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策略
2021-09-10王朝霞
王朝霞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融合教学,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的载体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支撑,将文以载道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出网络交互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趣味性、和谐性强,宽松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横向整合,让语文教学变得更深、更广。这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127
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信息技术都可切实推进语文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内,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工具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真实语境的驱动下学语文、用语文,使其在积累语文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自觉进行语言实践;在课外,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与学生及时进行线上互动,且可共享语文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去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信息技术的多种辅助功能,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需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便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做准备。
一、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为主要特点的学科,也兼具科学性。语文学习的范围广阔,天文地理、自然科学、记叙抒情语文都有所涉及。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有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很费劲,是语文教学重难点得不到有效的突破。因而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搭建语文知识与学生间的桥梁,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精巧,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学生对白鹭却并比不了解,很多学生甚至都没见过白鹭,脑海里缺乏对白鹭的具体感知,若教师仅凭口头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事物与感情脱离,学生的感情无所寄托,影响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为了打破学生的认知局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从网上搜索白鹭图片,上课时利用聚光灯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整体观察,理解白鹭的形态美。此外还有白鹭在清水田里站着钓鱼的视频,感悟白鹭与自然的和谐。除此之外,课件上还有飞行的白鹭、捕食的白鹭,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体会白鹭之美,建立白鹭的具体形象,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理解“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回顾语文学科教学本身领域的特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成语文教学资源扩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让这一目标变为现实。结合网络资源应用,将学生——教师——图书馆连成一个整体。不断扩大学生的信息学习量,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多元。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教师也摆脱了单调的课本知识教学。这是由课内知识进行延伸的一类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随机地将资料库做好整合,让学生在全面知识总结过程中了解到所学知识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程时,教师应该了解对于学生的知识引导过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教学的表面。为让学生了解本篇文章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随机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展开介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应用好网络资源搜集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些事件。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教师激发出来了,他们会认真展开分工合作,了解诸葛亮人物的基本特点。他们了解到了借东风、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故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教师升华了,他们的知識能力完成了拓展。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要求学生总结一下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对于诸葛亮自身特点的认知。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会知晓诸葛亮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不仅是智的化身,也有其勇敢的一面。又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程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着重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爬山虎这一生物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爬山虎作为一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基本特性。按照教材分析来看,教师可以着重讲解爬山虎这种植物,并要求学生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为让学生了解到观察植物的一般过程,教师可在教学时融入各植物学家进行观察的短片。整合课程资源,对爬山虎的生长繁殖过程进行展示。通过课文朗读,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精神。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互动交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应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互动性强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课堂互动体现为学生的主动提问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答案。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制作课件时,教师应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仅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或只抽查一两名学生回答问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可以结合图文形式,循环播放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之后可以请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师生共评机制,通过一些探讨价值较高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评价,而教师只需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方向性的引导和纠正性的点拨。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交流所占比重提升,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的进行融合,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改往日枯燥单一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增添了动力。其次,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时,要丰富自身的信息化技术的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以确保灵活的开展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小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38-39.
[2]贾文鼎.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8):108.
[3]戚金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途径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8):14.
广西省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