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数列证明题的解题微探

2021-09-10朱卫中吴凯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21年5期

朱卫中 吴凯

摘 要:数列求和证明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之一,通过对一个求和问题的典型错解分析,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度剖析其正确解法,最后谈三个方面的教学思考,以期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典型错解;裂项相消;数列放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3-0060-02

点评 本解法采用了“化繁为简”的策略,过程更加清楚简便,放缩恰到好处,在处理“裂项”时也需注意“同构”的问题.

四、教学感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凸显数学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列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可关注以下三點:

首先,放缩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题,将数列求和、不等式证明有机融合,这类考题能充分检测考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鉴别考生的解题能力,它是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之一,因此,数列放缩证明问题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增加教学课时,重视解题训练.

其次,基于放缩思想,较多学生虽已经初步形成“放缩求和”的思想,但是仍然不能掌握解题之精髓,无法灵活运用,如本题的典型错解,会出现精度不够的问题,我们也俗称之“放过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解题的盲目性,不能有效根据题目给定的界限来确定解决路径,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快速认识到“放过了”的原因,然后能依照题意来调整并思考解题的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那么,当解题思路遇阻时,需要一些补救措施来实现“扭转乾坤”,如解法1中直接约去“2n”转化为等比数列12n,但由于n项全部求和是不能满足精度的,故保留其前两项,用原始数值,以确保满足精度,实现证明,对于通项可以放缩到等差或等比数列,能直接用求和公式求其“上限和”的情况,理论上只要尽可能保留足够多的原始数值,就一定能达到精度要求,但考虑到数值计算的复杂性,我们只能做到适可而止,也就是说,需要保留的项尽可能少为宜.

再者,基于裂项相消模型的思考,如后三个解法,“同构式”是“裂项”的必要因素,由最简单的裂项相消模型1n(n+1)=1n-1n+1,于是∑ni=11i·(i+1)=1-1n+1<1,可以看出,它能实现裂项相消的必备条件是“1n”与“1n+1”是同构关系,且一正一负,求和时能“前后相消”.因此,若在本题的裂项时出现“12n+n-12n+1+n”或“12n+n-12n+n+1”之类错误的表达式,即前后两项未达到同构关系,是不能相消的.那么什么是数列的“同构关系”呢?其实,即如函数式“f(n)”与“f(n+1)”,通项式“an”与“an+1”,即为同一通项的前后两项,因此,学习“裂项相消法”并不仅仅是死记公式,而应充分理解相消求和的原理与实现的途径,这样我们才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震.追根溯源,准确理解“深度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19(27):14-15.

[3]王勇强,王红权.知识与能力并重 传承与创新同行[J].中学教研(数学),2020(09):41-44.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