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美儿童

2021-09-10宋曦韵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游戏

宋曦韵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同游戏所达成的教学效果,剖析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发一线教师对课程游戏的筛选和思考,并提出创设有效游戏的方法,宣传愉悦自主的游戏内涵,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关键词:游戏;游戏化美术课程;有效游戏;游戏化内涵

现在,无论开展什么活动,教师都要考虑环节设置是否添加游戏。笔者将游戏化课程落实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尝试分析美术活动教学所运用的游戏,根据幼儿实际游戏达成的教学效果,判定游戏是否有效,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思考有效游戏的创设方法以及宣传愉悦自主的游戏精神。

一、游戏化美术课程的定义

(一)游戏化的内涵

游戏化是指在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内容选择、过程设计、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借鉴游戏形式,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幼儿的身心愉悦与和谐发展。笔者所理解的游戏化是一种活动时幼儿的愉快状态。

(二)游戏化美术课程的定义

幼儿的一日生活主要有集体活动和区域自主活动为主。区域活动如科学区、智力游戏区、建构区、角色区、美工区等,教师根据区域内容投放材料,幼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游戏玩伴,主动地进行活动;集体活动中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互动、共同承担面向全班幼儿实施的活动过程。

二、游戏化美术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获得经验的最佳途径。人天性爱玩,所以正如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笔者就职的幼儿园是美术特色园,因此园内大力推广游戏化美术课程,教师们一直关注于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立志于将游戏融入美术集体教学。在实践中,我们有收获也存在着困惑:

(一)游戏选材生硬,与美术活动联系不紧密

一些青年教师被游戏化概念束缚,未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当需要设计活动时,则生硬地穿插游戏,固有的思维让游戏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和累赘,从而导致游戏不能与教学目标有效融合,没有起到为美术教学服务的作用。

教学案例一:中班美术活动《手指的变形》

这是一节中班下学期的美术活动,其活动内容为教师设计游戏——皮影戏:小兔回家。在活动中,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有趣的皮影戏。当表演结束后,老师说:“把你们的手指变一变,看看可以变出什么?”结果16位孩子中,仅有3位孩子变出了其他的造型,其余13位孩子都只想到了兔子。

显然,皮影游戏有趣又吸引幼儿注意力。小兔的造型简单且深入人心,孩子们年龄尚小又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短时间内也无法联想到其他的形变。从幼儿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这个游戏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反之,教师应当思考游戏的选择是否有助于幼儿创造和开拓思维。在调整后,教师将皮影戏变为了观看视频《原来手影可以这样玩》,孩子们在观看了各种各样奇特的手指变形后,迫不及待地摆弄着自己的手指。

(二)游戏的可操作性不强

教学案例二:大班玩色活动《脚印会跳舞》

教师请幼儿穿着雨鞋,踏蘸过颜料,在白纸上跳舞。这个游戏是将音乐游戏融入美术,教师想通过孩子不同的舞蹈步伐,拓印出脚尖、脚跟、全脚印等。再在脚印上添画四肢变成脚印娃娃。在实际活动时,由于孩子们的舞蹈步伐不成熟,无法准确地拓印出不同形状的脚印,再加上孩子们舞蹈的自由性,使得脚印杂乱混在一起,无法添画。虽然设想的游戏很有趣、自主,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存在困难。

(三)强调游戏形式,忽视游戏化的内涵

如果任由美术活动刻意地安插游戏,不考虑游戏是否有效,反而将美术活动变得烦琐累赘了。所谓幼儿的游戏即幼儿的一种开心的状态,在这种开心的状态下,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感觉像是做游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必刻意地去强调使用游戏的形式,应该去创设一种游戏的氛围,让幼儿在愉悦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教学案例三:中班美术活动《蔬菜造型》

教师在活动时,带着幼儿欣赏了各种蔬菜造型,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蔬菜后,就请幼儿自由创作了。创作时间长达40分钟之久,但是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投入,每位孩子都在选择自己需要的蔬菜进行组合拼搭,先完成的孩子也没有离开和吵闹,他们有的帮助没完成的孩子,有的拿着自己的蔬菜精灵和其他精灵开始了自发的角色扮演游戏。从活动设计中没有看见“游戏”,但是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专注和兴趣,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游戏吗?教师提供给孩子蔬菜,或许这样的活动材料就给幼儿一种新奇的感觉。孩子们欣赏造型后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出蔬菜精灵,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在这样的愉悦、自主的氛围下,即使教师不运用形式上的游戏,幼儿也感觉这是在游戏。

三、创设有效游戏的方法

美术活动强调游戏化的意义在于以游戏的形式增添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营造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因此强调游戏是有效的游戏,游戏是幼儿进行活动的愉悦状态。教师不能把游戏模式化、机械化。游戏有效与否,应考虑其是否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和克服活动重难点、開拓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幼儿创作情绪等。

(一)游戏是否有效,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实践、思考

一次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它总是需要经历了思考、实践、观察、反思、调整再实践这样循环反复的上升模式。只有反复打磨,从儿童出发,真正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如专注力、兴趣、情绪等,才能判断是否将游戏真正融入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美术课程的游戏看似零散简单,离不开教师对游戏的把关

游戏设置应有关联和层次。教师要思考如何将游戏自然地融入每个环节,即以游戏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促进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注重愉悦自主的游戏内涵,切忌为了游戏而游戏

教学活动中不必刻意地去强调使用游戏的形式,应该去创设一种游戏的氛围,让幼儿在愉悦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幼儿需要更喜欢游戏。只有适合的游戏,才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美术课程,让幼儿在画中戏,戏中玩。有效的游戏可以让幼儿体验奇思妙想的快乐、自由表现的快乐、分享合作的快乐、创作探索的快乐,养成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快乐阳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思考游戏化美术的真正用意,真正理解游戏内涵,营造一种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让游戏成为幼儿学习的媒介,突出美术活动的特点,将游戏有效地运用在美术活动中,从而培养出乐“玩”、会“玩”的“玩”美儿童。

猜你喜欢

游戏
夜间游戏
游戏
送信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
游戏五计算
游戏四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