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文本”阅读教学中略读文本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10牛茜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

牛茜

摘要:略读文本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材编排中起着独特作用,广大一线教师应引起充分重视。本文着力于“双文本”阅读教学中略读文本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聚焦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搭建教学支架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夯实语用能力。

关键词:略读文本;语文学习要素;语用能力

统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单元整体要素的凸显,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每一单元内部通常分为精读课文以及带星号的略读课文。受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实际教学中,略读课文要么精读化讲解,要么略过压根不讲。但统编版教材单元内部各篇目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篇课文都承担着不同的语言训练作用。

所谓“双文本”阅读教学,是指同一单元内,一篇精读课文与另一篇略读课文,无论人文主题还是语言训练点,甚至文章结构上均高度一致。两篇课文,可视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组合,以精读课文之学法,攻略读课文之阵地。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梅兰芳蓄须》两课的教学则可视为非常典型的“双文本”閱读教学案例。而本文,则以《梅兰芳蓄须》的教学为例,重点研究“双文本”布排中的略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元内课文编排都围绕该主题进行。整个单元共4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其中,《梅兰芳蓄须》一文,通过梅兰芳的三次拒演,展示了主人公的民族气节。

该单元的语言训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提升。第四单元选篇多为单一人物的单一事件,第七单元则是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还辅助有其他次要人物,次要事件。

而《梅兰芳蓄须》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其上承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接革命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它的位置决定了教学中应在精读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吃透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并在略读课文中,实践运用该方法。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读懂课文内容,理清全文一共讲了哪几件事;2.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及思想感情;3. 体悟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一)回顾以往阅读策略,搭建自主阅读的支架

课堂伊始,教师由第四单元的选文标题切入,启发学生思考《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几篇课文标题的构成方式,得出它们均是以“人物+事件”或“人物名”命名,标题即直观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明白了关注文章标题是捕捉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

接下来,又对比第四单元几篇课文与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在内容上的不同,启发学生发现:前者为一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人物的一件事,后者讲述了多个人物、多件事。通过对比,迅速唤起了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带着原有阅读认知策略,学生可快速进入到新文本的学习中。

(二)创设表格式任务单,搭建合作探究的支架

学生第一轮的自主阅读后,师生通力解决“蓄”“宁”等易错字、多音字,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认知。接下来,教师出示以下表格,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表格给了学生更明确的任务指向,让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时更加有迹可循,便于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师:纵看表格,你发现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生:时间、原因、经过、结果。

师:是的,这其实也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几个主要因素。那横向观察表格,可以发现什么?

生:梅兰芳面对日本人的纠缠,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拒绝方法,也遭受着不同的后果。

师:那随着时间的推移,纵向比较,你发现梅兰芳应对方法有什么变化?遭受的后果又有什么变化?

生:他的反抗程度越来越深,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师:是的,你的概述非常精准,那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串讲下梅兰芳的反抗过程和遭受后果吗?

生:梅兰芳先是移居香港,不再登台,对他而言,这简直是虚度生命;接着,又蓄须明志,只能卖房度日;最后,日本人要求他上台,他只能打针装病了,这一次,他险丢性命。

在横向的完善中,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对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每一件事进行梳理,很快弄清了文章的多件主要事件;在表格的纵向对比中,学生更深切感受到了日本人对梅兰芳的逐渐深逼。那么,理解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总之,小小表格作为支架,既搭建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桥梁,又为之后的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打下基础,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理清文章主要内容,深化人物形象的认知。

(三)批注式学习,搭建概括、评价的支架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评论和注解,以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它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因此,在该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圈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的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同时,再次回顾了做批注时的思考角度,即感受、写法、启示三个切入角度。做批注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概括、评价能力的锻炼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属于应用文方面的练习。结合本单元爱国主义的人文主题,以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语文要素,该环节设置了:给梅兰芳先生写一封短信,说一说你心里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你身边也有类似的人么?

实际教学中,会有部分表达乏力的学生只能用爱国等短小的词语来表述,无法适当展开内容。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先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信件仅仅是格式,是载体,背后的实质仍然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总结概括等语用能力的训练。

结束语

《梅兰芳蓄须》一课作为革命教材的经典课例,学生在感知上既有时间距离,又有心理距离。加之其略读文本的定位,师生很容易就会浮光掠影地忽略。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整册教材内容的前后勾连,尝试着重点突出单元语文要素的融合,同时,使用教学支架,更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事实上,略读文本作为统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被过度讲解或过分轻视,其在整套教材编排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教师,应该在理念上充分重视,技术上不断革新,带领学生找到适合略读文本自身特点的教法、学法。

参考文献

[1] 王勤.用语文学习要素指导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J].教学研究,2020,(12):43-44.

[2] 刘晓红.“双文本”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学建议——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03):60-61.

[3] 吉丽红.“略读”课文不能被“略读”——《梅兰芳蓄须》解读兼及“略读课文”的相关问题[J].新教育·上旬刊,2020,(04):52-53.

[4] 刘凤,王洪先.关注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四上《梅兰芳蓄须》教学片段与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11):60-61.

[5] 李泽民.紧扣语文要素,培养语用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 [J].辽宁教育,2020,(5):16-19.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之我见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捕捉语言训练点,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课堂练习,学生语用能力成长的阶梯
如何培养中年段学生的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