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批注式阅读
2021-09-10马虹云
马虹云
【摘要】 当下,语文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批注式阅读是在秉承教学基础上,赋予新理念的一种创新性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通过批注,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活跃了思维,提升了能力,张扬了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 批注式阅读 自主学习 优势 步骤 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形成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建构丰富的情感世界。批注式阅读是在秉承教学的基础上,赋予新理念的一种创新性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所谓批注,就是指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读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所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书上。“注”就是划、圈、点、勾、画,注写等;“批”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它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这种被尊重的民主平和、安全自由的氛围里,学生走进文本,或识记、或理解、或质疑、或探究、或欣赏、或抒情、或议论,并把这些感受记录在课本上。此时,读书已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成为一种快乐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学习活动。
二、批注式阅读的优势
1 自主阅读,产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批注式阅读就把阅读的自主权交还给了学生。这种自由灵活的阅读让学生学得愉快起来:对于文本中精彩的片段,学生可以慢慢反复揣摩体品;对于疑难之处,学生可以多思多想,或标记出来,批注上自己的看法,方便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对于简单或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学生可以略过。同时,每个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创造出一种新的阅读情趣,这就是“哈姆雷特”效应。
深入文本,活跃思维,提升能力
批注式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读文本时能主动去思考。通过自主学习文本,学生对文本有感而发,有难而读,有得而写,得到了动脑、动手又动口的锻炼,充分满足了个体的学习需求,活跃了思维,促进了个性发展,使得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实现生本、生生、师生多边对话
在批注式阅读中,学生自主深入地去学习文本,与文本内容进行交流。交流中就会产生质疑、同感、赞叹或反驳。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会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和体悟。在进行批注式阅读后,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这时,与阅读文本的不同感受就会产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教师解疑点拨中,学生的阅读感受有时也会与老师产生分歧。通过教师的解惑,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就这样,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三、批注式教学的步骤
1.讲清含义,教会批注符号
学生刚刚接触到批注这一新的学习方法时,什么叫批注,批什么内容,在哪批,怎么批,都还不懂。那么教师就要在批注前把这些最基本的问题给学生一一讲清。教会学生用符号进行圈划,然后在课本的空白处用文字表达出来。如用“。。”圈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把读音标在字上。用“ ”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把词义记在旁边。用“——”画出优美句子,在文本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学习仿写一句。用“-----”画出重点句子,用“ ——?”画出有疑惑的句子,再标注出自己的感悟和质疑。对于段落,可以采用“||”进行划分。文本的批注可以寫在书头,即眉批;写在书尾,即尾批,写在其他地方即旁批。教师还可以具体的课文内容为载体,将几种典型批注格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
2、教会批什么,怎样批
教会学生,在读文本时,凡是有感触和疑惑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批注。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次出现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牛与鹅》一课出现了五处批注范例:“事情真的这样吗?”这是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几个具体动词就把我们对鹅恐惧写出来”,此处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来感受作者的心情;“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这一处批注是结合文中鹅攻击“我”时的相关片段描写进行了批注;“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欺负人了”,这一处批注则是关注到了作者的内心体验……通过对文本中的批注范例,总结出可进行阅读批注的角度,如文章的题目、内容、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方法、作者的情感等,甚至可以从文章关键词句、段落、标点符号,还有插图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进行阅读批注,给学生自主阅读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学生懂得批注的语言要言简意赅,表达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3、教会分层次批注
(1)一次批注
批注式教学的一次批注体现在课前预习。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文本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如:课文是谁写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文中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字义、运用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对文本先熟悉,对字、词、句进行自由批注,并进行质疑。这样做就是给学生自主去阅读、去表达感受的机会。这个过程归纳起来就是:读、标、划、注、问。这一次批注让学生疏通了文本,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发现疑问,提出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也为课堂讲解中的二次批注,打下基础。
(2) 二次批注
在课堂讲读中,学生通过教师对课文的重难点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在质疑、解惑中进行二次批注。这次批注包括了解答疑惑、修正答案、理解重难点、学习心得等。这二次批注让学生对课文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
(3) 三次批注
