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

2021-09-10杜莹莹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展途径数学思维教学活动

摘 要: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学习该门学科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图形应用、数据分析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本文阐释了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并根据教育的形式,分析了阻碍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因素,提出了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数学思维;教学活动;开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0-0069-02

引  言

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及转化能力,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基于学生及学科的特点,对现有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里面有很多概念和知识,小学生难以理解,这就为学生学习数学造成了阻碍。而数学教师在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便可以使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有利于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即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这类思维包含学生对数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的探究能力等。这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所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谋而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总体成绩

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进行题海训练,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基于数学思维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阻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因素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未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建立在不断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虽然在课堂上融入了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忽略了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这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二)学生并不具备数学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往往对形象的知识更感兴趣,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三、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明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是应付考试,而是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具备教育性,能够向着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出发。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所学习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解决问题,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数所代表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如何将6个橘子平均分配给班级的20名学生?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但是要想以最快的速度算出答案,对于学生而言,还需要进行一番思考。此时,有些学生认为把橘子剥开,一片一片地发给20名学生,这样就更公平了。也有些学生说,把橘子直接榨成橘子汁,平均分配给20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所说的答案偏离了教学内容,但这也是学生思考的一种结果,所以教师不应急于反對,可以对学生的这些想法表示赞扬,之后引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学习结束后,再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二)问题式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

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为学生学习高阶数学奠定基础。问题式引导法,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系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及数学归纳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第一部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需要了解长方体及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用文字讲述长方体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了解。首先,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有哪些呢?学生开始找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立体图形,在判断之后留下几个符合长方体特征的物品。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长方体找出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有些学生说它有六个面,还有十二条棱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特征用纸板搭建一个长方体。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便可以初步了解长方体,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三)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

数学课堂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在某些较为简单的课程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及数学探究思维。例如,“观察物体一”这节课并不难,考查的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只需要通过对实物进行观察就可以找到答案。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并将所预习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因年龄比较小,小学生在预习时并没有系统的概念,只会根据课本去探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将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总。例如,某一个小组对课本中圆形、圆柱体及正方体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将模型带进课堂,学生用球代替圆形,用奶粉罐代替圆柱体,用硬纸片折出一个模型代替正方体,并在课堂上演示从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图形的特征,如正方体无论从哪个面观看都是正方形。在直观的讲述后,学生画出了各个角度的平面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误区,但是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就是逐步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采用直观演示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思维中抽象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构建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学生不具备抽象思维,就很难学好数学。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就非常抽象,如果教师直接将教材中的内容念给学生听,学生会很难理解。因此,针对这类课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具,为学生进行演示。首先,教师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如三角尺的角、凳子上的角等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生活中存在很多的角。其次,教师把两个硬纸条用钉子钉在某个地方,旋转一个硬纸条,变换不同的角,如钝角、直角、锐角。通过直观教学法,学生可以化直观为抽象,以便更好地学习这些空间知识。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讓学生思考、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数学抽象思维、数学探究思维及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刘国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天津教育,2020(03):79.

张传军.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天津教育,2020(01):73.

作者简介:杜莹莹(1995.7-),女,江苏盐城人,中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开展途径数学思维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初中阶段三人制篮球运动开展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浅议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