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会展业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研究
2021-09-10李銮淏汤永梓胡海涛
李銮淏 汤永梓 胡海涛
摘 要:会展业作为中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对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依靠“会展”这一个新推力,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但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利用“会展”来进一步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友好合作并进一步助力进出口贸易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展览业和进出口贸易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会展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进而利用城市展览业综合发展指标下的5个因素对2013—2019年合肥市展览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合肥与北京、重庆、南京、成都、武汉、沈阳的相关展览业指标进行比较,探讨会展业发展对于合肥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提升合肥市展览业发展水平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综合发展指标;“互联网+”;智力支撑;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0.02
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会展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其对进出口贸易极强的带动效应、对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对各国经济合作的耦合效应,中国从政策上对会展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但目前中国会展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展览业较强的城市高度集中并占据了大部分会展市场份额,部分会展场馆功能和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地区会展管理机构缺失或机制落后,会展业专业人才相对紧缺,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展览业对合肥市与主要贸易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会展业的界定以及它对城市或区域经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会展业定义
目前在会展经济相关研究当中对于会展业的界定,更多是侧重于会展活动所涉及的时间、空间、参与主体、主题内容等方面。
杜妍妍(2019)深入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会展业转型发展,提出了以客户体验为主轴、以会展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智能化创新性的会展定义[1]。
郝海媛(2021)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进一步指出,会展业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围绕某个主题的人群聚集活动,既存在传统的实体形式,又包含新型的互联网形式[2]。
(2)会展业的经济效应和进出口贸易影响
对于会展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研究观点主要以会展行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为主。
岳辉(2018)从提振效应的视角出发,基于关联产业、城市基建、城市宣传的三个作用层面,指出会展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满足社会就业需求,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3]。
孔德文(2018)着眼于会展经济中的城市发展因素,探究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从关联产业、城市结构、内部经济等方面指出會展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 双方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能够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4]。
姚陈敏、叶前林、周伟(2019)从产业间发展的视角出发,关注会展经济及其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指出会展经济相关产业间从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集聚,产业间共融性日趋深化,产业价值辐射半径不断扩大,进而形成连锁经济效应[5]。
陈泽炎(2019)选取了沪、深、新三板股市中4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年报数据作为样本,采用“1:N”拉动效应模型,计算出4家企业的参展效用比,并与“1:9”行业普遍观点相比较,得出会展活动的生产性服务功效远高于其生活性消费拉动功效的观点,并指出会展活动对于企业科研、销售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
常钲(2020)基于乘数效应和功能效应理论,深入研究了会展经济的拉动效应机理,指出会展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直接的收入利润以及拉动就业的产业链,并通过人脉资源推动经济内外需发展[7]。
具体到会展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内学者研究则以正面促进作用为主流观点,认为会展业将推动国内外生产消费对接,成为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性优质平台。
张敏(2019)以长三角区域经济为例,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具体分析了国际性展会的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并指出会展经济的集聚在大范围、多样化、短时间内实现商品、技术、人员、资本、信息等资源要素的规模性展示与交易,对相关区域进出口经济发展形成正外部作用[8]。
张莉(2020)以广交会的“云会展”模式为例,探究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联动的新思路,并指出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传统会展行业数字化升级将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会展形式将助力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转型升级[9]。
刘向东(2020)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出发,结合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指出会展经济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以其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促进内外贸易市场一体化发展,在推动我国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区域或国家层面,针对省份或城市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对一个地区会展业发展指标的探索与分析较少。本研究基于城市会展业发展指数,聚焦“互联网+”下安徽省合肥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
