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代图书编辑的立身之本
2021-09-10高东辉
高东辉
[摘要]顺应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图书编辑的立身之本。笔者结合多年图书编辑工作经验,通过仔细梳理,认为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把握出版方向,策划优质选题;二、提升编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三、敢于打破常规,凸显设计之美;四、做好成本核算,熟悉营销策略;五、展望未来出版,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选题策划;工匠精神;设计方案;成本意识;读者需求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对大家嘱咐:“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1]作为一名图书编辑,笔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出版的重要论述,尝试从名家名作编辑实践的角度,在新时代把握新要求,思考和探析图书编辑如何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把握出版方向,策划优质选题
建设书香社会,出版大有可为。然而,202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19种不合格出版物,成为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进入新时代,如何保证和提升图书质量,做优质出版物,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编辑要思考的问题。提及图书的质量首先应想到的是其内容质量,出版物内容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在进行图书策划选题时,编辑首要应考虑的就是作者及其作品,这决定了图书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品位的高度。我国每年图书产品增量很大,总量可观,然而存在图书“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为此,近年出版业提出“减量、提质、增效”,即总量控制、质量提高、双效提高,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策划选题是一门学问,编辑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去策划一些内容质量不高、社会效益较差的选题内容。编辑应该从策划选题源头上仔细思考,所计划出版的图书是否存在政治导向、政策导向、文化导向、社会导向、价值导向等突出问题;是否属于盲目跟风而内容水平一般的选题;是否富有创新性、实用性;是否是顺应时代、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的选题。图书编辑唯有整体规划,选准方向,充分调研评估,平衡利弊得失,顺势而为,才可能大显身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这也是图书编辑向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迈进的第一步。
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大家赵家璧堪称楷模。他策划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无法逾越的高峰。该丛书为10卷,全面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1917—1927年新文学的实绩。其各卷丛书主编分别是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阿英。而赵家璧在该丛书出版过程中,既是策划编辑,又是主编。1936年,仅仅27岁的赵家璧,就已完成了其可以藏之名山的编辑精品大作。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编辑出版意义深远,其确立了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理论、文学运动和文学作品,确立的四种文体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内容分类在后来的文学史编纂中都得到了延续。在编辑体例上,该丛书也有所创新,各集的导言主要论述各自门类的发展历史,兼论入选的作家作品,并对我国五四以后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运动做了全面的总结,兼有文学史的性质[2]。另外,该丛书编选严谨,可算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我国的“文学成绩单”。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也确立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各个作家的地位。
作为编辑,赵家璧洞悉时代特点,把握出版方向,积极策划优质选题,在重要的历史节点策划出版了优秀巨著。这不仅在当时社会及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程文学的发展。《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出版后,赵家璧更是积极地为其续篇内容的出版工作奔走,直至其1997年去世。21世纪初,《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出版,至此《中国新文学大系》总计完成100卷,已远远超出了其最初的选题设想。诗人徐迟称之为“我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万里长城”。
二、提升编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