有些文本還可以进行三次批注,也就是课后延伸。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的课后思考题中,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武松进行评价,是“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是“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针对武松的看法,学生兴趣盎然,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再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围绕武松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批注。最后认识到武松明知山有虎却无畏无惧,最后把老虎打死,这是他勇敢的一面。另外他不听店家劝阻,有些固执,而且看到文榜后不肯返回,说明他很要面子。同时学生还领悟到文本的作者在塑造武松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就是把武松写得有血有肉,浑身充满了人气,正是由于真实,所以精彩。由此可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批注,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基础性批注、赏析式批注、感受式批注、疑问式批注、联想式批注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批注方法,以下逐一略作陈述。
(一) 基础性批注
“基础性批注”是对基础知识的圈点勾画。这种方法通常是学生在预习文本时对文中的生字新词的读音、字义或需要注意的词句进行批注。
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节选《水浒传》。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学习古典名著,而且内容是原著节选。课文的语言体现了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而且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课前的预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扫清字词障碍,把文中的多音字“绰”“呵”“泊”进行标注、区分、组词。对于文中不易理解的词语,如“筛、郎中、店家、客官、榜文”等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或词语的特点或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去质疑去批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 赏析式批注
“赏析式批注”是在阅读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特别在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用到。练习赏析式批注方法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等进行批注,可使赏析的方向性更明确。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作者在描写窗外盛开的丁香花如雪莹白、香气袭人时如此写道:“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导学生结合语文要素进行赏析式阅读批注,学生们写下:“窗前的丁香花一开,‘雪色’就映进窗来,莹白如雪的丁香花让我想到‘纯洁’‘清新’这样的字眼。”“一个‘透’字写出了丁香的香气浓郁,沁人心脾。”这样的阅读批注训练关注语文要素,紧扣关键词句,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初步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 感受式批注
“感受式批注”就是把读文章时的理解、体会、困惑等进行批注,这种批注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对于文中“我”去问母亲要钱买书时,“旁边的一个女人”说的话的理解。在自主学习批注时,学生们有的认为女工友不友善;有的认为她多管闲事;有的认为她是同情母亲,责怪“我”不懂事……这些都是学生阅读文本产生的个体感受。在课堂交流环节,经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学生达成了阅读体会的共识:这是一个细节描写,通过对女工友的语言描写,与母亲毫不犹豫给钱我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母亲的伟大、无私。
感受式批注阅读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体检,有助于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四) 疑问式批注
“疑问式批注”就是在阅读时把自己思考的疑问写下来,记录下思考过程,鼓励质疑,甚至是批判性阅读。批注式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读文本时能主动去思考,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以批注的方式记录下初读的疑问,在交流时,通过交流收集到以下的问题:“为什么巴迪写的一首诗,母亲称赞‘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作者是怎么对待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对巴迪的成长各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问题的筛选和整合,提炼出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的关键性问题,由问题再次切入文本的学习。
再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课,很多学生阅读到文中“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都产生了疑问,做了批注“作者要钱买书,母亲已经给了钱,他为什么鼻子一酸呢?”这个质疑恰恰是阅读文本需要解决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顾:作者去向母亲要钱买书,在工厂里他看到了什么?通过品悟文中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和母亲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学生体会到母亲工作艰辛、劳累、、忙碌、疲倦,挣钱不易,作者产生了对母亲的心疼和敬爱的感情,从而“鼻子一酸”。此时,学生与文中作者的感情产生里共鸣。我顺势进行点拨:通过想象作者描写的场景,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可以体会到文章中人物的感情。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的重点。由质疑到解疑,再到达到语文要素训练的目的,这一过程一气呵成。这样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思考,大大激发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 联想式批注
“联想式批注”就是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由此及彼,能够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联想式批注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学习了《慈母情深》后,学生与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被文中慈母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由此联想到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联想批注多么准确。再如学到古诗《枫桥夜泊》,诗人秋夜的愁思,让学生批注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同是悲秋之感。学生由课本所学的内容,一下子联想到许多知识。由此可见,联想式批注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达到了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目的。
批注式阅读教学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能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以阅读为核心的主动探究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单位: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