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美狄亚》与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2021-09-10胡宛彤
胡宛彤
【摘要】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的剧作家,在他创作的《美狄亚》中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复仇女性美狄亚。美迪亚具有双重性格,她美丽高贵,温柔贤淑,又敢爱敢恨,极端偏执。美迪亚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非同寻常的能力,使其在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超越当时希腊女性的内在性,从而表现出挑战和反抗男权社会权威中心的行为,而这正是女性主义,觉醒与反抗的表现。而电影《三块广告牌》在透露人性复杂情感的同时,还不忘对社会性别的差异性与现实性进行冷嘲与批判,称得上是一部兼具历史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佳作。本文将《美狄亚》与《三块广告牌》做对比来探讨女性主义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觉醒与反抗。
【关键词】戏剧;电影;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78-02
一、《美狄亚》:杀子惩夫,极端的觉醒与反抗
有人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是激起哀怜和恐惧,而后导致的一些情绪的净化。而其中的“净化”,是指极度强烈的情感通过宣泄而趋于平和,从而恢复和保持了心理的健康。人受到净化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美狄亚》的美感,其最主要的体现是悲剧所带来的美感,从一开始故事的开头,美狄亚与伊阿宋的邂逅,观众对于他们两人未来的生活和故事就满怀期待,但随着情节地不断推进,戏剧中渐渐埋下了许多悲剧的伏笔。在对美狄亚这一人物塑造上,作者欧里庇得斯不但赋予了美狄亚过人的外表与身世背景,还赋予了她无与伦比的能力,但美狄亚却如“飞蛾扑火”般,一心扑向爱情。
来到科林斯之后的美狄亚,安心于家庭琐碎事务,开始了照顾丈夫孩子的生活,将自己原本拥有的一切统统放弃。这就是美狄亚酿成悲剧的原因,同时美狄亚也失去了自己在家庭和感情中的主体地位。由于经济生活中丧失了独立性,没有了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美狄亚成了依附于丈夫的家庭妇女,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在社会和家庭各个方面作为主体地位的机会。以至于最终被伊阿宋所背叛,眼看着丈夫另娶他人,这一切都与女性主体的缺失有着必然联系。
在悲剧《美狄亚》中,作者欧里庇得斯以一种较为浮夸的方式,将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点与高潮设立在美狄亚 “杀子”这一行动,这是一种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举动,突出展示了美狄亚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有别于其他悲剧女性面对苦难和不幸所做出的一种反差极大地反抗行为。就像戏剧中,美狄亚的痛苦呻吟引来了其他妇女,但是她们却劝美狄亚平息心中的愤怒。这也可以看出美狄亚独特的思想个性与非同寻常的魔法使她超越了当时古希腊妇女的思想,因此才会做出反对父权社会与权威的行为,这也使她付出惨痛的代价。戏剧中美狄亚的反叛不仅仅是整个戏剧的吸睛之处与美感所在,而且传达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思想,也是在鼓舞女性在面对不公或者不幸时,敢于站起来进行反抗,从而体现出《美狄亚》这一悲剧中的美感。
二、《三块广告牌》:手段极端、坚守破案,夺回话语权
电影《三块广告牌》是由英国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执导的犯罪剧情片。自2018年上映后,获得了众多奖项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这部影片打破了人们对母亲温柔,慈爱的刻板印象,并对女性形象进行重构。主人公米尔德雷德用三块简单而色彩瞩目的广告牌询问女儿被奸杀的真相,给警察以精神压力和舆论压迫,以母亲的视角洞察世间百态,完成对世态炎凉的解读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
影片中的单亲母亲,身材高大,衣着干练,一身工装还配着发带,整个人透露出一种痞气,夹杂着摇滚风。通过独特的人物形象的设计,消解了米尔德雷德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的性别感。在剧情中,米尔德雷德遭受了女儿被奸杀,而案件调查却持续了数月仍然杳无音信的状况,这使她愤怒,开始对警方不满,于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逼迫警方做事。她对警察、前夫、未知的凶手、神父等诸多男性嗤之以鼻,认识到只有靠她自己才能查出真凶。人们仿佛更喜欢一个人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可是米尔德雷德不是这样的,她要的是真相,她悲伤的时候不需要谁来同情怜悯,愤怒找寻真相时也不在乎别人的指责和谩骂。她是一个勇敢的人,作为一个母亲,她没有呼天抢地乞求大家的原谅,而是坚强地抵挡别人的话语,并发射着最猛烈的言语炮弹。这反映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最能靠的就是自己,只有自己坚不可摧,才能赢得尊重。
