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21-09-10王婧
王婧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对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克服“刻板效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在教育教学当中,如果学生能力被教师否定或低估,对学生有消极、负面的印象,最终学生会把这些负面评价内化成自己的特质,刻板效应由此形成,进一步造成恶性循环。作为学生,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不遵守秩序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带着这些负面标,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结果成绩会更加差、表现会更糟糕。自此之后,老师的批评会成为一种强化,不断加强这些负面“标签”的力量。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学生内心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会对学生未来的發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刻板效应”提醒教师时刻反思:要客观地评价学生,不能随意给学生“贴标签”;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待开发的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不足。日常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替我提升,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个体。当我们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之处。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的研究发现,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马太效应”。
在学校集体中,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的“优生”,经常被表扬和赞美,被寄予很高的期望,更容易获得各种荣誉和称号。事实上,对于“优生”的鼓励,未必会让他们更“强”,一方面,高频率的表扬和奖励,会使“优生”逐渐失去兴趣,形成一种优越感,导致激励作用失效。另一方面,有一些“优生”会因超高的期望,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在压力和焦虑之下,难以持之以恒,保持进取的动力。这两种互相矛盾心理状态,有时会对立出现在同一个体中,处理起来耗费心力。此外,对于正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同学,教师需要给与格外的关注,这类学生群体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对于他们的肯定要及时和真诚,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对优秀学生,应当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适当、客观的评价;对于正在进步的学生,我们要看到和肯定他们的努力,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光环效应,摘掉有色眼镜。
光环效应,也成为晕轮效应,是指对他人直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教师常常对长相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期望,更倾向于认为他们聪明伶俐、品德高尚、人缘好、表现好,会为他们描绘更美好的人生蓝图。相反,则认为他们智力不佳、品行低劣、表现差。我们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的喜好在某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并且扩大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上。美不遮丑,瑕不掩玉。评价学生要多维度,多标准。功过分清,好坏分明。
四、利用期望效应,激发潜能。
人们把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人对自己或他人有一个期望就会按照那个标准去要求他,把他按照标准来对待,从而能够激发他的潜能,最后真的成为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期望具有目标导向作用,使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目标靠近,向目标努力。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要有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希望,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赖,从而使他们倍受鼓舞,努力朝教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懈奋斗,不断进步,强化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建立稳定、积极、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自我激励,进而具有成就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力求上进的积极心态。
五、利用结伴效应,提高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两个及其以上的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相互之间会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结伴效应越来越引起诸多教师的重视。
教育教学工作是作用于人的工作,作用于人心的工作,了解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片面、狭隘、不客观的认识,掌握心理规律,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没有及时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的不良心理效应,充分地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方面,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