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美学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意义与启示

2021-09-10尚书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环境设计

尚书

【摘要】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后的重要宗派,对历代国人的价值理念与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本身虽对美学未做相关阐释,但其自身的思想内涵却为当时乃至当代的艺术审美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旨在探索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发掘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及指导意义,顺此线索,探索禅宗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 禅宗美学;佛教文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89-03

一、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

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与华夏本土文明相互交织,并且逐渐“中国化”,进而衍生出许多分支。禅宗,就是佛教中国化以后重要的宗派之一,并在隋唐以后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代其他各宗派地位,成了中国佛教历史上流传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宗派。简单来说,禅宗美学认为“心性本觉,佛性本有,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1]。历代禅宗虽并未对美学做出相关的论述,但是其思想文化内涵却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墨客。禅宗美学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并发掘它,对于设计行业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下文简要归纳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并作出相应阐释。

(一)哀

对于生命的感伤以及生命价值意义的追问,造就了佛学的“无常观”。何谓“无常” ?释迦牟尼曾有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把世间一切事物比喻梦幻、泡影,一切事物处于变迁运动中,没有常住性。这种无常观造就了“哀”的思想,并且影响着一代代的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用短短28个字就道出了一片哀愁寂寞的诗境。

(二)境

佛家关于认识论提出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六根、六识、六境。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视觉、听觉等构成六识;六根接触到的知识对象及其范围,如耳接触声,眼接触色等为六境,凡六根所接触的对象已被感知者,才称之为“境界”[2]。以环境设计角度来看,受众身处空间中,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形成客观感受,而五种客观感受直接影响着第六根(意根),因此前五根感受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空间的主观印象,简而言之,五感就是空间意境营造的前提。

(三)悟

悟即领悟,领悟又有“渐悟”与“顿悟”之分。顿悟是南禅宗(起初禅宗有南北禅宗之分)的主要教义。禅师传授经学讲求不立文字之法,靠顿悟来领会真谛。禅宗顿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这里只谈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好的设计是能给人强烈的心灵感受的,只有设计给予了受众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受众才会与设计产生共鸣。

(四)空

“空”同样也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门向来有“空门”之称。如前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没有常住性,一切转瞬即逝,因此佛教主张以“空”来认识、领悟世间万物。“空”绝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一种无限,一种包容的心态。禅宗的“空观”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文人艺士追求“空灵”“缥缈”“无限”的意境。国画中的计白当黑,留白艺术,就是借“空”来在有限的画纸上形成深邃的意境。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舟,一杆,一老翁,寥寥几笔水纹,却造成了极其广阔深远之感。

二、禅宗美学对设计的指导意义及方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逐渐演变为国际主义风格,并迅速将整个世界均质化。水泥框架,玻璃盒子占据了整个世界,水泥丛林组成的城市淹没了民族与地域的特质,人们生活在这个如此快节奏的城市中难得休憩,时至今日,虽建筑界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国际主义留下的印迹依旧存在。禅宗美学向人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一条找寻民族地域精神的道路,一条在繁忙都市中“与民休息”的道路。下文将就哀、境、悟、空四点结合案例分析禅宗美学对设计的指导意义及方法。

(一)哀——物哀思想

如果没有“无常”,就不会有人们对生命的伤感,不会有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了。在日本的艺术中,也常常流动着一种触目生愁的感伤情调,称之为“物哀”[3]。由于日本的地缘天灾较多而且资源贫乏,这使得日本人天生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不安全感和万事万物即将告别的感觉。不完美的事物更有意义,任何事情太过圆满和完美都是不好的,相反,保留着残缺的状态反而更有情趣,这种物哀思想对于日本审美价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境——意境凝练

如前文所述,六根是形成意境的先决条件。以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为例,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助大诗人苏轼的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营造和抒发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可以想象,身处此轩中,一人一几一壶茶,轩外烟雨蒙蒙,耳听雨声,鼻嗅芬芳,细品茶香,思绪万千,这是何等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凝练,正是六根下的六境在这小小轩中的完美呈现。

(三)悟——意境感悟

这里谈的“悟”,主要是对设计的受众而言。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服务,而受众的主观感受又是评定设计好与坏的直接因素,设计与受众应当紧密相连,需要在空间的设计中留给受众思索的空間与时间,让受众主动去领悟,去顿悟此空间的精神所在。

例如,受众在看到一个空间时,会因为某一构件或某一处理手法而引起心灵上的触动,或明白了设计者的用心良苦,或联想到什么而备受感动。这样可以使受众与设计互通,让受众来“悟”设计,让设计来感动受众。

(四)空——从有限到无限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常使用“虚与实”“藏与露”“引导与暗示”来延伸视觉,这实际上也是“空”的一种表现手法。

“藏”是为了更好地“露”,露本身就带有一种暗示的作用。我国古典园林常在实墙中开小窗,透过窗可看到墙后的些许景色,虚虚实实中无意拓展了人的视觉范围,或借助游廊、踏步、桥、墙垣等来引导并暗示,凡路必有所通,通往何处?引起人们曲径探幽的同时,在心理上也拓展了空间面积。这种处理方法,无需一味占据实际土地,便可借“空”来使园林空间具有比实际面积更为深远的效果。

