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人内在发展的需要

2021-09-10肖川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学术论文适应性

肖川

美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人有“五欲”: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可见,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这“五欲”概括得很好。教育就是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东西“引发”出来,并施之以健康的价值引导。因为有“知欲”,即理智的好奇心,所以要有“智育”;因为有“德欲”,即每一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的需要,有孟子讲的“四端”,所以要有“德育”;因为有“美欲”,即人有审美的需要,所以要有“美育”。同样,人有“食欲”,饮食影响着人的生存、发展与享受,所以要有“食育”;人有“色欲”,即本能的与异性亲密接触的需要,所以要有“性教育”。教育不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和强制灌输,是人的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发展程度比较高的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与适应性相关的是包容性、开放性。在自然环境中,适应性表现为对温度、湿度等气候變化不会过于敏感,对口味不会太挑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安然入睡等。在人文环境的适应性上,表现为乐于入乡随俗,不太会少见多怪,能较好地作移情性的理解;尊重并能广泛地欣赏文化的多样性,即使对于以自身的价值观念判断为“野蛮”的事情,也能尝试去理解。一个人怎么才能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呢?最有效的途径是具备丰富的经历,尤其是通过云游四海获得的经历。在适应性这点上,“行万里路”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广阔,表现为包容性、开放性、适应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

“希望将来我们的孩子,能拥有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清风拂面的温柔,刻进生命的坚强。”这就需要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充满开放、真诚的时代精神。任何个人都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目的是第一位的。人的自由与解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

文化人,或者理论工作者,或者所谓的专家学者,其作品可以包括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学术随笔、情趣散文、杂感(微评)等。这一分类并不是十分严谨,广义的散文包括随笔、小品文、杂感、针砭时弊的杂文等。在这里,我之所以把它们与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并列,就是想拓展一下、丰富一下人们对于“成果”的认识。一般来说,学术成果的含金量是更高一些的,因为它基于系统的研究和严谨、规范的表达。但对于人文、社会学术领域的学者,如果他们只会写学术著作、学术论文,那么其水平一定很有限,其作品往往缺乏一点生命的温度与可读性,尽管这不是学术著作最重要的元素。

最近,我撰写了一副楹联:福寿天地人,喜乐精气神。横批:挺直腰杆。福,即拥有美好的事物。可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丰衣足食”这样的物质层面,而应升华为“自由、民主、人权、尊严、精神卓越”这样的层面。如果一个人缺少这些,活得长寿的意义就不大。人,要能真正成为“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自由、民主、人权就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而这些也应该是一个人“精气神”的脊梁骨,也唯有如此,“福寿”“喜乐”才具有时代的内涵与高度。

我自认为“三观”特别正确,即使偶尔“口无遮拦”也不会言不及义,毕竟我有作为现代公民良好的素养。我努力做到“缘道而行,自适己意;积极作为,健康第一”。有朋友建议我将“积极作为”改为“顺势而为”,也很好。积极,是一种生命姿态,“自适己意”前提下的“积极作为”是一种追求。人在任何境遇中都需要也可以有“追求”,这也是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把所有的经历都当成学习的资源,当成滋养人生的养分,这就需要对经验进行自觉的反思。反思不是“瞎琢磨”,反思需要有参照系或者说“解释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学习、掌握与自我建构”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然,理论本身是有品质与格调的。任何理论都没有免遭批判的豁免权。真金不怕火炼,这对任何理论都适用。我们要谨防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打着“理论”的幌子粉墨登场。

在纷繁的世事面前,尝试着建立起自己的一个具有专业意味的“观察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观察点”的建立需要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修养。因为理论不仅引发、引导观察,而且始终伴随着观察,观察的结果最终也需要理论来加以解释和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理论与观察相互生成、相互修正、相互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核心概念充当着“视镜”的角色,发挥着“放大”或“显微”的作用。扩容、提炼、打磨、厘定这些概念,就是“理论建构与实际观察”过程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学术论文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特色初探
与读者沟通
第9卷第1-6期学术论文总目次
《文学评论》编辑部2000年度学术论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