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索
2021-09-10于玺植林
于玺 植林
摘 要:机器人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具有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国际化办学等特点。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渗透、多方跨界融合、管理机制成熟度低等挑战和问题。如何培育出兼具科学理性、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的工科人才,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结合机器人学院的特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加强队伍、平台、资源、保障体系等育人要素的协同和整合,提出构建“队伍上跨界育人、阵地上产教融合、思想上开放引领、制度上长效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机器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是我国因时因势探索中国工程教育方案、培养本土化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新工科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由大变强的改革主导利器。国内多所新工科院校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紧抓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成立机器人学院。机器人学院本质上是要以学院为载体打造出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1],培养在专业、行业认知能力、实际操作中具有营运能力的人才和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家国责任感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服务意识和家国责任感的培育中不可或缺,需要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的特点,创新模式,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的特点
机器人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东北大学机器人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等多所机器人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不难发现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呈现出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国际化办学等特点。
(一)多学科交叉,聚焦创新整合
多学科交叉有利于科技创新。新工科机器人学院以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开设广泛覆盖的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比如: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特色课程,例如智能控制技术、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人机接口技术等,都是多学科渗透交融的成果;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培养适应机器人领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学生来自于学校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工业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六个学科领域的七个专业,按照学科知识交叉、团队合作、动态调整的理念个性化培养[2]。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升级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宽,提升学生的多元思维与综合能力。
(二)产学研融合,面向行业发展
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内“985高校”首个机器人学院,由东北大学、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建立,合作三方互聘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合作教学,深化人才培养。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依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坚持企业全程介入,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东工业大学与东莞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粤港机器人学院,采取“2+2”的培养模式,学生到大三开始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实习。产学研融合高效的实现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公司等合作成员之间的资源平台共享、人才培养与训练、制度推进与完善等,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强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服务功能。
(三)国际化办学,拓展前沿视野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新工科机器人学院依托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对前沿理论的敏感性,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比如: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国际著名院校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通过专题会议、网上交流、人员互访等形式,及时沟通和交流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拓宽办学视野。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工程应用型人才,积极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英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9所国际联盟校交流学习。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以“一流水准、国际视野、产业特色、创业阅历”作为师资配备的特点,汇聚了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行业企业精英及国际国内成功人士。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东北大学机器人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等多所开设机器人学院的高校进行研究,总体上来说机器人学院重在培养兼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新型工程师,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撑。机器人学院理应着力于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主流价值导向的社会人才。然而,目前机器人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与困境。
(一)多元文化渗透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碰撞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的学生接受着多专业融合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在这种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专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先进工程能力,更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受到社会复杂场景、行业不良风气、国际多元思潮等影响,加之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年龄段,容易产生价值观构建失衡、混乱等问题。例如,在所谓“技术中性论”的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工程无善恶”“工程师无责任”等[3]。因此,机器人学院亟待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全球意识、工程伦理意识[4]等思想素养。
(二)多方跨界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冲突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的协同育人更突显跨组织层的合作,俨然有别于传统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接受着来自不同背景的教授、行业专家的贯穿式教学,感受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交织组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参与主体多样、教育情境复杂、育人手段创新等新机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受阵地和载体的束缚,不能充分契合机器人学院产教研平台的多场景特征。因此,需要注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把主流价值观具象到日常学习、科研、应用生产中去,贯穿于学生课外教育、日常实验活动等情境,避免陷入“重技轻育”的教育困境。
(三)管理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矛盾
机器人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特点和办学特色,探索形成其对应的教育原则与工作规律,从而在原基础上加以创新迭代。机器人学院学生接受多学科专业的碰撞和国际视野的冲击,思想更为活跃,需要有更高要求的管理教育服务机制对其进行管理和教育。目前机器人学院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仍不够成熟,不能有效应对多元文化交流的风险,同时缺乏应用于校企政多方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亟待创新性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机器人学院的教研、日常管理与服务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之,无论从培养模式还是办学特点,都体现出机器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亟待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三、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构建
如何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避免传统工科重“教”轻“育”的情况,真正培育出兼具科学理性、人文情怀与价值追求的工科人才,是机器人学院在新工科人才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学院的特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加强队伍、平台、资源、保障体系等育人要素的协同和整合为抓手,提出构建“队伍上跨界育人、阵地上产教融合、思想上开放引领、制度上长效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组建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成立机器人学院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化驱动及国际化办学的建设思路使得机器人学院形成了多元类型的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构建多元化队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基于“全员育人”理念,机器人学院可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跨界协同育人的工作队伍。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多形式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讲。二是依托专业课教师队伍,发挥其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干队伍作用,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三是依托企业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传授贴近实际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趋向符合“职场人”的身份发展,尤其是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素养培育上发挥重要作用。四是依托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做实做细,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保驾护航。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协同育人的整体合力,最终形成跨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机器人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力保障。
(二)构筑产教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
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典型,机器人学院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中校企合作、产业融合是一大特色,学生深入企业与产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训练是主要的培养模式。结合机器人学院特点和优势,构建工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一是适应产业需求,加强联动阵地。机器人学院应紧扣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筑牢与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协同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有机融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搭建多元阵地。机器人学院可利用“教产创”融合教育的优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阵地进行有机统一,搭建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校内教育与社会引导的多元育人平台,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价值取向,构筑产教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三是发挥特色优势,利用体验阵地。依托产教融合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实现由单一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检验过渡[4],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三)构建长效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长效有力的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新工科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机器人学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保障。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上,机器人学院应凝聚师生对新工科育人理念的共识,有效提升师生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水平,推进机器人学院为新工科的建设发展;理顺学生工作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应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师生制度化机制与激励政策,在人事制度、工作待遇、职业发展、科研支持、能力提升等方面出台一套既贴近实际,又能激发出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上,机器人学院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由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为多元化与过程性相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引入学生、产业界和独立第三方的多角度评价[5];建立起智慧监控体系,系统设计学生在校以及实习实训期间模块化、菜单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系统记录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动态记录课程学习、实习实训期间等不同教育情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6],并在实践中研判发展体系,使之完善成为贴近机器人学院育人目标、办学优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
(四)营造开放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
新工科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广泛多样的教学资源与产业化实训平台,但是开放的环境与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带来了价值观的不稳定风险,商业化的决策思维、市场化的实践体验、国际化的课程资源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创新采用旗帜鲜明、兼收并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是助推新工科人才改革实践显成效的重要力量。一是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紧跟国内外发展变化新形势,紧扣“00后”学生新特点、新情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营造开放引领的工作环境。二是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融入培育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等思想政治素养内容。三是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微课、微言微语等及时推送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托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弘扬“工匠精神”,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四是改变单一的理论传授方式,增强“师生互主体性”,从单向线性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对话协同的教育方式,营造开放兼容、引领正统的教育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负责任创新”品质,提升未来工程师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丁文霞.新工科教育教学暨第二届机器人学院与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41-43.
[2]李丽娟,杨文斌.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25-30.
[3]毛剑,岳金霞.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73-74+77.
[4]华秀梅.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守正与创新[J].人民论坛,2020(02):90-91.
[5]聂素丽,林惠玲.基于多元合作的“教产创”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机器人产业园建设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5):147-148.
[6]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1):34-46.
[7]张璐,计彤.“新工科”背景下“自然辩证法概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6):157-160.
责任编辑 苗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