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1-09-10王旭东刘艳巩建华

关键词:抗疫精神路径探究爱国主义

王旭东 刘艳 巩建华

摘  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与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和极端重要性。针对抗疫精神中存在的非理性爱国主义、狭隘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有效利用不足等情况,高校可通过课堂讲授、文化孕育及实践养成等路径来提升抗疫精神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抗疫精神;价值内涵;爱国主义;路径探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1]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当前,全国的抗疫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抗击疫情斗争中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凝结和升华为新时代“抗疫精神”,其所体现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因此不断加强对“抗疫精神”总结和宣传,发挥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抗疫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价值内涵

习近平在2020年春节致辞时说:“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2]。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爱国主义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险阻,所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非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是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的呈现,丰富和充盈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此次抗疫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形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的精神

这种精神始终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习近平在武汉视察时指出:“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防控中,广大党员干部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下沉一线,认真开展防控工作;各省医护人员纷纷“请战”奔赴抗疫前线;志愿者选择成为抗击疫情的“逆行者”,奔走街頭为居民提供帮助;全国人民响应党的疫情防控号召,尽量降低出行,杜绝疫情扩散的风险。正是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听党指挥,才使得疫情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二)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敢于勇挑重担,立足抗疫一线,在挑战和危险面前奋勇向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首先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抗疫最前线,成为了全国人民最坚强和最美丽的守护者,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筑牢抗疫的技术防线。习近平在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中提到,“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3]正是各行各业肩负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为抗疫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保证。

(三)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秉承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和严谨有理的科研思路来进行疫情防控。通过采用大数据分析模拟论证等操作,确保方法和手段的科学严谨性,力求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认识并有效指导抗疫实践。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组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争分夺秒开展疫苗研发,并不断根据情况及时更新治疗方案。同时相关权威、专业人士利用大众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向民众科普疫情防控的相关科学、基本知识和常识,及时对社会中存在的防疫误解进行解答,不断辟谣,普及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预防。随着防治工作有效推进,相关科学理论知识逐渐成为人们实施自我保护的健康指南,沉着冷静取代了慌乱无措,科学理性战胜了迷信无知,充分彰显了科学的价值和力量。

(四)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强调以人为本理念,充分重视人民身体健康,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先后建成两座专用医院,提高收治率,不分年龄、职业,确保患病群体能得到及时治疗。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保证治愈率,尽可能降低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率和病亡率,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此外,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对疫情严重地区的人群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慰藉,切实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并及时疏导人们内心的惶恐不安等不良情绪。此次抗疫斗争鲜明地体现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立场;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群众路线内涵,也是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

(五)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以民族精神作为核心凝聚力号召全民同心同德、群防群治,齐心协力对抗新冠肺炎病毒。在这场全民抗“疫”战斗中,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各项工作部署,以团结一致,携手并进的精神面貌;以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必胜信念;采取“全国支援湖北,一省支援一市”的政策,为抗疫的胜利奠定了人力和物力保障。古人云:“人之生,不能无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跨区域进行人力、物力、疫情信息等统筹协调,形成全国抗疫一盘棋的局面,确保抗击疫情的胜利。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汇集成了巨大的抗疫合力。

二、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充分利用重大疫情作为现实素材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塑造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必然要求。

(一)高度的契合性:抗疫精神契合了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1.抗疫精神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爱国主义题材是培育情感和认知的重要载体,对形成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认同起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为寻求国家富强的仁人志士,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的革命先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私奉献的现代化建设者,他们是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演绎者和践行者。此次抗击疫情中所涌现的大量实例、凝结的抗疫精神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无论是时刻关注疫情的党中央,集体请战奔赴疫区的医护人员,还是远在海外筹集志愿物资的留学生,亦或是全国各地参加防控工作的一线群众……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所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抗疫斗争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题材,应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亮底色。

2.抗疫精神深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此次抗疫斗争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为大学生进行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次抗疫斗争是新时代的一次精神大淬炼……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凝练和升华为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4]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炼和升华着爱国主义情感。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经历了国内艰辛的抗疫斗争,在与国外抗疫斗争进行对比中,不断激發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突出的重要性:抗疫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

1.抗疫精神在重现和传递历史记忆中凝聚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传承性,中华民族每逢生死存亡之际,爱国主义就会成为凝聚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作为和平时代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一次“大考”,在本次抗击重大疫情斗争中,全国人民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实际行动,重现和传递了历史记忆中所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断凝聚着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展现。通过重大疫情教育使青年学生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以”,从而使青年学生在内心深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高度认同,从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2.抗击重大疫情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谬论

当前,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现象,“日渐成为中国社会非主流思潮中的重要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巨大的挑战”[5],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具有消解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消蚀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弊端,导致青年学生信仰缺失和价值错位,出现否定精神价值和过度追求工具理性的错误行为,从而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以“95”乃至“00后”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责任和担当意识,阐释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有力回击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破除思想迷雾,为青年大学生树立了时代榜样。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困境

