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离婚问题研究

2021-09-10徐东亮

时代商家 2021年5期

【摘要】近些年来,农村离婚率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早婚和外出务工导致夫妻感情淡化,对物质和享乐的追求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离婚带来了家庭暴力、农村养老、子女教育、社会稳定、家庭负担沉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降低离婚率,需要通过家庭矛盾的调解、传统优秀价值观的教育等方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离婚;婚姻观念;调解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离婚率持续上升,感情不和、三观不同、第三者插足、物质利益刺激等都是造成离婚的原因。相对以往来看,由于男女平等思想和女方离婚成本低,还出现了女方提出离婚增多的情况。农村离婚率上升,对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缓解农村家庭和社会矛盾,有助于乡村振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有的是一见钟情,有的是一时冲动,有的是自由恋爱等,而在农村,多数是媒人介绍,在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决定终身大事。农村青年选择配偶通常是父母托媒人打听介绍,然后是男女青年见面,往往都是一面定终身,随后就是结婚,谈恋爱的时间不长,一般只有一年半载,感情并不深厚。同时早婚在农村也是普遍现象,少不更事,不到法定年龄便同居,往往造成夫妻之间感情基础不牢,结婚后双方在性格、习惯等许多方面都出现不和,说散就散,把离婚看成很随意的行为,离婚毫无社会约束机制。夫妻之间仅仅因为一个琐碎矛盾都会引起离婚,这里有一对没领证就同居的小夫妻的案例,丈夫的叔叔来家里,妻子没出来问候,丈夫责怪了妻子几句,妻子便赌气去了娘家,而丈夫家人也很生气,一直没去女方家中请妻子回家,最终,女方家人趁男方家人不在家的一个晚上,把值钱的东西都用车拉走了,一个家庭就这样破裂了。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农村生产逐步机械化以来,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青年男女外出打工越来越多,这也带来了许多两地分居的家庭,对于这样的家庭,感情会逐渐淡化。有些家庭是男方外出打工,女方在家留守照顾老人和孩子;有些是女方在外打工,男方在家留守,比如一些家庭,男方的父亲行动不便或身染重病不能自理,必须男方在家照顾,为了维持生计,女方外出打工。由于缺乏交流,夫妻双方感情逐渐淡化,再加上生理和精神上的压抑,出轨现象随之增多,极容易导致离婚的发生。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择偶标准很大程度上是门当户对,人品实在,职业体面等因素,政治条件也在考虑之内。而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盛行逐利思想,家庭财富成为重要的择偶标准。

有的女性走向城市,受到花花绿绿的都市生活的影响,追求奢侈享乐,同时自己又好吃懒做的,这些情况下,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家庭最容易破裂,女方常常会因为男方家庭不能满足自己的享乐需要,又不出去打工挣钱,总想换个家庭富裕的人家再嫁。作为农民工,进城打工,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有很大区别,又不能与城市人口联姻,无法融入都市生活,最终还是回到农村,在媒人的介绍下再嫁。

在农村离婚问题上,女方一般处于优势地位,而男方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在农村女青年资源相对缺乏,离婚之后,女方再嫁不难,再嫁三嫁的女青年大有人在,有些二婚三婚的女青年嫁的是初婚的男青年;另一方面,娶亲男方需要大量的破费,离婚意味着再娶,又是一大笔开支,可以说男方离不起婚,成本较高,再娶的男青年的家庭往往是負担沉重,债务累累。在农村传统观念中,男方结婚都是父母的责任,这个沉重的债务都落在父母肩上。以现在情况来看,农村彩礼也在十多万,在县城要有房,家里要有车。数十万的开支对每个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离婚对男方来说通常不敢离,也离不起。农村女性离婚再嫁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获得彩礼,女方离婚再嫁有利可图。按照农村风俗,彩礼最终是女方的,有些女方离婚再嫁就是奔着彩礼去的。

在农村生产机械化之前,基本上是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相对封闭的村落生活,外界不良思想很难传播进来,即使传播进来,由于媒体的限制,这些观念也很难广泛传播。在农村传统婚姻观念还受到伦理道德和贞洁观念的影响,离婚被认为是丢人的事情,是一种耻辱,女方甚至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而受到社会谴责。

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流传,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逐渐流行,许多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传统观念淡化,家庭忠诚度降低,甚至把性生活看作是一种享受,婚内出轨和东窗事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家庭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今家庭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追求家和万事兴,离婚也不会有社会道德压力,离婚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反而成为正常现象。

