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传》天人观的伦理维度探析

2021-09-10石云权

今古文创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

【摘要】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在阐释《易经》时,《易传》从天人观中拓展了关乎人伦道德的思想理念,使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日趋完备,促进了古代伦理道德的制度化,以致内化成了民族的文化意识和印记,至今余韵犹存。

【关键词】 《易传》;天人观;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58-02

《易传》的解释让《周易》实现了由卜筮向哲学化的过渡,使得最初隐晦的“天人合一”和俗世生活产生了紧密关联。“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①《周易集解纂疏》认为:“初、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 ②天地人三者虽形态各异,却都遵循大化流行的发展变易法则。人道居中,接连天地为一个整体,表达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易传》充分发挥了这种天人互通的思维模式,将它引入人伦领域,完成了道德伦理体系的建构。

一、从天人合一到伦理道德的进路

《易传》贯通天地人三者的思想赋予了天人合一流变生发的特性,为《易传》天人观的伦理化奠定了基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成卦。” ③《周易》的创作顺应了事物的本性和运行的规律,所以天道有阴阳之分,地道有刚柔之变,人道有仁义之途。由此,我们既能够了解天地人三者在德性上的互通,也可以推想由天地自然之德性类比人伦道德的《易传》思维。由此反观,《易传》也用人伦道德的标准来看待天地自然的德性,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这种将社会伦理和自然现象互相进行阐释的做法一直为中国古代思想所延续,形成了一种伦理学系统。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④圣人体察自然演变出卦象,《周易 · 系辞下》则赋予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卦在德性上的意义:“履”是遵礼行事,是德的根基;“谦”是处事谦逊,德的柯柄,“复”是察善复正,是德的本质;“恒”是守正不偏,是使德牢固的前提;“损”是去邪除蔽,是修养德的途径;“益”是施济恩惠,是使德丰裕的方法;“困”是处困自守以求通畅,是衡量德的标准;“井”是安居布泽,是修养德的地方;“巽”是顺势而为不求居功,是体现德的示范。由此观之,这种与人伦德性进行类比嫁接的途径既表达了天人之间,自然与人伦道德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更为提人伦道德的修养提供了依据。

《大象传》在对卦义的解释上同样带上了人伦道德的影子,《蒙 · 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表达了君子以现实行动来修养提升自己德性的意义,这与儒家“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如出一辙,都讲求由行动出发滋育德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蹇 · 象传》:“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正义》:“蹇难之时,未可以進,惟宜反求诸身,自修其德,道成德立,方能济险,故曰‘君子以反身修德’也。” ⑤这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也有相似的一面,反身修德恰恰是儒家所强调的内容之一。这种反身的方式体现在《益 · 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由此观之,《易传》既体现了天人合一与人伦道德间的关联性,同时也提出了能够互相印证的道德修养方法,人们能够借助这种道德修养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层次。我们可以从《易传》关于德性修养内容的表达中来理解中国古代的君子形象,士人在对君子人格的追寻上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当然,《易传》的思维方式无法清晰的说明德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对传统伦理道德而言,仍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放到现在来理解,我们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或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天人合一下贯到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在强调纲常的传统社会谱系中,关于伦理道德的内容是最为思想家所关注的,西周以来尤为重视对对道德的阐发,统治阶级为了向平民宣告政权和地位的合理性,自然要提出一种让人相信的理论作为支撑,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将德性意义凸显出来了。“天道靡常,惟德是辅”,就明确了把德性作为天命所归的根本条件,德性深厚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上天的眷顾。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视德性的政治思维模式逐渐演变成了《易传》中的伦理道德的体系。

第一、仁和义。《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将仁义对应了天地之道。朱熹对于《乾 · 文言》中的“仁”认为:“‘元者善之长’以下四句,说天德之自然。‘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以下四句,说人事之当然。元只是善之长。万物生理皆始于此,众善百行皆统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为仁。”这里所体现的不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本位主义,相反,它试图打通人与人之间隔膜,实现一种双向度的共生与成全。这种双向共生的思想就是古人从天德之中演绎而来,“天地之大德曰生”。义,“义者,宜也”,即适宜、适当之意,古人常将义与利关联,看成一对伦理观念。《文言传》认为:“利者,义之和也。”《周易本义》:“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将“义”和“利”视作和谐统一的整体,“利物足以合义”“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君子应该发扬利人利物的德性。由此可见,《易传》中仁与义体现了一种由天到人的思考,仁者推己及人,义者大利天下,在人与人,义与利之间,形成了不偏不倚的 “中正”之德,《乾卦 · 文言》“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强调了持守中正德性的人自然能展现防微杜渐的言行,既可以成全自己,也能够成全他人。