1 会展业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1 深度挖掘市场,精准满足内需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国内需求日趋复杂,作为国际贸易平台的会展业,从原来的综合性市场交易逐渐聚焦于细分领域以及专业市场,专题性博览会也日渐成为会展热点。而这些以特定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博览会,对国内产业进一步细分,深入挖掘国内市场需求,让进口供给端有机会了解国内市场形势,充分把握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并根据市场信息来实现产品、服务的调整完善、转型升级,以优质进口产品精准匹配国内需求,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发挥进口贸易的补充效益,有效缓解国内优质商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实现有效交流,促成国际对接
交流是贸易开展的关键,而会展业则为国内外企业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位于需求端的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参加进口展览会的方式,与进口产品供应商切实开展有效交流,在交易规则、产品标准等贸易方面全方位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以此来构建消费者的国际消费观念、企业的国际贸易体系,加快中国市场对接国际规则,优化我国的外贸环境,提升我国消费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同时,基于有效交流达成的标准化国际贸易规则,能进一步扩大国际优质产品的进口,扩展贸易伙伴关系,培育更多优质的产品供应商,进而规避进口产品供应风险,缓解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挑战与摩擦,实现进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
1.3 实现品牌效应,提升相关企业知名度
聚焦于细分领域以及专业市场的优质展会,会以同一产业链内某一环节的相关行业为基础,在国内外构建产业供需群体圈,而展会则为企业进入该群体圈提供基础。集中展示产品的形式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贸易机遇的同时,也相应地在同行中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对于参展企业而言,这些通过会展吸引的出口需求方正是他们的“活口碑”。一场场顺利且令人满意的贸易活动展会,会使得企业在圈内的知名度上升,展会媒体的报道更是让企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进而逐步构建起企业的品牌体系,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延长出口贸易的价值链。
2 合肥会展业现状与问题
2.1 合肥市会展业发展状况
2.1.1 配套政策分析
近年来,会展业逐渐成为刺激外贸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合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会展业服务管理,大力支持会展业现代化发展。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促进会展业规范发展办法的通知》(合政办[2018]32号)中提出,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联系会展业各方,综合会展活动实践及各方合理诉求,制定并完善会展业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会展业活动开展,推动会展服务转型升级,为合肥市会展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20206号)中规定,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会展予以相应的财政补贴,通过精准补贴机制,激发企业的参展热情,助力会展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的外贸平台,充分发挥会展业发展对合肥市进出口贸易的带动作用。
2.1.2 会展业发展城际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了与合肥同为内陆城市的几个代表性城市:重庆、南京、成都、武汉、沈阳进行2014—2019年期间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比。其中沈阳为我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中心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而重庆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武汉则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成都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1)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综合指数
为了直观地展示各个城市展览业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各市不同年份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评分进而得出“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综合指数”。本指数能方便我们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对比与单个城市不同年份的纵向对比,为地区会展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宏观把控。合肥的城市展览业综合指数(分值)在2016年与2017年出现骤减,但是从整体上看合肥的综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合肥该指数为40.18分,2018年为58.5分,而到了2019年时已经达到了61.61分。重庆的综合指数分值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141.18分和173.78分,而在2016年则经历了大幅下跌,之后则呈现缓慢增长;沈阳也出现了相似的趋势,在2016年出现了锐减,此后几年增速较慢。此外,南京、武汉、成都该指数变化较为稳定且呈现上涨趋势,2019年,南京达到86.65分,武汉较前年有所下降,但也达到76.48分,成都则为116.72,而同时期的合肥该数值为61.61分。合肥整体上看和这几个主要城市的综合指数差距不断缩小,间接体现了合肥会展业发展走势良好,会展业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指数无法反映地区会展业发展的个别问题,但会展业的发展很容易受个别重要指标的影响,比如即使地区会展业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秀,但是无法提供会展方展览所需要的大型会展场所,那么以上条件无论多优秀都将没有任何效用。因此,我们在关注综合指数的同时,要注重影响地区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的发展情况,如地区会展业的年展情况,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地区会展业相关人才的引入,地区会展业品牌、质量以及国内、国际知名度都对地区会展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等。因此,我们还需要从本指标项下的五个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2)年展览数量(场)
