐融入了师生的生命,成了他们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准则。我当然不能说每一个人都做到了,但这句话的确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师生的血液,成了他们精神生命的要素。

[五]

2013年,初三毕业典礼刚结束,我回到办公室,看到桌上有一封信。

尊敬的李校长:

您好!

在毕业之际,很高兴给您写这封信。感谢您對我们无私的关怀。至今记得第一次踏进武侯实验中学时,您给我们讲的那一节课《一碗清汤荞麦面》。您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像他们一样善良、充满爱心。对当时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的我来说,您的话给了我启迪,让我的人生道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今天,毕业了,我们不再是刚入学的孩童,已不再稚嫩。即将告别这里,我心中充满了不舍。我们永远会记住这里,记住曾经在一个美丽的校园里,有一群活泼天真的孩子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少年,有一位慈祥可爱的校长留给了这群孩子人生的启迪,让他们沿着正直、善良的道路前行!

谢谢您,尊敬的李校长!谢谢您,尊敬的李老师!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您对我们说过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您的学生:王瑞

2013年6月9日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无法不感动。

更让我感动的是,五年后,大学毕业的王瑞来看我,并参加了我的退休仪式。 聊天中,她说她一直记得我们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努力践行着。

[六]

2017年3月29日早晨,已经离开学校两年的我,打开微信,看到了几段留言。

李老师,我最近评上了区里的名师优师,每个月多了700元。我用这个奖励资助了两个贫困山区的学生,每个月都打钱给她们。为什么跟您说呢?因为我一直在坚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您知道您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吗?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来自农村,没权,没钱,没人,能在武侯实验中学工作,是您给了我理想和信心,我只能这样来回报社会了。好了,李老师,不打扰您了。

替我保密,祝您幸福安康。

一时间,我很感动。窗外是阴天,可我觉得眼前明亮而温暖。

这位老师是武侯实验中学一名非常普通的老师,工作敬业,正直善良。700元不算多,但对于凭工资吃饭的他,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了。

从他的留言中,我再次感到了我曾经做校长的意义,更体会到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七]

2019年6月3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为研究生做了一场演讲。演讲开始之前,有一个女孩过来和我打招呼:“李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原来她是武侯实验中学毕业的,叫林兴慧,现在在这里读研究生。

回到成都,我收到林兴慧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说——

那天之所以见到您我会那么开心,不仅是因为您是我曾经敬爱的校长,毕业后再未见面;也不仅是因为拜读了您的书,在“镇西茶馆”喝了很多“茶”因而仰慕您的文采与教育情怀;更是因为您在我进行人生道路抉择时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您,我才能选择教育专业,在北师大和您见面。

其实,作为一个校长,我并没教过她,我完全没有想到我对她会有她所说的那种影响。

这封信很长很长,详细写了我对她的影响。其中写了在北师大复试时的情景——

初试结束,漫长的等待后我如愿进入复试。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我又将您的很多文章拿出来细细地读,跟着您的文字去回忆往昔。我想在复试的时候,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讲讲武侯实验中学的故事,讲讲我们学校的雕塑,并不是寻常那般高高在上地立着,而是在小花园里坐着板凳给孩子们讲故事;讲讲我们学校的墙上没有领导的题字和批语,全是同学们的字画作品;讲讲我们校门口的校名不是出自某位名家之手,而是我们学生所写;讲讲我们恢宏的大厅一侧是全校老师的照片,另一侧是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的学生——这些都来自您的抓拍;讲讲我们学校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太多可以讲的了。这所在成都三环外的学校,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各种高大上的创新和特色,有的只是在校园各处细节中体现着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在这样的学校里,我真是自豪。

遗憾的是复试并没有详细讲这些的机会,但老师们还是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事业?”我将内心的想法娓娓道来,我提到曾经遇到的优秀的老师们,提到了您的文章和书给我带来的影响和感动,提到了对教育的理解和向往。

……

真的教育(德育)总是这样无声无息却长久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八]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校训,无疑是“明目张胆”的直接德育。这样的德育没有急功近利的“成果”,但穿越岁月的精神花朵,一直绽放在善良的人心里,芬芳其人生,让每一位践行者也因此而幸福。

所以,“专门的德育”可以休矣,但“直接的德育”却不能没有。

猜你喜欢

李老师德育工作德育
该得奖的李老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宠物难伺候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