出版界有这样一段佳话。钱钟书在《谈艺录》出版后,送了周振甫一本有题词的书,题词中写道:“校书者非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兄雠勘,得免于大舛错,拜赐多矣。”[3]在周振甫看来,他做的工作只是在图书内容的编校过程中加上了提要性的小标题而已,然而其在编校过程中查核原文、厘定顺序、标定篇目、编排目录等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众所周知,钱钟书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若没有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养为基础,想做好《谈艺录》的编校工作那是不可能的。周振甫在编辑《谈艺录》时,其认真负责的态度、细密扎实的功底以及中肯负责的建议得到了钱钟书的认可,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也才有了前文所述,钱钟书赋予了周振甫极高的评价,并在后来出版《管锥编》时,钱钟书指定周振甫做该书的责任编辑。可见,发扬工匠精神,熟悉并深刻理解作品,对内容做适当的修改,使之趋近完美,是编辑的基本素养。周振甫从开明书店的一个普通校对人员做起,年复一年、一点一滴,逐渐成长为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的资深编辑,被人尊称为“学者型编辑”(或称编辑型学者)。
有部分观点认为,编辑是文字“啄木鸟”,要“校异同、校是非”,做消灭政治性差錯、知识性差错、文字差错、标点差错、格式差错等的文字搬运工。这种观点下的“编辑”和周振甫所理解的“编辑”,两者内涵明显不同。周振甫曾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辑工作,都是极为被人看重的,是由当时的第一流学者和专家来做的。当时的编辑工作是同学术研究、学术著作结合的,有关的学术著作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部分。编辑工作同研究和学术著作不是截然分开的。”[4]他推崇的是刘向、刘歆父子,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刘氏父子“广辑众本,编定篇章;校雠全文,厘定文字;编定目次,确定书名;撮其旨意,撰写叙录;杀青定稿,缮写上素”。[2]他们的编辑工作为世人留下了传之久远的范本。周振甫从1932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直至2000年去世,为出版事业奉献一生,成绩斐然。他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最好地诠释了出版界的工匠精神,获得首届韬奋出版奖。作为新生代的图书编辑,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哪怕从周先生身上学到一鳞半爪,也是受用不尽的。
三、敢于打破常规,凸显设计之美
笔者对鲍勃·迪伦的认知始于《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2016年10月,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属罕见。而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属于国内较早出版鲍勃·迪伦诗集的出版社。当时,“薯片袋装”的《鲍勃·迪伦诗歌集》出版后,立即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许多人对诺贝尔文学奖有谜一般的热情,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人们热情高涨,猜测哪个人更有资格、更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等到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微博、微信上与此相关的信息疯狂刷屏,每个人似乎都成了评论家,不免要找出中文版的获奖作品追捧一番、品鉴一番。《鲍勃·迪伦诗歌集》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当时,如何把看似凌乱又厚实的《鲍勃·迪伦诗歌集》出版出来,并且内容能够让人过目不忘,读者可以无障碍地顺畅阅读,这是摆在图书编辑面前的难题。经过编辑多次论证、反复设计,最终《鲍勃·迪伦诗歌集》完美地呈现读者面前。其“薯片袋装”的设计颠覆了人们对书籍装帧的想象,而随书附赠的口琴更让人爱不释手。读者在购买《鲍勃·迪伦诗歌集》时,甚至可以获得鲍勃·迪伦签名版的口琴,这对消费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提起该诗集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其责编王婷婷说:“……我们不光想为鲍勃·迪伦寻找他的中国读者,而更是在寻找着一首歌、一本书和一种诗意,可以真正打动人、进入生活的那个角度,我们为此造了一个薯片袋去装载它。”[5]传统与反传统,经典与反经典,在该诗集出版之时实现了统一。因为该诗集的装帧能够准确把握鲍勃·迪伦的精神实质,所以这个设计是完美的。在这个时代,经典阅读和消费文化并无隔阂,而如何实现人与书的相遇是需要图书编辑和设计师认真考虑的。
四、做好成本核算,熟悉营销策略
控制图书成本要从策划选题开始。对出版每一个环节耗费的成本,图书编辑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策划选题成本核算环节,图书编辑要细致入微,要确定图书是精装还是平装、封面用特种纸还是铜版纸、内文是双胶纸还是轻型纸、印刷是单色还是四色等,图书采用的形式不同、材料不同,所涉及的成本也不同。所有可能影响图书成本的因素都是图书编辑需要反复思量的。图书编辑要从市场需求和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库存數据,冷静分析之后再做预算和成本决定。在图书出版周期完成后,图书编辑应仔细盘点过程中的误差,进而不断提高编辑自身的图书成本意识。这是合格编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也是编辑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在增强成本意识的同时,图书编辑还需要熟悉营销策略。而撰写营销方案是图书编辑的必备技能之一,撰写营销方案的目的是准确定位所计划出版的图书产品,熟悉产品的优势和不足,熟悉同类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熟悉图书市场的变化规律,熟悉读者需求的变化,从而推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图书产品。
