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提问,精确归纳

2021-09-10王绪亭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嘴巴倍数三角形

王绪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标准的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数学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教学语言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课堂教学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该如何有效发挥教师语言的指导性,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呢?

一、增加提问有效性,开启思维碰撞。

课堂上,教师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是提问,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的兴趣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教师需要对提问的类型、 提问发生的情境、提问的语言、提问对后来的学习或其他相关课堂活动进行反思,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这部分内容时,因为受到之前所学“2的倍数特征”及“5的倍数特征”迁移,学生很容易直接去观察倍数的个位特征,从而思考无果令课堂陷入僵局。教师调整思路后,边提问边用手势引导:“观察12、15、18这三个倍数的个位与十位之和,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便会茅塞顿开,将其倍数的各个数位相加后观察得出3的倍数特征。

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其性格和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教学中结合这些实际因素用不同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置题目与问题,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其课堂表现,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对提问环节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抽丝剥茧,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将准备好的两块三角形置于黑板上,然后提问:“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手足无措,根本不知如何回答。教师立即调整提问方式:“想一想两个问题:①原来三角形的面积和现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②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思考的方向,将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比较,发现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是2倍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问题的生成中,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生生之间尽情讨论,思维的火花在此碰撞,学生乐此不疲,这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这种喜悦会让学生对数學课产生期待,敢于面对更多挑战 。

二、提升归纳精确性,稳打知识建构。

在小学数学推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归纳推理,贯穿于整个小学 阶段并有着广泛应用,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重要的数学解题思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数学教学往往显得比较枯燥。因此,采用各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就成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根本任务。精确的归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的效率。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和“=”时,常常有学生把“>”和“<”混淆,导致作业中错误百出,而在提问类似“3和5比较谁大谁”又能清楚说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时将教学语言做了归纳和调整。“狐狸有5只,小熊有3只,哪队小动物多?”板书写下“5 3”。学生回答:“5比3大,狐狸比小熊多。”教师顺势在5和3之间写下“>”,并讲述:“5比3大,我们可以用数学符号‘>’连接这两个数,大数在前,大嘴巴朝前,大于号。”并指着板书让学生重复一遍“大嘴巴朝前大于号”再教学“5>3”的读法。相比较之前的教学语言“大于号的大嘴巴朝左,尖尖嘴朝右”和“小于号的尖尖嘴朝左,大嘴巴朝右”,这样单一的表述方法反而让学生对两个符号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轻松不少,从作业反馈来看情况也改善许多。

三、锤炼语言严谨值,提升课堂效率。

小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时间短、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空间想象力差,更小年纪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思维和语言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些特点,除了以上所述提问语言和概括归纳能力外,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做到语言形象、节奏适合、理性思维、准确简约等几个要求。

数学课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有逻辑清晰的条理和准确的表达。所谓的准确,就是在叙述数学相关知识相关问题时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说出的话要富有逻辑。教师语言要恰如其分,准确还要求用语的完整性,尽可能地避免科学性的错误。从低年级学生入学时就要培养其表述的完整性。如教师示范:“地上没有萝卜了,我们用‘0’来表示。”学生就会学其表述“兔子采了3个蘑菇,可以用‘3’来表示。”教师示范提问:“10和9比较,中间填什么符号?”学生会学其表述来回答:“10和9比较,中间填‘>’,10大于9。”完整和清晰的语言表述非一日之功,但也长在日积月累之效。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应用数学术语时的缺漏,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教师语言还要点到位。精彩的课堂总是伴随着不断的追问,不断的追问是问题不断深入探讨的动力,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教师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完善思维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为了解释走中间的路最近时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很多同学表示赞同,教师提问:“直线?”这时学生反思:“直线长度不可度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时的点评和追问无疑是一堂课最给力的情节。

除了准确之外,教师语言还要简约。有许多教师语言啰嗦,不仅缺乏逻辑,而且有许多口头禅,反复出现。口头禅越是多的老师,往往越是辞不达意。这也反应了教师内在素质急需加强的现状。因此,教师不仅要刻意去除自己无意义的言语,还要学会避免说不相关的空话和套话。如果提问过于宽泛,教师引导的过开,往往使学生抓不到问题的重点,反而误导了学生。要想让语言简洁,还要避免语言的重复和啰嗦,重点要靠放慢语速、重读和合适的停顿来表达,而并非快语速的多次重复。能一句话讲清的,对于小学生,最多再讲一句,再多了就没有意义了。

由此可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数学教师必须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有效而准确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更完整地表达,严谨精确的归纳,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也有助于学生自我对知识的完善,日积月累,课堂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作者单位:南京市同仁小学)

猜你喜欢

大嘴巴倍数三角形
1元钱
变变变!变身“超级大嘴怪”!
倍数魔法
蚕豆大嘴巴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画一画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