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挣脱困境与追寻自我

2021-09-10王晓阳

文学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自我女性主义

王晓阳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晚安,妈妈》文本来分析文本中的两位主人公,即为杰茜母女二人。本剧中母亲塞尔玛为代表的许多女性仍然是迷茫的,而女儿杰茜思想觉醒之后萌发了消极的反抗意识,并且最终执行,她的举动让母亲产生了对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 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自我;身份认同

一、玛莎·诺曼与《晚安,妈妈》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玛莎·诺曼凭借处女作《出狱》在戏剧界崭露头角之后,《晚安,妈妈》1979年在百老汇首次上演便一举成功,并在之后获得普利策奖。曾有戏剧评论家认为玛莎·诺曼可以看作为美国从事严肃女性主义戏剧创作的最为成功的作家,并称赞她总是能从明确反映女性心理学和女性主义伦理的视角捕捉到深刻的主题。

她关注于女性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和寻求生存空间并不断构建女性的主体性,作品中一直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在她的戏剧作品中现实对女性人物角色们总是十分残酷和不公的。她们被牢牢地困在社会或家庭的困境之中难以挣脱。《晚安,妈妈》通过描写杰茜在自杀前与母亲的相处来表现那些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备受挫折和苦恼的女性的内心世界。生存这一永恒命题不断被人们探讨,在《晚安,妈妈》中,通过母女之间的大量对白,刻画出现代美国女性被压抑的精神世界,这种压抑难以破解,于是主人公杰茜最终为了找回失去的自我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达成愿望。自杀实际上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探寻。她们有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前行的过程中逐渐清楚了自己所面对的生活现实,她们有的选择放弃自己的生活或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也有的却选择了维持现状。就像《晚安,妈妈》中的母亲塞尔玛和《出狱》中的阿琳,她们营造了自己的梦幻世界,对这些陷于困境无力挣扎的妇女来说,她们的梦幻世界是她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力量和希望。

《晚安,妈妈》既是剧名又是主人公杰茜的遗言。玛莎·诺曼在这部戏中运用大量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与深意的对话,刻画了自杀仪式中杰茜母女的内心世界,讨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女性在生活中的困境以及面临困境不同的人的不同选择。从女性视角来讲述了一个探究生命意义的故事。

二、人物以及人物关系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文艺作品大多通过人物和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

有人物就会有人物关系,所谓人物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的关系。人物关系除了指人物的既有社会关系外,在戏剧作品中更强调人作为个体与其他人物之间存在的情感联系。以人为中心的人物关系是剧本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设置。往往人物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情节的推动而逐渐产生变化。

《晚安,妈妈》中出场的只有两个人物杰茜与塞尔玛,并且有且只有一组人物关系,即为杰茜和塞尔玛的母女关系。

主人公杰茜是一个年近四十,离婚多年和母亲同住,受父亲的遗传患有先天间歇性癫痫病的女人,在过去的一年里靠药物治疗,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因为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病情让她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思考现实,癫痫让她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药物的副作用让她变丑陋记忆减退,无法正常生活。精神和身体都算不得健全完美。在病情好转之后她可以清醒地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经过思考后她却发现自己被困在现实的牢笼中,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甚至在整个世界中都找不到继续活着的意义,她最终决定用父亲留下的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来获得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另一个人物就是杰茜的母亲,塞尔玛。她日常行为与中国古代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相吻合,只是一个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思想麻木的家庭主妇,被社会、历史环境奴化,完全没有自主意识。这样的她无法为女儿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也不能为女儿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空间,甚至她在试图劝说女儿发现生活的意义放弃自杀的念头时用的说辞居然是:“我教你针织吧。”她并不能明白女儿为什么对她赖以度日的爱好无动于衷不感兴趣。

丧失主体意识的塞尔玛作为母亲,她选择通过直接和强势地保护和占有女儿来获得存在感。杰茜离婚后,受母亲的邀请和母亲同住。塞尔玛对女儿杰茜一直有一种控制欲,例如在女儿坦言即将自杀的当下,她依旧固执地想用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和控制杰茜,仅仅是一杯热可可,她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不想要糖的杰茜放三块糖。塞尔玛的强势母爱也是让杰茜被迫丧失自我的原因之一。

杰茜和母亲塞尔玛所代表的是两类人,母亲与现实妥协,依附于家里的男人们苟且地活着,占有式地爱护女儿将女儿当成实现自我的个人私有物。而女儿杰茜在看透了生活困境和生命意义之后,意识到人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人活着需要尊严,苟且偷生没有意义,人不能总是将自己丑陋无力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当这样的情况无法控制时,选择死亡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摆脱这种她并不认同生活方式。

杰茜认为她们母女之间从来没有从心地认真交谈过,她选择自杀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两人一次交流的机会。即便是母女,即便生活在一起,但母亲塞尔玛也并不了解杰茜的感受。母亲从没站在平等尊重的角度与女儿对话。母女关系是性别批评关注的话题之一,这一类的话题主要的关注点要解决的是个人的、情感的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晚安,妈妈》中女儿在看母亲时,不是仰视而是平视 ,所以女儿在审视的并非是母女关系,而是人性。人的境遇会让人的心态发生变化,一些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会让人的心境产生动荡性的巨大改变,例如杰茜向母亲宣布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就给平时生活盲目的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杰茜的母亲在此之前一直依附于家中的男人而生活,她从来没想过如何能挣脱现实的枷锁,或者说她是从来没有意识到现实中有枷锁的存在。人物关系的设置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

“今晚是一个很私密的夜晚,只属于你和我。”杰茜邀请母亲见证自己的寻求自由的自杀仪式,并以此来向母亲展现真实的自己。今晚,杰茜承担了挑战母亲的传统观念,促使母亲认识到女性是可以拥有自我的任务。当杰茜告诉母亲自己的决定之后,母亲产生变化,杰茜用她的自杀才让母亲最终明白女儿是母亲的孩子,但不是母亲的附属品。这场交谈,让母女俩对对方的认识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结语

《晚安,妈妈》以女性为主角,从始至终都没有男性角色登场,将目光聚焦杰茜母女二人身上,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杰茜母女二人的行动与对话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打破了女性被边缘化的叙事模式。

但即使涉及的男性都没有登场,他们给女性世界带来的阴影却无处不在。父权世界男性的阴影不仅笼罩着女性个体也危害着女性团体。玛莎·诺曼通过描绘母女关系影射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团体内部的隔阂和脆弱。绝大多数女性并没有意识到男权社会对她们自我的控制权的剥夺,例如母亲塞尔玛。但杰茜有所察觉并且为之寻找出路。她的自杀宣告了她的抗争,精神上获得重生。自杀也对母亲造成冲击,促进母亲的自我意识觉醒。剧作家并不是倡导自杀这一行为,而是在强调这一行动背后的女性意识自主权。因为将诉求寄托在外部世界的方式注定是失败的,只有寻求自我突破,重建自我,掌握自主权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屈明珍.波伏娃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D]. 长沙:中南大学,2010.

[2] 蔡佳露,贺安芳.《晚安,母亲》中的母亲身份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3-4.

[3] 畅引婷,杨霞.女性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语境和时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6):107-112.

王曉阳(1995-),女,汉,山西朔州人,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戏剧影视编剧,云南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自我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