三、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女性复仇的形象作为人类阴暗面的反映,这在《三个广告牌》和《美狄亚》中表现得更为清楚。当然,复仇在各个时代、各个语言中得到如此广泛的表现,其中有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在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一位经历了被丈夫抛弃、之后对丈夫以及新欢进行了癫狂的报复的妇女,她让自己的两个无辜的孩子和伊阿宋的新欢成了牺牲品。而《三个广告牌》中尽管警方尽心尽责,诸如警察局局长威洛比和警官狄克森等,实在无法破案。此种境遇下米尔德雷德出于母性的本能,为向当地警局施压,在小镇鲜少有人走的公路邊上竖立了三块广告牌—— “女孩惨遭奸杀!为什么威洛比警长,还没有抓到凶手?”就如同石子般在平静小镇上激起了人性涟漪。米尔德雷德总是满脸戾气、不苟言笑,既绝望又沮丧。威洛比找米尔德雷德对质广告牌的谈话,并吐露自己时日无多,但被米尔德雷德强硬地顶了回去“人都有一死,我的女儿都死了,死有什么,我不在乎”。当镇上的神父来到米尔德雷德家试图说服她,她用犀利的语言怒怼神父;当米尔德雷德去牙医那里看牙,牙医为威洛比警官说话并谴责她,想要给她点小惩罚时,米尔德雷德果断发出反击,抢过电钻就对牙医下手……米尔德雷德看到三块广告牌被蓄意烧毁,这位无比坚毅的女人跪地大哭。于是,她将怒火对准了警察局,一把大火烧掉了警察局,这一连串的事件中米尔德雷德表现出了坚定及冷酷无情的性格。
不管是美狄亚还是米尔德雷德,都因为这种极端的性格和做法,导致人们对她们进行谴责、咒骂。不过就她们的报复而言,不管是手段、想法还是想要夺回女性的发言权,都无比让人感叹。
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美迪亚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复仇而杀死自己的儿子,做到了一种为女性抗争的彻底性和不顾一切,杀子惩夫是女性主义意识的爆发,她以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的丈夫伊阿宋,摆脱了男人附属品的地位,对后世描写女性意识的作品影响巨大。这也符合了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向来把重视个体人格和尊严,注重自我独立与自我价值作为重中之重。美狄亚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具有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但她却被复仇蒙蔽了双眼,为了复仇亲手杀死了两个亲生儿子,违背了作为母亲的天性。而且,她杀死了自己儿子,独自逃走。这彰显了神话式的一种极端的、不容反驳的女性的发言权,是一种逼上绝境而绝地反击的狠心,所以人们在赞叹她的果断和复仇之勇之余,同样也感叹她的手段狠毒、不念亲情。这是美狄亚的特点,也是这部戏剧成为一部完美悲剧的一大亮点。
而《三块广告牌》中的母亲米尔德雷德为母则刚,为了自己的女儿而坚守破案。《三块广告牌》的编剧麦克唐纳说:“我一直以来都想创作一个强女主的角色,在我的话剧中有很多这样的角色,但是之前的两部电影却没有。我不仅要写一个好的女性角色,我还要写一个不一样的。”在《三块广告牌》里面,大家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母亲。她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不苟言笑,做事直接又凶狠,绝不受人摆布,但她的内心支离破碎,支撑她走下去的除了愤怒,还有对女儿的后悔和爱意。米尔德雷德无论是从外貌穿搭还是人格修养,都与人们所规划的传统母亲形象相差甚远,但她所散发的母爱却是不变的。米尔德雷德作为单亲妈妈,中年丧女,凶手还未找到,自己的薪资不足以她支付每个月的广告费,警察局的人三天两头给她找事。但在她身上,大家并没有看到苦情,反而更多的是对权威的质疑和抵抗,对真相的渴求。为了寻找真凶,这个内心脆弱的母亲,变得无比强大。这同样也是一种女性向社会的发声,这种发声虽极端但是又合情合理,是符合现代社会现象的一种真实的发生。
这两种复仇和觉醒,即使相同的也是不同的,她们都是存在于不同时代,向这个时代来宣扬表明自己女性的一面并为之而斗争,不过相比于戏剧,《三块广告牌》更加深刻地彰显了正确世界观下的女性形象,重新塑造者当代女性形象的魅力和光芒。
《美迪亚》为后世带来很大的启发,但是它是一种神话的、想象的戏剧,而电影《三块广告牌》中的母亲更贴近现实,更是从现实生活中更深刻地去反抗,使人们更加更加尊重女性,体会到女性的力量。二者相同点是无论是在戏剧中还是在电影里,都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母亲形象,以暴力和自我救赎为主要行为的母亲形象来展现。同样,二者的结局也都摒弃了常规的大团圆结局和欢乐的结局,以一种反常态的开放式情节作为结尾。电影中,母亲和警察开始开车离开去寻找凶手,而美狄亚也选择自己离开了。开放性结尾使故事在升华的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四、总结
女权主义批评是抨击男权社会中对女性形象的误解和恶意设定,指责男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压抑以及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中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戏剧《美狄亚》与电影《三块广告牌》中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将女权主义和男权文化之间的激烈的冲击,和女性在其中的反抗融入传播媒介中,如电影、戏剧、话剧等方面来进行尝试。女性主义批评是对男性主义权威的挑战和对社会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维权理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女性形象的重构。
参考文献:
[1]戴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当代电影,1994,(06):37-45.
[2]郑文学.女性主义与美国电影叙事[J].电视指南,2018,(14):28-30.
[3] 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一)[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刘渊.同主题变奏——嫦娥奔月和美狄亚出逃的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995,(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