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国典故“晏越之交”及其当代启示

2021-09-10林冬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晏婴齐国典故

林冬梅

古往今来,友情一直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我国古代交友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而又极具价值。其中不仅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国风·秦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等,还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其中有不少都成为千古佳话,如知音之交、刎颈之交等,它们感动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甚至长存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特别是齐文化中的交友文化,更是中华交友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本文以齐国典故“晏越之交”为例,思考齐文化中的生动交友故事对我们当代交友的现实启示。

一、齐国典故“晏越之交”的含义

齐国典故“晏越之交”中的“晏”即晏婴。晏婴,又称晏子、晏平仲、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齐国历史上,晏婴与管仲齐名,史书并称管晏,素以谦恭下士、清正廉洁、能言善辩、智慧具足等名扬诸侯。该典故中的“越”即越石父,春秋时期的齐国贤人。晏越之交意指晏婴和越石父之间的友谊。比喻以礼相待、相知甚深的朋友关系。

典故“晏越之交”源自一个动人的故事。据《史记·管晏列传》《晏子春秋》等史籍记载: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一带),看见一个戴着破烂的帽子、反穿着皮衣、又背着草料的人,正坐在路边休息。晏婴觉得这个人虽然衣着破烂,但是像一个君子,便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那个人有气无力地回答说:“我是越石父。”

晏婴似乎对这个人很有兴趣,就走到他身边,用亲切的语气对他进行询问,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得知,越石父是不能忍受自身的饥寒交迫,迫于生计才到中牟给人家做奴仆的,做奴仆已经三年了。而且也很渴望有人帮他赎身。于是晏婴当即解下自己车左边的马,把越石父赎出来,拉着他一同回到了齐国。

当车子到了晏婴居室时,晏婴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就进了屋,于是越石父很生气,要求同晏婴绝交。晏婴感觉很奇怪,就派人回应他说:“我本不曾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应当伸张自己,因此,君子不能因为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能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时,不跟我打招呼,就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您又不和我打招呼,就独自进了屋,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您现在如此不尊重我,我还是去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

晏婴明白了,原来自己刚才没有礼让越石父,自己先进了门,从而伤害了他。于是赶紧出来对他施礼道歉。晏婴诚恳地说:“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真正发现了您非凡的气节和高贵的内心。我真诚地改正自己的过错。”

于是晏婴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重新安排席位,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越石父这才高兴起来,不好意思地說:“您对我以礼相待,我这个做奴仆的真是不敢当啊!”从此,晏婴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人成了相知甚深的好朋友。

二、齐国典故“晏越之交”的当代启示

典故“晏越之交”引人深思。一方面,我们感受到越石父作为一个“士”所具有的可贵品格——自尊自重、刚正不阿、有骨气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被晏婴的高风亮节所打动:一是他尊贤礼士,仁爱天下。他能够施恩于人,哪怕是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二是他虚怀若谷,闻过则改。作为一国之相的他,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很多的奴仆承认错误,的确难能可贵。作为一国之相的他,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很多的奴仆承认错误,的确难能可贵。该典故让我们对友情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带给我们不少启迪。

第一,友情贵在平等,贵在真诚,贵在尊重。该典故告诉我们,友谊是双向的、平等的。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这样才能牢不可破,长期共存。

第二,朋友不仅能帮助人,还能吸引人,更能引领人、提升人。朋友是一面镜子,它能帮助你全方位地了解自己;朋友更是一把尺子,它可以使你丈量自身的修养。在该典故中,晏婴施恩于人,免人于厄,却自恃有功,疏于礼节,进而言之,他对越石父这个朋友虽有施救之恩,却并未真诚相处,平等相待,由此让越石父感觉到人格受辱,并感到他们之间的友情遭到了亵渎。所幸晏婴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而晏婴的过失不是自己发现的,而是通过越石父这面镜子照见的。是越石父及时提醒了晏婴,而且晏婴立即对自己的过失进行了反省和匡正,从而让自己“去俗亦远”。有人说:朋友是一面镜子,能让你更加立体地解读自己和这个世界。反复品读这个典故,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领悟。

第三,该典故进而也引发我们更多深度思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尊严”二字。乐于助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助人时让受助者保持尊严,更是一门大学问、一种大智慧。正如《朱子家训》中所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我们在对别人施以援手时,若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注意呵护受助者的尊严,让他(她)感受到和别人一样的平等,由此就能使他(她)感受到精神上的抚慰与激励,进而达到助人的最终目的。而这对于助人者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呢?人活一世,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也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人间才有更多的细水长流,更多的温暖与和谐。

(淄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晏婴齐国典故
蜗牛的故事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让马夫当丞相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比肩接踵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晏婴三拒齐景公
闻鸡起舞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