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2021-09-10王丽松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王丽松

【摘要】本文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建议通过创设情境,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营造氛围;通过读写结合,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平台;通过组织群文阅读,拓宽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渠道。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109-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诗词歌赋、道德伦理、风俗礼仪、民间艺术均在其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摒弃一些不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择其优者而教之”。初中语文教材(本文以“人教版”为例)可容纳的优秀传统文化类型、规模、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分清主次,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文言文”两类文化载体的地位;注意从现代文学文本中筛选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读写结合、群文阅读等方式,以“课外语文资源”的角度扩展延伸,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营造融入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听说读写”的教学建议均强调“情景教学”的重要性。由景生情、以情入境、情景交融,有利于初中生展开联想、构建意境,即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将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与主观情感相联结。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挑选具有显著传统文化意象特征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蕴。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一课的教学为例,这首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象,但对其中一些词汇,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才能知晓诗句的意蕴,如“塞下”“雁去”“羌管”等,这些词汇不是简单的表物名词,“塞下”可延伸为“塞外”“边塞”,代表荒芜苍凉的边陲之地等意境;“雁去”意为“秋来”,大雁在秋季迁徙到南方,说明作者所处环境为秋天,对应了“秋思”;“羌管”或“羌笛”代表思念、向往、离别等隐含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利用视频、音乐、图片、实物等素材渲染这些词汇的意涵,有助于将文本语境与物象统一起来,生动地演绎“秋思”这一主题,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之美”很好地融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二、读写结合,建构融入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如果仅仅停留在“展示”“了解”等浅层面,那么学生很难自觉地积累与运用,更谈不上践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和写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两种重要形式,教师要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识别、语感培养、思维训练等。

一方面,采用“以读促写”的方式。读强调“诵读”,诵读与“朗读”“背读”无异,均是将字符形态转化成声音形态,但诵读强调情感参与、多种感官的协同共鸣,学生只有“边思考、边联想、边发声”,才可以将文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理解得更为深刻,自觉地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联想、抒发情感等。例如,在《渔家傲·秋思》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将“塞下秋来”“衡阳雁去”等词汇以“重音”发出,形成抑扬顿挫、调随情移的体验,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秋日萧萧、怅然寥寥的图景,学生再结合自身的理解、语言积累、表达习惯等,将这一图景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以叙事形式为主,很多学生的作文容易出现“堆砌词汇”“记流水账”等问题,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仅仅实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简单应用,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价值渗透到学生写作中。因此,无论是随堂练笔,还是课后写作训练,教师都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进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写作训练,加强文化意象的正确表达,让学生的构思更加精巧、联想更加深远、想象更加丰富。例如,古诗词的改写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改写的古诗词作品不应局限于某一篇,而应引导学生基于某一主题多读、细读,将隐含的情节、人物、思想等进行综合处理,以记叙文体外的剧本、歌曲等进行详细参照,有效提升学生读写训练的效果。

三、群文阅读,拓宽融入渠道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单靠教材作为文本,难免陷入资源不足的局限中,即不能停留在“单一文本”框架之内去分析教材,而要挖掘其内涵、价值、意义等。《孟子·万章下》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某个作品蕴含着时代背景、社会场域及作者的经历。“群文阅读”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的融入渠道,其教学操作有两种实现形式。

其一,可归纳为“教师推荐→学生自读→师生互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基于“教师推荐”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词牌“破阵子”,为学生推荐一系列词作,如晏殊《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陆游《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名作。“学生自读”环节,应基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以此为参照分析群文阅读文本,探究蕴含着哪些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写作风格存在哪些差异等。再次,“师生互动”是建立在深度剖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基础上,通过课上、课下师生交流,阐明晏殊词中的愁绪、李煜词中的悲凉、陆游词中的洒脱,重点突出辛弃疾词中的慷慨激昂与壮志难酬。这样教学,摆脱单一文本媒介的局限性,更好地呈现宋词之美,突显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其二,可归纳为“同一主题+深度剖析+文本对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出同一单元、同一主题的特色,即在一组教材文本中包含着统一性,通过不同文本对比教学的方式,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为例,本单元收录的文章包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等。语文教学活动要先为单元主题确定一个“基调”,如“对祖国的热爱”,然后围绕这一基调展开单一文本的深度剖析,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各异,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诗中,通过“我”所代表的各种物象、意象构建“祖国”的形象,提炼了“对祖国的热爱”的主题;《梅岭三章》则是创作于战争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出战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艰苦战斗的决心。最后,展开文本对比,分析两者之间有无共同之处。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梅岭三章》同样蕴含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但这种“爱”是基于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其情感相对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更为炙热、强烈,使“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可见,利用“同一主题+深度剖析+文本对比”的教学策略,相当于在语文课堂为学生开辟了“文化讲堂”,无论是提炼主题基调,还是剖析内涵、对比异同等,语文教学都围绕一个核心向外擴展,如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等,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被融入文本媒介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更应该注重多样化文化载体的开发,提供更多元、更具有生活气息的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司多明.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

[2]李华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2).

[3]赵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20(3).

[4]张鹏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汉字文化,2019(20).

[5]王艳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下),2019(5).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