合肥在2014年与2015年期间的年展览数量(场)都接近200场,但是在2016年与2017年出现锐减,分别为8场和45场,在2018年则突然增加,达到200场,增幅达到344%。2019年较之2018年也呈现小幅度的增长,达到218场。重庆的年展覽数量(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单个年份的年展览数量都远超合肥,和合肥同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则在2017年出现增长,增幅达到近30%,此后三年南京的年展览数量都超过500场,成都多年集中在200场附近,在2018年则出现大幅增长达到266场,2019年再次增长达到335场,武汉则是在2016年和2018年均达到294场,2017年则超过了310场,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城市,由于其装备制造业和重工业发达,年展览数量都超过300场次,于2017年和2019年更是分别达到了405场和410场。
(3)展览总面积(万平方米)变化
年展览总面积(万平方米)变化与其年展览数量(场)有着密切关系,整体变化趋势和展览数量变化趋势趋同,合肥在2014年至2019年的展览总面积分别为168.8万平方米、185.5万平方米、7万平方米、116万平方米、206万平方米和220.1万平方米,除特殊年份之外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幅极小。重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于2019年已经达到接近1000万平方米,南京整体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于2019年时已经超过了500万平方米。沈阳、成都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武汉则有增有减。在2019年合肥的年展览面积与武汉有所接近。但与其他几个城市的差距较大,和重庆差值更是高达700多万平方米。
展览的总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贸易活动开展的规模。大面积的展览,会使企业、产品、技术的展示规模化、多样化,即在全面展现产品全貌、技术深度的同时,充分保证展现内容的多样性。让需求方根据自身需求特点,匹配到相关类别的展览产品,并加以比较分析同类产品的各自特点,从而推动需求精准匹配下的贸易开展。合肥的年展览总面积较低,且波动较大,从整体上看合肥会展业的规模较小。
(4)展馆数量(座) 和展馆面积(万平方米)
与年展览数量和年展览面积相关度较高且能反映地区会展业发展基础指标的就是地区的展馆指标,合肥的展馆数量在2015年和2016年为3座,在2014年、2017年与2018年都为2座,在2019年展馆数量却减少为1座。在2019年南京和武汉展馆数量都为4座,重庆和成都则为3座,沈阳为2座,在绝对数量上都超过合肥。而在展馆数量的變化趋势上,除了南京一直为4座,其他几座城市都出现了一定的减少。
此外,我们不能单从展馆数量指标上进行衡量,展馆数量指标只能反映量的变动,但是我们也要兼顾展馆面积这一指标,展馆面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展馆的质量。而在展馆面积(万平方米)上看合肥除2017年为3.85万平方米外,从2014年至2019年的展馆面积都在13万平方米左右,在2016年更是达到13.5万平方米。重庆在2014年和2015年都为44.79万平方米,在2016年经历骤减后,于2017年增长并稳定为30.52万平方米。南京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于2018年减少至16.11万平方米。成都展馆面积在2017年较2016年增幅达到了150%,并于2018年稳定为32.5万平方米。武汉除2015年较前年增幅达到185%外,整体上则呈现稳步上涨趋势。沈阳则常年维持在13万平方米左右,整体变动较小。
通过对比本组城市展馆指标我们发现,这几个主要城市都呈现了小幅度削减展馆的数量、更偏重提高展馆的面积的趋势。但是合肥的展馆面积虽然上升了,展馆数量较少,只为1个,这使得合肥在大型会展的引进上较为被动, 不可能同时应对几个较大的会展。合肥这一劣势在单展面积TOP100指标上有明显的体现,在前文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合肥该指标在2014年至2019年都为0个。
(5)UFI成员(个)
从UFI成员数量上看,合肥2014年为2个,2019年为2个,其他年份并没有UFI成员,武汉在2019年较之以前年份有所上升达到4个,南京也于2019年达到6个,成都于2019年达到9个,重庆则一直保持在2个,沈阳则有增有减,但是整体上数量高于合肥。
(6)会展业教育发展
由于本指标2014年与2015年数据较为缺失,在此便不作过多分析。合肥开展会展业专业的本科学校(所)在2016年和2017年为6所,在2018年和2019年下降为2所,但是开展会展业专业的专科学校一直维持在6所。重庆开展会展业专业的本科院校除2017年为6所,其他年份都为4所,而专科院校除了2016年为5所外,其他年份都为6所。南京本指标本科院校除2017年为3所,其他年份都为1所,本指标专科院校则一直为3所。武汉除2019年本指标本科院校为7所,其他年份为8所,本指标专科院校武汉除2016年为5所外,其他年份都为8所。沈阳本指标均低于合肥。
2.2 合肥市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2.2.1 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展馆作为展览活动开展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为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场所。大面积展馆为企业产品集中展示、相关产业链综合展示提供了空间支持,而众多的特色展馆更是以相关行业为基础,综合展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使得贸易信息流整合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实现产业信息的聚集,不仅节省了贸易开展所需的时间成本,还带动了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构建并展现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推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贸易。合肥的展馆发展和其他几个城市相比较为缓慢,相关基础设施诸如展馆建设、配套设施等较为落后。
2.2.2 会展业办展数量少,规模相对较小
展览是通过集中展示特色产品、先进技术等方式来吸引相关需求方的,是以促成企业合作、贸易开展为最终目标的。因此,展览作为贸易活动开展的特色载体,城市举办展览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开展贸易活动的频率。较多的展览数量会增加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交流机会,促进双方信息流通,推动贸易过程中供给满足需求、需求匹配供给,进而提高供需双方开展贸易活动的可能性,而合肥在年展览数量上明显低于同组的其他几个城市,且年波动较大。
2.2.3 会展业知名度较低,品牌建设落后
UFI认证是在国际会展行业普遍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格考核方式筛选出优质的参展对象,是会展业国际化的重要标志。UFI认证成员对供给端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从而激发参展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创新技术的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供给端提升整体实力,以适应市场自由竞争的常态化发展。同时,UFI认证将国内外会展行业规则、市场标准相连接,使参展观众迅速了解会展质量,参展企业更好地把握国内外市场行情,充分发挥自身产品优势,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提高企业乃至展会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为国内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国际性市场支持。但是合肥UFI认证成员数较少,合肥会展业供给端改革不足,缺少优质的会展业项目,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国内及国际认可度和知名度较低。