例如,苏州的残粒園,其花园面积仅仅140平方米,但能充分利用空间,将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组成曲折高下、层次分明的景观。中央建水池,沿墙置花台,壁面布满藤萝,最高处山顶有括苍亭。虚实相生,引导暗示,空灵的手法使残粒园看起来远远大于它的实际面积。

三、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

综上所述,禅宗美学对于人们发掘本土设计内涵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但是绝不能一味去照搬形式,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进步,毫无保留地照搬禅宗教义只会流于形式,进而与时代脱节。下文将就哀、境、悟、空四要的启示与创新途径展开探讨。

(一)哀——不确定的美

如前两章关于“哀”的论述,可将无常观下的物哀思想,定义为美与哀愁相邻,那么这种定义就为设计带来一种形式上的启示,即不确定的美。这是一种形式上的指导,拿汉字来举例,同样一个字,黑体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中规中矩,严谨闭合的形式,若换成其他字体如草书,则给人一种放纵不羁,张弛有力的动态之感。这是一种“破形”的美。有时空间的“故意破损”不失为一种残缺的美感,因为这种破损会带给受众思考,相比现代主义中规中矩的方盒子让人感到冰冷,这种不确定的美往往会带给受众意想不到的感受。

(二)境——六境的创新与融合

彭一刚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曾谈道,除眼、耳、鼻、舌、身外,“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也都会影响到人的感受。”这实际上是将时间的概念引入到设计当中。在现代城市的空间设计中,虽不能如古典园林一样具有露天通透的环境,无法切身感受时令与气候的变化,但间接地营造这种“时间概念”,也能使意境得到提升。光线就是很好的设计师。巧妙运用光,展示出二十四时、一年四季的光线游移变动;玻璃窗外设置一株有代表性的植物,看着它在四季中生长消散,这同样也是一种时间的概念。

安藤忠雄所作住吉的长屋,虽空间有限,但还是把中间的三分之一留作中庭,风会吹进去,雨会下进来,虽多有不便,但是屋主却在这一方天地中感受着四季流转,正如屋主几十年后所言:“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感受着四季的流转和光线的游移,我对这个房子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有时抱怨,有时兴奋,有时需要应对很多挑战……我从没有对这些居住经验感到厌烦,我把这个露天的中庭视作一个心里专栏,它只是需要你牺牲一点生活的舒适度。”[4]

有时候人类太过于安逸,以至于设计要为人解决掉一切人们认为“不好”的因素,但是这些“不好的”往往是人们丢掉的最原始的生命印记。住吉的长屋中那四季的流转,不正是居住在此的人的生活痕迹吗?

当然这并不是要做出多么不舒适的反人类设计,一切的前提还是满足六根的客观感受。六境需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引入时间的概念,这种运动着的意境,才会带给设计受众心灵上的感动。

(三)悟——留给受众的思考

前文一、二章所谈到“悟”就是要为受众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受众参与到设计的构思与设计者的理念当中去,这样才会做出让人感动的设计。

例如,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本福寺水御堂就是一座涤荡心尘的佛教建筑。其主要内部空间位于地面之下,通往地下佛堂需要经过一段狭长的踏步阶梯,四周布满莲花,隐喻“步步生莲”,受众沿着踏步逐级下行,其内心感情会随着物理高度的下降而饱含敬意,这一段狭长的踏步为受众提供了一段净化心灵的思考空间。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同样应有足以引导受众停留与思索的空间。日式庭园中的“枯山水”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材料的选择多为大自然中最原始、最质朴的材料,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对枯山水的造型进行布置与加工。质朴的自然材料拉开了审美受众与被欣赏客体的距离,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感悟设计的时间与空间。

(四)空——内外界限的模糊

国画当中的留白艺术,可以打破纸张大小的有限性,获得无限深远之感,而“空”同样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深远的视觉效果。在空间设计中,天花、墙面、地板是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也可以说是内外之间的分界线。在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空间中(如宗教场所、展示空间、游乐空间),往往需要比已有空间更深远的视觉效果,解决好分界线问题,就可以使空间更为深远。

一切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要诉诸表现的,如何表现不外两种倾向:一种是率直地、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另一种是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5]这其中又包含了“藏与露”的关系,当代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建筑材料的革新,玻璃、镜面等透明反射材料为建筑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也为拓展空间的视觉效果带来了可能性。玻璃可以模糊室内外的界限,镜子也具有扩展空间的视觉假象作用,合理运用现代材料,同样可以打造具有禅宗精神的空间。

四、结语

禅宗美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的文化瑰宝,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发掘自身文化价值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创作出具有民族地域精神的好的设计,对于设计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潘桂明.佛教禅宗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4-5.

[2]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14-215.

[3]刘墨.禅学与艺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4]Lens,(日)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61-62.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3-28.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环境设计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