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师科研能力 建设科研型学校
2021-09-10张果
张果
科研型学校是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建设科研型学校实质上是对教师一种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素质培养,主要通过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上的转变与升级。
一、三级联动,建构立体网络
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个层面或者某个个体的努力,要有整体概念,教研需要一个整体的联动。在建设科研型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年级、班级应该充分地联系,上下级及时准确地沟通。下一级别对上一级别,既有实际的落实,又有较为灵活的变化;上一级对下一级,既有约束,又有一定的导向。上下间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教研网络,从而确保教研网络的正常运转。
如,“生态教育理念”框架下的科研课题主题,学校可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研究方案,从学校层面发起号召,鼓励以年级为单位,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成立领导组织,形成分工框架。领导组织的组长由教研组長或者有经验、有资历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组内部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整个教研课题由成员共同承担,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在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评价,实现对课题较为科学的判断。建立这样一个教学联动体系,从学校角度而言,应该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课题实施方案,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于年级角度而言,应该通过挑选确立合适的课题,从而实现教学上的有效突破;于班级而言,应该在挑选的内容研究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题的实际评估,从而对课题形成准确性的评价。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教研网。
三级联动是激发教师意识、转变教师思想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学校、年级、班级的三级联动,教师从最初的“盲目跟从”逐渐转变为“独具匠心”教研风格的形成,实现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二、课题招标,引入竞争机制
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以看作是学术上的竞争。随着科研课题的不断优化,学校不能单纯依靠对教师的制度要求,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入能够提升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机制。而整个科研成果的形成,根本环节就是对课题的选择。在课题创立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对课题的创设,公开条件和程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实现对课题的不断研究、不断进化,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较为合适的、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以“创新型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模式的创新研究中,学校可以在课题的最初设立阶段,以微信群和学校公开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向教师公布整个课题的招标程序,详细规定课题的方向、课题制定的标准、课题的意义以及课题的选择标准、流程。教师可以从自己实际教学学科出发,针对课堂类型进行课题的选择。在规定时间内,将课题上报至年级,年级统一汇总后交给学校,学校形成课题考察研究组,对课题进行逐个分析研判,选取有价值、有一定研究意义又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课题,鼓励成立科研团队,开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可以对课题进行选择,另一方面用竞争机制对教师的参与热情进行激发,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后续的研究。
竞标的方式在课题的挑选阶段,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研究方向的肯定。学校的课题考察研究小组在研判课题的过程中,可以从竞标者对课题实验方案的陈述、课题的实际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对科研型学校的建设也是一种研究导向的树立。
三、树立典型,营造浓郁氛围
科研型学校的建设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氛围既是对学校科研环境的营造,也是对学校类型的一种转变。在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与挖掘正面典型,通过典型的力量带动其他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推广教研成果来给教师以学术上的肯定,使其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有动力、有想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开展“科研成果展”活动可以作为学校对教师教研成果一个有效的推广方式。在展览的过程中,可以分学科、分年级进行公开课、微课等展播,学校循环播放。通过对成果的有效性评价,在教师思想中根植科研的幼苗。在更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成果研究中,学校可以将一些比较突出的典型科研成果向上一级或者更高的学术机构、大赛进行推荐,为教师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拓宽眼界的同时,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短板,更有努力方向,指导教师开展进一步、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将教研成果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典型的树立,不仅在成果推广上给予一定的肯定,在其他方面也应该适当地倾斜,要将典型的效果发挥到最大,从而带动全校教师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努力,使科研教育实现自身价值。
科研型学校的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发展规划,教师的思想转变、意识增强、能力提升等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省略,但是可以在时间上进行缩短。教师对教研的参与热情与教研成果的取得有着很大的关系,要让教师在教研探索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真正地升华,这也是建设科研型学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