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2021-09-10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娄汀苑幼儿园
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娄汀苑幼儿园
一、前言
节奏是音乐的精髓和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一切音乐形式都离不开节奏的支持,幼儿在早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建立起良好的节奏感,那将会对其后期的身心发展和潜能挖掘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幼儿提高音乐学习能力,建立生活规律,提高自理能力。所以从小培养幼儿节奏感,将会对幼儿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节奏感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节奏感虽然源自音乐中,但其对幼儿的影响力绝不仅仅止步于音乐,在音乐训练中掌握的节奏感,能够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和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促进大脑发展
幼儿时期是音乐发展的奠基时期,在此时期给予较高的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终身的音乐才能的发挥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某些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在其他领域也能达到较高水平,这就是在通过某一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大脑开发的同时,对其智力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孩子的音乐节奏智力开发好了,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二)提高协调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音乐有着较强节奏感的小班幼儿,在面对老师安排的任务、自己的学习和学校课堂时间纪律方面,往往也都能很好地控制进度,遵守纪律,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早期幼儿形成的节奏感,将能够对后期幼儿自我观念中的时间管理,论文进度,和学习计划产生良好的影响,而这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此外,音乐中的节奏感与运动、舞蹈、感觉中的一些节奏有着相同的内涵,建立较强的节奏感,也将能够对其他活动中幼儿参与的活跃性产生影响,同时促进幼儿在与人交往和社会环境方面的相互协作能力的发挥,促进幼儿早期人格素养的形成,对幼儿终身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培养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种全球流行、易于沟通、无须翻译的符号语言,熟练认知节奏是音乐的入门基础。节奏是体现音乐艺术的基本符号,早期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早期就熟知音乐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为更高层次的乐谱识读能力、演唱能力、听辨分析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早期的音乐节奏教育以及在通过游戏、打击乐器、童谣等方式学习不同的节奏型,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出了幼儿较高的音乐素养。
三、小班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方法
(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
在音乐中节奏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科学的逻辑和联系模式,而在生活中,节奏感则更加强烈地表现为一种富有时间感的生活规律。幼儿除了要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之外,为了培养在生活中的节奏感,则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建立科学的时间管理。日常学习的时间安排中,对学生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按时吃饭、按时起床、按时参加体育活动等进行严格的规范,而在这些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按照客观规律行为的儿童,则要加强管制和约束。有规律的生活学习是将音乐节奏感融入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要让小班儿童从小明白,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应该有节奏,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只能做多长时间,都是有着客观要求的。
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指导幼儿有步骤,有节奏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练习,例如在幼儿小班的游戏过程中,为了指导幼儿更好的按照节奏去完成这样的事情,老师可以不把这些活动一次性全部摊牌给幼儿,而是有计划地指导他们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先完成一部分,接下来的时间里,再完成另外的一部分,组织他们懂得时间管理对整个过程的重要性,并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自行进行进度的节奏感管理,而这将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进行音乐、舞蹈等节奏感的训练
音乐和舞蹈仍然是幼儿早期所能够接触到的学习活动中最具有节奏感的学习项目,从音乐和舞蹈中建立节奏感,仍然是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最重要的来源。结合小班幼儿的课程内容和性格特征,通过音乐、舞蹈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1.鼓励幼儿参与音乐节拍
在音乐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选择节奏感适当慢一些,节奏感清晰的音乐,课堂上组织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一起参与音乐互动,跟着老师打拍子,可以伴舞的音乐,更要结合音乐的节拍,让幼儿跟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舞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意识中的节奏感会被逐渐调动起来,形成最初级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将能夠使幼儿产生音乐节奏感意识。
2.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的音乐节奏
在幼儿的世界中,动物有规律的叫声,下雨时雨水的“沙沙声”,汽车、火车经过时的“滴滴、咚咚声”,都可以是具有潜在意识特征的音乐,在这些生活节奏感的接触过程中,鼓励幼儿去探索、思考和挖掘其中的音乐。并在生活中学会通过自我敲击、踏步、模仿等方式,感受自然界中蕴藏着的自然的音乐和节奏感,激发他们对于探索节奏,挖掘节奏的兴趣,提高对于节奏感的感知力。
3.让幼儿去描述节奏
在幼儿音乐训练过程中,通过听取一首具有适当节奏变化的歌曲,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动作来描述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对内容中的节奏进行思考。这样的培养模式既能够提升幼儿参与节奏感的兴趣,又能够增强幼儿对整个音乐节奏感的感知力,达到对整个音乐节奏更加熟悉的效果。而对于音乐的描述方式,可以鼓励幼儿通过拍手、舞蹈,或者动作模仿的方式来表达,让他们意识到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有节奏的。
(三)指导幼儿有秩序地进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幼儿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幼儿早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体育运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节奏感,例如简单的跑步,就有到位、准备、跑、结束,还有幼儿早期玩的球类,弹起、落下、拍,控制节奏和速度等,都蕴藏着节奏感。老师在课余活动中给予有秩序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活动中的节奏感,能够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活动中的节奏感,感受游戏中节奏的乐趣。此外,在课外运动的时间把握、组织记录、排队等方面,老师也要积极地指导幼儿进行节奏感训练,以保证让整个游戏的过程可以更加具有效率。
四、幼儿节奏感培养中的注意事项
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模式有很多,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给予有秩序的引导和辅助,选择合适幼儿的音乐内容,让幼儿对于整个游戏的节奏感更加强烈。例如音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不要选择过快或者过于激昂的音乐,幼儿进行舞蹈训练时一定要及时、全面、生动,既要简单又要容易观察,让幼儿能够在自己的理解中学会这样的舞蹈。还有在幼儿的课外运动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控制整个活动中参与的节奏与幼儿的行动节奏的一致,不可过快和操之过急,只有有规律的教导和全面的辅助,才能够确保幼儿建立清晰的节奏感,并对自己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结束语
幼儿节奏感是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内容,在幼儿的早期学习中,通过引导幼儿按照时间进度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参与音乐和有规律的课外活动建立节奏感,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节奏意识,能够对幼儿后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幼儿节奏感培养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音乐和节奏,还有幼儿能够理解的舞蹈和形式,不可操之过急产生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