(一)非理性爱国主义情感的蔓延

抗疫精神是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重要题材。青年学生充满活力,但是容易冲动和情绪化,在典型事件的激发下,容易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正确、合法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方面,青年学生还存在盲区。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也常常会出现一些非理性或错误言行,主要表现为“封闭式”“空心式”“功利式”“割裂式”和“伪装式”五种类型[6],严重地阻碍了理性爱国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往往产生强烈的、片面的、情绪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针对此次抗击疫情行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有人批评防疫预警体系不完善导致疫情蔓延,武汉红十字会接受志愿物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疫情中如果舆论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则会导致青年学生情绪化和极端化行为的产生,进而形成关涉大是大非的网络舆情事件。

(二)狭隘爱国主义情感的泛滥

目前中国虽已取得抗疫的阶段性胜利,但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国纷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中国尽己所能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弘扬大义,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与此同时,一些青年学生对国外一些防疫措施进行嘲讽,并对入境外国人或中国留学生进行网络攻击,其本质在于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需要共同去克服。在全球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坚定支持并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不但全力以赴做好了疫情防控,而且力促团结合作,同众多国家一起编织防控疫情的“安全网”。部分国家趁机诋毁、丑化中国形象,并恶意散播谣言,以期达到打击、孤立中国的目的。因此,要引导广大学生正确看待抗疫期间的国际合作和斗争:一方面要正确看待部分国家的单边霸权行径,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回应西方的攻击并不是无边界的扩大仇恨而应是唤起爱国主义情感,将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转化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去,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要克服狭隘封闭的爱国主义,又要科学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疫情蔓延问题。要理性看待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艰巨性和相互协作的必要性,辩证地看待中国抗疫与世界抗疫的关系,中国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在综合比较中深化爱国意识,坚定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对抗疫精神的挖掘和宣传不足

爱国主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要继承传统,更要紧随时代发展。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历史轻现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参观纪念场所等,而对于如何充分利用新时代下爱国主义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缺少有效的整理。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未能充分利用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在发挥抗疫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缺乏素材整合,未能形成系统的宣传教育素材。当前高校开展抗疫精神的宣传主要着眼于抗疫精神的学习,对抗疫精神中所需要得系列人物支撑素材缺乏整理,导致出现课堂运用不足。二是未能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抗疫精神的宣传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抗疫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当中。三是缺少有效的践行抗疫精神的路径。要践行抗疫精神,必须要积极主动的融入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当中,但是对抗疫精神的宣传多注重于课堂讲授,未能将践行抗疫精神的相关要求落实在日常教育当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四、以抗疫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

以抗疫精神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可接受性等显著特点,要不断促进青年学生实现情感与理性的深度融合。因此,结合现实,为确保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讲授: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高校作为宣传和弘扬抗疫精神的主阵地之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把整个抗疫斗争和典型事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材。高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录制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短视频,并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的制作和讨论之中。高校教师要重视对中国抗疫故事的讲述,让抗疫故事成为大学生愛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抗疫故事的背后原因展开探究,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在高校运用抗疫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有针对性,特别要注意及时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思想倾向,使大学生在形成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同时,基于青年人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把握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爱国情感导向理性合法的爱国行动。

(二)文化孕育:将抗疫精神带进校园文化

抗疫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教育、激励、引导等教育价值。通过开展抗疫文化主题活动,如在主题团日活动中讲述抗疫故事,开展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设计抗疫海报,创作抗疫歌曲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深入理解,形成宣传抗疫精神的良好氛围,进而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积极利用宣传栏、显示屏以及固定场所开展传播抗疫正能量,通过设置抗疫文化长廊,将国家关于抗疫的重要部署、抗疫故事、英雄人物等进行展示,使广大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领悟抗疫精神,进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实践养成:在实践中践行抗疫精神

学习和弘扬抗疫精神最终是要落在实际行动之中,要将在实践中践行抗疫精神。一是要充分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卫生、安全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党和国家疫情防控措施的认知。二是主动采访英雄人物、典型事例。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寻访英雄人物,收集典型事例,在访谈实践中感受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在实践中感受平凡人的伟大。三是将专业实践结合起来。疫情防控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利用抗疫精神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将专业学习作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重要实践,切身肩负起时代使命。

高校要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重要价值,不断凝练和总结,讲好抗疫故事,弘扬和继承抗疫精神,把“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把抗疫精神作为激励新时代青年大学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精神支撑,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兰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85-89.

[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0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01).

[3]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N].中国青年报,2020-03-24(01).

[4]徐艳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20(2):44-47.

[5]王磊.视域、困局与进路: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三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76-81.

[6]胡树祥,毛娜.坚持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J].理论视野,2019(11):35-41.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路径探究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