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武光亮:一股“牛脾气”,“镗”出青春路
2021-09-10
那一年,他18岁,走出技校,来到山西北方机械公司成为一名普车深孔镗工。每天一身油迹一身汗,还要面对“看不见、摸不着”、不下苦功很难学会的内孔镗工技术,他没有退缩,给师傅张玉海说:“我会干一行、爱一行,给自己培养个兴趣”。
那一年,他22岁,技术成熟,工作出色,随公司某项目组远赴缅甸援建生产线。作为项目组唯一的深孔镗工,圆满完成镗工工序所有任务,得到缅方高度认可。同时也结识了许多行业专家以及具有国际前瞻水平的镗工技术,眼界更加开阔。
那一年,他29岁,公司购置的一台机床因本身设计存在问题,加工时共振严重,影响产品精度,他经过研究改造,重新设计减振系统,成功解决这一问题。走刀时在刀杆上竖立一个两毫米厚的垫圈,稳稳的掉不下来。厂家回访人员当时非常震惊,将这一幕拍成视频发回他们的技术部研究,说“人家走刀时不会共振,为什么咱们走刀会共振!”
他就是武光亮,山西北方机械公司90后深孔机加工。深孔加工是公司的核心技术,武光亮所担任的深孔镗工工序是公司关键工序。就在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岗位上,武光亮苦心钻研,十年磨一剑,练就精湛技艺,主动攻克多项加工难题,积极做好传帮带,连续两年在北方机械管轴制造分公司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被评为一机集团2020年度劳动模范。
苦心钻研 锤炼工匠技艺
张玉海说:“小武这娃不怕吃苦,爱学习,善钻研,那会儿为了学好磨刀,趴在砂轮机上足足练了一个多月,眼睛现在还有点散光。”因公司产品材料的特殊性,外购刀具一般都要经过专门刃磨才能使用,刃磨刀具是加工前准备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为熟练掌握刃磨技术,弄清楚刀的槽形、深度、宽度、角度等磨到什么程度最合适,武光亮一边跟着师傅用心学,一边自己反复琢磨、练习。多年来,针对不同设备、产品,他在刀具上不断进行钻研,收获很多。武光亮曾经量过国际深孔协会做的同类刀具,刀的宽度、深度比例竟然和他处理过的刀具数据一样,而他之前从未接触过国际深孔协会的刀具。
武光亮说,“国内材料越来越好,加工难度越来越高,不进步则意味着自己已经退步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关注行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加工出最好的产品。”为此,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提升的机会。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减小共振、刀具导向方式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遇到问题,除了向师傅请教外,还经常向行业内的专家请教;平时没事就打开“爱学术”APP或到网上搜索深孔加工的相关资料来学习,关注行业前瞻性信息动态,包括国内技术以及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外先进技术。从设备到刀具,从材料到加工方法,没有他不感兴趣的。就在这样永不停止的学习与钻研中,武光亮的技能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凡是他加工过的产品,能做到绝对“直”和“圆”,如5米长的管体,前后最大公差是7丝,而他能加工到公差1丝。
专治“疑难杂症” 展现创新精神
工作多年来,武光亮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能水平,主动解决了多项“疑难杂症”,善于钻研创新,走出了很多新路子,不仅为公司节约了成本,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公司军民品生产任务的完成。
