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21-09-10韩大松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民族思维

韩大松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萌发阶段,初中思政课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推进创新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聚合出新知

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三科统称综合文科,三个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内在联系。道德与法治是意识,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在思政教学中,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体,聚合其他两科相关知识,课堂会变得丰富而精彩,课堂教学会激发学生确立认识,体验论证的力量。

如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个论题时,教师首先从意识(道法)这一角度来论证,“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1971年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将台湾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李登辉暴露出分裂中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仍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接着从时间(历史)这个角度来论证,中国历代的中央政府都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行使对该地区的管辖权。最后,从空间﹙地理﹚这个角度来论证,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一样,是祖国大陆地形的延伸,按照国际惯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就这样,教师将意识(政治)、时间(历史)、空间(地理)三个方面的知识聚合,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结论。

当今学生见多识广,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将所学内容与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合理的聚合和联想,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看书要在勤于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幽默的漫画等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迷恋于学习,迷恋于研究,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之滋长。

挖掘信息出新意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信息,可以从新的角度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在教学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搜集了教材中潜藏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挖掘其中内涵: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以民族大业为己任,前赴后继、临难不屈、保卫国家。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祖国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信息后,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学生多角度审视掌握的信息,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油然而生,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逐步形成。

触类旁通润心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面对问题有时不知从何答起,有时回答问题不全面,观点也不明确。这是学生随机应变能力缺乏的表现,说到底还是学生知识迁移、触类旁通能力的欠缺,更高层面上说,还是学生创新思维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由错误答案分析到问题的实质,让学生明白所错之处和所错之因,进而学会迁移分析,并举一反三,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关键是润泽了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责任和使命,也让学生体会创新的快乐。

我在教授凝聚价值追求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这个看似十分熟悉的问题,学生却不知从何答起,我及时予以点拨,让学生模仿学习过的几个类似题目的答题方法,把题干分成几个部分,先回答“民族精神”,在结合“中华”这一概念。通过融会贯通,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之后,我进一步提示,同学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构建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见,触类旁通、遷移创新能让思政课变得灿烂无比。在思政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的状态时,教师适时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促使学生消除思想障碍,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辩证分析启心智                                                  辩证分析,就是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客观、发展地分析历史,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旧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外国反动势力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说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分析17、18世纪世界的发展形势: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侵扰中国,当时中国还具有防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能力,再简要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通过全面客观的辩证分析,得出结论: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无论哪个国家,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学生从辩证分析中得来的,从学生的感受中来,促进了学生心智的成熟。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努力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黎俢彦

猜你喜欢

思政民族思维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MINORITY REPORT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