离婚对男方父母不仅带来精神上打击和物质上的损失,对女方父母也会造成精神忧虑。结婚的开支在农村传统上都是由父母承担,彩礼、购房、买车、宴席等,都是一大笔开支,一旦离婚,意味着彩礼和宴席等开支打了水漂,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来农民挣钱不容易,靠农业基本上就是没有多少收入可得,大都是外出打工挣钱,如果再给孩子娶亲,意味着又是一笔巨额开支。

单身家庭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内心造成的痛苦甚至长达数十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疏于管理,容易出现性格内向、脾气暴躁等不良心理,犯罪率高于正常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还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影响学习,造成成绩下降,辍学率高。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还会受到同伴的讥讽,承担着极大地心理压力。即使是再婚家庭,孩子都面对与继父或继母的如何相处的问题,亲生父亲或母亲还与孩子有联系,这会极大影响孩子在新家庭的融入。

离婚之后必然是重组家庭,新组建家庭的夫妻之间面临着很多问题,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纠纷。离婚没有孩子的好点,带孩子的离异男女,再婚后在新家庭再生一个,这样家庭也牢固一些。那些各带一个孩子,再婚后无子女的新家庭,围绕子女的家庭琐事矛盾增多,家庭暴力现象出现的概率增多,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夫妻双方的工作和学习。

离婚的家庭还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的离婚,常常引起家庭暴力和刑事案件;离异男性因找不到配偶,影响正常生理,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农村都是家庭养老,离异家庭不完整,家庭收入受影响,在我们国家农村养老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赡养父母力不从心。

解决离婚问题,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结婚在追求自由恋爱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婚前感情,有利于牢固感情的建立,也避免一时冲动,感情深厚的婚姻才更牢靠。针对外出打工的夫妻,鼓励他们一起外出,而且在同一城市打工,如果长期能稳定在一个城市,可以携带孩子,让孩子在所打工的城市上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夫妻感情,还可以保证子女从小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今农村还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作为父母想给孩子早点结婚,了却自己的心事,完成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义务,这是造成农村早婚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不到法定年龄而过早结婚,有的早婚年龄都在十七八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智尚不健全,根本不知道结婚组建家庭是怎么回事。因此,为了子女的幸福,父母应该在订婚之后,适当延长谈恋爱时间,让男女双方能有较长的时间培养感情,相互了解对方,毕竟婚姻是件大事。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农村的墙壁、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婚恋观,如,家庭和睦、白头偕老、夫妻恩爱、相互忠诚、孝敬父母、赡养子女等。婚姻不能单单以物质作为标准,还需要重视家庭责任。以优秀先进的思想观念扭转社会不良风气,规范农村婚姻和家庭。

增加离婚难度,很多夫妻都是一时赌气,激情离婚,婚姻登记机构应该做好教育调解,尽量让离婚的夫妻冷静下来,让他们清楚离婚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那些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的夫妻,让他们离婚倒是给他们重新生活的机会。

有些地区还成立了家庭婚姻学校,让那些想离异的夫妻入校学习,这种方法让许多计划离异的夫妻放弃了离婚想法,一定程度上降低离婚率,这个方法可以推广。

妥善处理好家庭矛盾。一家人的生活,难免会磕磕碰碰,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或者其他一些家庭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夫妻之间的矛盾闹离婚,这就需要双方都保持冷静,过段时间,双方情绪就会稳定下来,矛盾自然而然化解,不能一气之下就草率离婚。婆媳之间的矛盾,男方应该想办法解决矛盾,毕竟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并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但绝不能站在婆媳的任何一方,她们之间的矛盾没有誰是对的,也没有谁是错的,也可以说双方都不对。处理好家庭矛盾,也可以降低这类问题导致的离婚。解决家庭矛盾还可以调动双方父母亲属,让他们劝说有离异想法的子女,毕竟离异对双方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要正面教育引导,而不能火上浇油,感觉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在背后撑腰,最终加速了家庭的破裂。

综合来看,农村离婚根本上还是人的问题,人的观念发生改变,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流行,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缺失,导致家庭摩擦都能导致离婚,想结婚就结婚,想离婚就离婚,把婚姻当儿戏。为了解决农村的离婚问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宣传和谐观念,调解家庭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存玉:《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婚姻脆弱性与留守家庭困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8月。

[2]拉毛措、马文慧等:《社会流动下的农村婚姻变化——以青海省湟中县大磨石沟村为个案》,《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

[3]冷文益:《浅谈影响农村婚姻稳定的原因和对策——基于人口社会学分析》,《决策与信息》2016年第2期(中旬)。

[4]张欢:《生活本位: 新时期农村离婚现象的形成机制——基于川西平原Z村的实地考察》,《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5]班涛、陈讯:《转型期农村 离婚 的类型 、变迁及后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5月。

[6]王晓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观念转变探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1月。

作者简介:徐东亮(1976-),男,汉族,山西省永济市,太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和英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