2.2.4 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失
地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会展业相关的本科和专科教育的开展,地区会展业相关教育的开展能为地区会展业发展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先进发展理念,应用更快的会展业技术。但是合肥会展业的教育建设较为落后,推进和专业相关的应用及技术人才的培养,能更快推动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合肥发展会展业本科教育基础薄弱,专科教育发展也较为匮乏,会展业人才供应不足,是制约合肥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2.5 政策落实不到位
合肥会展业配套政策较为健全,且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合肥会展业,但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明显,会展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政策落实并不到位,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合肥政府亟需进行政府转型,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3 对合肥市进一步利用会展业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3.1 明确城市定位与政府职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城市会展业
各个城市的社会风俗、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要根据国家总体方针政策,结合自身发展规划以及资源、环境等确定会展投资规模,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协调各个产业和各个部门之间各种比例关系,对自身的定位要明确、清晰,不可以盲目地擴大会展业的发展;在利用会展业拉动城市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自身比较优势与特色,避免在服务、产品等方面的严重同质化现象,立足城市区位特点,挖掘适合本地的培育题材;充分利用好各自的文化底蕴、独特资源,打造差异化发展路线,走展览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充分考虑自身区位优势、当地展览市场需求以及展览业发展规律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场馆利用率低等现象。
3.2 推动“互联网+”与现代会展业的融合,提升国际影响力
传统展会是以线下展出为主,而“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业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利用当前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3D全息影像技术等[3],推广线上会展的发展,突破时空局限,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也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参与方式,并且可作为长期的交流和贸易平台,从而促进全年无障碍的贸易往来,减少公共卫生事件、气候天气、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或限制。同时,城市政府应当出台利于会展业企业上市和“走出去”的政策,通过渠道多元、机构完善的会展业企业,带动城市会展业的国际化与创新品牌的建设;各城市的会展企业和单位也应当积极加入UFI、IAEE等国际会展业组织,参与相关活动,提升企业和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3.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随着时代发展与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会展人才成为发挥会展业积极效益的必然要求。通过以高等院校为主的会展专业教育和全面高质量的课程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社会和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联系,不断完善人才实践和培训机制,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实践或培训行业一线人员的经验传授,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扩大会展业高素质人才的队伍。同时也要注重院校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与师资水平,采取完善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多领域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参与到会展业具体实践和高等院校、相关企业的教学之中,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会展业物流、技术、媒体、营销等方面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共同促进会展业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大。
参考文献
杜妍妍.“互联网+”时代下智慧会展业发展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4(02):8-11.
郝海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展活动的发展趋势分析[J].北方经贸,2021(01):82-84.
岳辉.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提振效应[J].经贸实践,2018(11):5-6.
孔德文.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经济,2018(18):84-86.
姚陈敏,叶前林,周伟.新时代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商业经济研究,2019(14):179-181.
陈泽炎.会展拉动效应究竟有多大?[J].中国会展,2019(09):72-74.
常钲.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拉动效应机理[J].投资与合作,2020(05):91-93.
张敏.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J].科学发展,2019(11):36-45.
张莉.线上广交会加快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J].中国对外贸易,2020(07):40-41.
刘向东.充分发挥会展平台的窗口作用[J].中国会展,2020(23):22.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李銮淏 汤永梓 胡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