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2021-09-10吴东临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经验

吴东临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根据地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总结延安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也为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诸多新方法。

关键词: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一、引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甘宁边区的发展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以乡村社会为基本载体,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村落传统文化成为城市和乡村共同的文化源头。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乡村文化所发挥的教化、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乡村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依据农村实际和革命斗争需要,宣扬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发动人民群众,为中国最落后的农村带来最先进的理论并转化为最强大的力量。

(一)乡村文化建设与战争动员实现了现实契合。延安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在革命大本营落定陕甘宁边区后,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任务要进行战争动员,这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与战争动员实现了现实契合,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争动员的政策上主要有:一是对阻碍和危害抗战的乡村组织实行强硬政策,引导正确乡村文化导向。二是利用一些乡村组织加强乡村文化统战工作。三是注重吸收和改造民间艺人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同时,要求革命文化要接地气,与人民群众相联系。在1940年1月的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1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工农大众的文化革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1]。

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乡村文化建设契合了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现实需求,实现了革命宣传与战争的动员,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筑牢了,想基础,做好了人力与物力的准备,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知识分子传播教育实现了功能契合

乡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通过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促进人的发展,进而通过人的发展促进乡村的发展。在乡村文化的建设中,知识分子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巩固文化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文化思想的创作与传播终归离不开这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是将理论知识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的桥梁。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争取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到抗战队伍中去,并通过知识分子大力发展乡村教育。

1938年,获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就达到2万余人,等到了1940年,已经由原来的2万余人增加至4万余人。这是由于当时延安地区全面展开文化开放政策,因此,一些作家、记者等大批知识分子涌入延安,形成一大景观。[2]通过使这些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让这些知识分子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号召知识分子积极帮助农民。加强了乡村文化建设,将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团结起来,建立文化统一战线。重视知识分子,并通过知识分子分子进行教育的传播,对乡村中广大农民进行文化普及。

通过知识分子传播教育,加强根据地乡村文化建设,动员农民积极支持抗战,契合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教育教化功能,提高了乡村群众的知识和文化,坚定了根据地人民的信仰信念,扎实了教育根基,为后期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和教育人才。

(三)乡村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价值契合

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是立足反抗外来民族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的民族的乡村文化;是提倡将真理作为行动指南,利用科学的知识与过去的愚昧无知作斗争,指引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的科学的乡村文化;是呼吁广大人民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文化,将文化作为斗争的重要武器,推动文化走进农村与农民相结合的大众的乡村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是党的服务对象。[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目的是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实现了价值层面的相统一。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大众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体制。一是明确文化的阶级性与文化大众化的关系,“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4],因而文化大众化的路径是文化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去表达和教育工农兵群众;二是文艺作品的生产原理、生产过程是“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5],文化生产的重心是普及,提高是方向,评价标准是“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6]延安文艺座谈会从党与群众的关系角度理顺了知识群体与工农群体的文化关系,明确提出乡村文化要为群众服务,深入群众,反映群众生活,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连接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转化为社会共识,让乡村文化建设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促进人民利益的发展,在价值层面实现与人民利益的契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8

[2]赵伟彤,尹贵斌,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5(22):2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5]毛澤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8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