2020年,某刀体上的锋钢件磨损厉害,新的锋钢件又因疫情影响不能马上购回,而生产一天也不能耽搁。武光亮急生产所急,马上在材料、尺寸、走刀等方面动起了脑筋,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决定用铁件代替锋钢件,再在铁件上凿出两道槽线,上面加一块合金件,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这项紧急情况下的小技改,在生产中使用了一年时间。近年来,他解决了某部件深孔形位公差变形难题,一次交验合格率100%;总结薄壁管加工经验,解决了变形及壁厚差超差问题,尤其是在加工某产品时,薄壁仅1.5mm,而且是七边形,在管类零件加工中,难度可谓前所未有,他不惧困难,专心投入研究,从装夹着手,减小共振,镗完前后仅差1丝;巧妙设计工装,减小震动,从根本上解决了深孔加工内径震纹问题;为节约成本,他积极投入技术创新,自己花钱购置试验材料,通过无数次地试验分析,最终证明一种名为聚四氟乙烯的定位导向键完成可以代替常用橡胶导向键,不仅成本低、消耗小,还能有效保证机床运行的稳定性和产品精度;还攻克了超高硬度合金钢、紫铜、不锈钢等材料深孔加工难题;突破机床加工尺寸极限,大胆采用改变连接方法、加大刀杆托架、隔离刀杆前后共振扭力等方法,成功完成6米以上管体加工。这样攻克难关、勇于创新的例子在武光亮的工作中实在太多了。
生产线上有名的“牛脾气”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武光亮中午经常搬个小板凳守在机床旁吃午饭,晚上加班到十点的同事都走了,他还在加班,大家都说他真是个“牛脾气”,有活就着急,干起来就停不下来。
深孔镗工和其它工序不一样,走刀要一次性走完,否则会留下明显的停车痕迹,严重影响产品精度。然而,有的工件三四个小时就能加工完,有的则需要七八个小时,有的新产品更得十几个小时才能加工完成,武光亮经常中午、晚上不能按时休息。车间领导有时候不忍心看他老加班,遇到加工时间长的货,一看快下班了,专门跑过来劝他第二天再上货,他嘴上答应着,手上却在不停地往机床上夹货,眯着眼抬头笑笑说:“没事,晚上稍熬会儿,明天货就能到下道工序了。”深孔镗工每换一次工件就要换一整套工具,包括刀头、刀杆、导向套、紧固套、卡盘爪、螺杆爪等,一整套换下来差不多得一个小时。各种工具轻则三四十斤,重则七八十斤,加之大机床装夹紧、卡盘大、货又重,手工搬上搬下非常费力,换完一整套人往往累得够呛。在武光亮的辛勤付出下,一批批高质量的军民品管件顺利转到下道工序。
徒弟眼中“人狠话不多”的好师傅
提起师傅武光亮,郑鹏和穆青泉悄悄地说,“我师傅人狠话不多!”原来,师傅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平时话虽不多,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影响着两位小徒弟,在工作生活中给予他们的关心也让徒弟们非常感动。
鄭鹏说,师傅教他们学技能是从吊货开始教的。上班第一天,师傅专门跑到库房领来安全帽让他们戴上,吊货时的安全规则、动作要领,要求他们一条一条牢牢记住。记得有一次吊货时,他不小心把手放错了位置,师傅一脸严肃地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跟在师傅身旁学满两个月后,师傅鼓励他们大胆地独立操作,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快地成长。”每次装夹好工件,师傅都会先仔细检查一遍再让他们加工。每次遇到难加工的产品,师傅总是先停下自己手头的活,耐心地指导他们干完,再加班接着干自己的工作。有两件事让穆青泉很难忘。有一天晚上,有批货着急要,工房外下着瓢泼大雨,偌大的工房内只有武光亮领着徒弟穆青泉还在继续加班忙碌,近百斤重的货,穆青泉和师傅一起抬上机床,师傅聚精会神地装夹工件、调整参数,心思全扑在手头的工作上。他们一直干到半夜2点多才冒着雨回了家。和师傅一起加班的经历给穆青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傅那种“责任心强,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还有一次,穆青泉身体不舒服,师傅很着急,立即带他去医院看病,跑前跑后挂号买药,医生说需要做个小手术,师傅就一直在旁边陪着他,做完手术又向医生咨询了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师傅对穆青泉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很感动,至今难忘。
武光亮说:“作为新时代的兵工人,我很自豪,我会继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创新,做好传帮带,为打造世界一流装备贡献我的微薄之力。”爱岗敬业,勤奋上进,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武光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工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北方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