日本著名出版人、幻冬舍社长见城彻认为,图书畅销的内容都具备四个要素,即具原创性、浅显易懂、与众不同、感染力强,只要能成就这些条件,必定会大受欢迎[6]。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山海经》,不到5年重印22次,累计发行100万册,成为畅销书,成为了图书营销的经典案例,其明显具有见城彻提出的“四个要素”。最初,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张立红设想把《山海经》出版为一本和市场上所有的《山海经》完全不一样的图书,包括内容、装帧、设计、封面都要完全不同。众所周知,《山海经》在青少年读物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竞争激烈。为此,该出版社内部还对出版不一样的《山海经》产生了分歧。对该书出版分歧的存在,使编辑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山海经》首印2000册,该图书的营销没有采用花式营销方式,而采用了文化营销的方式。但该书出版半年以后,其读者需求大增,至今已经完成22次重印。这本书的出版一度引发了公众热议,当时很多人对《山海经》的认知还停留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该书编辑张立红在回应读者质疑的诗篇中写道:“传说,山海经先有图后有文,而图画是山海经的灵魂。……无论你有多少疑惑和敬畏!美,是存在的最佳理由……”[7]这本书采用了精美创意插画和名家注解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上古神兽;其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满足了读者的认知需求。随着读者对该书美誉度的持续积累,该书销量激增。图书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图书编辑要合理利用这些方式,去引导读者,进而满足读者需求。
五、展望未来出版,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逐渐兴起,纸质图书销量压缩,电子书方兴未艾,Kindle成为新宠,出版转型迫在眉睫,有声阅读登上热搜……堪称行业风向标的法兰克福书展,特意为有声读物布置了200余平方米的展区。这是出版发展的未来吗?
与时俱进,出版业不仅要跟上时代,也要引领时代。在新时代面对新挑战,编辑仅仅产生“本领恐慌”,停留在焦虑层面是不够的;唯一可行的就是编辑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图书编辑要熟悉出版、懂得出版,深刻地理解出版的意义;要明白出版从哪里来,往何处去。纵观出版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文明的起点也是出版的起点。在文明产生和发展以后,出版的形态多有变革,然而出版的本质不变,即传播文明。
时至今日,电子书、有声阅读、AI智能阅读纷至沓来,技术革新必然会改变出版的格局,出版求新求变成为大势所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出版融合驱动,未来的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必然是知识服务,为目标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介质的知识服务[8]。可以预见,未来图书编辑工作内容发生变化,出版内容不再是静态的固化的成果,而是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交互式的呈现,立体书的概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识服务成为图书编辑活动的延伸。在读图时代、读屏时代,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碎片化阅读成为知识获取新常态;营销方式发生变化,全媒体营销、全程营销、文化营销成为营销关键词,在知识付费背景下,图书编辑对营销的参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图书形态发生变化,图书定价方式随之改变,定价的核心不再是纸张的价格,而是知识的价值;出版效率不断提高,容错率不断降低,对编辑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运营维护和售后服务也将成为编辑工作的新课题,提供培训等服务、收集反馈信息的工作等将成为图书编辑工作的新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技术、新思想、新业态,图书编辑面临的新使命、新课题就是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图书编辑要始终牢牢把握出版方向,把策划优质选题放在首位;秉持提升编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的专业态度;有打破常规,凸显设计之美的追求;具备做好成本核算、熟悉营销策略的意识;富有展望未来出版、立于不败之地的劲头,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图书编辑的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王坤宁等.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6.
[2]肖东发,杨虎.中国出版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周振甫.钱先生的教导[N].新闻出版报,1992-09-30.
[4]周振甫.编辑·学者·专家[J].出版工作,1984(10):38-45.
[5]莫俊.把鲍勃·迪伦装进薯片袋里需要几步—策划编辑透露《鲍勃·迪伦诗歌集》出版始末[EB/OL].(2017-08-11)[2021-02-18].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811/c403994-29464151.html.
[6] [日]见城彻.编辑这种病[M].邱振瑞,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张立红.从被书店拒收到畅销,创新型文化营销到底该怎样做?[N].出版商务周报,2019-12-04.
[8]张新新.吉光片羽: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