第二、礼和信。“礼”在儒家看来是人日常行为交往的规范,人的行为符合礼仪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履者,礼也”,“君子以非礼弗履”表明礼规约着人的日常行为。当然,礼在实践中并非拘泥不化,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调整的,礼最终不能妨害道。信,“诚也。释诂。诚,信也。从人言。”《序卦传》“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说明《中孚》的本意是表达中正诚信的德性。《中孚 · 彖传》“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意在说明人的诚信连小猪、小鱼都能波及到,则此人的诚信自然可以无所不到,他做的事情都会呈现好的结果。《易传》中还特别提到在困境中坚守诚信的意义,《坎卦 · 象传》:“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告誡人们只要心存信实,往前进取,就可以转困境为畅达。这种诚信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对于自我内心同样要守持诚信,这也是“中孚”意义的内在要求。

第三、谦和节。“谦卦”大意是要谦逊,六爻皆未表现不吉,《谦卦 · 象传》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由此来看,天地的运行规律是减损满盈补益谦卑,对人来说,谦逊恭顺才能获得善终。《旅卦 · 彖传》提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意在说明秉持柔顺谦逊,置身适中之位,必然能畅通吉祥。“节”,节制。《节卦 · 彖传》“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保持合理的节制可以畅通,“节”本意并不是消除人的欲望,欲望是天理的内容,欲望膨胀不受节制才会导致不良后果。这种节制的思想在当下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时尤为明显,它是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观,所以说《易传》把节制思想归入伦理道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三、天人合一下贯到伦理道德的基本方法

“学《易》者所用之六十二德,皆修己治人之事。道在身心,皆‘自强’之事也;道在民物,皆‘载德’之事也……道从此出,德从此入。” ⑥“自强”意在说明个人“成己”的德性修养;“载物”则是“推己”以实现成人成物。此道德修养方法论在《易传》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修己明德。在儒家看来,德性修养强调自觉自明。《晋卦 · 象传》:“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君子观明出地上而益明盛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昭明德于己也。明明德于天下,昭明德于外也。明明德在己,故云“自昭”。⑦晋卦本身下坤上离,离代表太阳,坤代表大地,阳出于地,事物光明渐显盛大。君子当效仿太阳初生修明自身内在德性。《损卦 · 象传》:“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要适当调节自身情绪和欲望,守持中庸德性。修己明德其意在彰显自我本性中的光明德性,并将此德性延展开来,推己及人。

第二,反求明德。《蹇卦 · 象传》:“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蹇卦代表艰难险阻,处于困境,君子要反省自身勤修德性,脱离困境。《震卦 · 象传》:“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也。”君子应敬畏谨慎,增益德性。《益卦 · 象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君子要遵善而行,“见贤思齐”“过则勿惮改”,在抑恶扬善修明自身的德性。

《易传》将实践作为道德修养的重点,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蒙卦 · 象传》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时刻要以实际行动来培育内在德性。“君子之行成于勇决,而德资于涵养。勇决则危行而不恤利害,涵养则成章而上达无德。” ⑧德性一旦觉醒,便无所止息,“果行”要求人持之以恒的德性涵养,“育德”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德性广大完美。“果行育德”要求人们消除功利而崇修德性,上升到至德至善的境界,并在实现成己的过程中坚定道德行为,最终达到成己成人成物,这也印证了“修己明德”和“反身明德”的内在意蕴。

注释:

①④《周易 · 系辞传下》。

②⑤⑦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下册,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687页,第367页第328页。

③《周易 · 说卦传》。

⑥⑧王夫之:《船山全书 · 周易大象解》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石云权,男,湖南娄底人,哲学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探讨图像时代视觉传播的“冲击力”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莎乐美》中的伦理道德观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针对现代科技伦理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伦理建设如何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