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1-09-10扈恩龄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俗民间民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其表现形式粗犷而质朴,艺术风格活泼而清新,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精神的崇高体现

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有一个著名论断:民族性在下层人民里面最多。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古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学和民俗艺术,这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在封建上流社会被八股章句、声色征逐弄得慵倦不堪、苍白无力的时候,民间也依然保持着健康活泼、清新明快的审美情趣。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俗艺术,就是我们生息在东方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意识的映证。“那达慕”大会的恢宏气势,显示出草原牧民勇猛豪放的性格。云贵高原的芦笙歌舞,则表达了苗家儿女追求爱情与幸福的美好愿望。傣族姑娘的筒裙、惠安女的短装和西藏妇女的围裙,款式虽各不相同,却都能表达各族人民的爱美之心。正是因为民俗艺术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而民族精神又主要蕴藏在下层民众之中,故此,中国民俗艺术便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这是一条简单而又朴素的真理。优美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是因为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我国的民俗艺术产生于大众,流行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把劳动、爱情、娱乐等现实生活的场面,加以艺术化、典型化,从而创造了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长盛不衰的民俗艺术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在江南水乡,采莲歌舞最为优美动人。采莲船制作讲究,装饰精美,本身就是一件极有艺术价值的民间工艺品。采莲舞的表演者一般有采莲女、艄公和丑角等,表演起来幽默风趣,颇能吸引观众。此外,还有川江号子、巢湖秧歌、鄂西薅草锣鼓、广东海陆丰渔歌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们生产劳作的场面,抒发了他们劳动欢乐的真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歌舞中,描绘劳动生产场面的舞蹈也很多。朝鲜族的农乐舞。广西龙胜的侗族农民,每到立春之际都要举行“送春牛”、“舞春牛”的民俗活动。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舞。

三、生命永恒的执着追求

热爱生命,赞美生命,追求生命永恒,这是中国民俗艺术不断张揚的大旗。虽然中国是一个宗教意识相对淡薄的地区,人民比较注重世俗生活,讲究经世致用,但是我国人民追求理想的精神并不比其他民族逊色。中国民俗艺术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把中国人民追求理想、追求永恒的拼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民俗艺术在审美本质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豫东淮阳县城北关,有一座太昊陵,据说这是埋葬伏羲头骨的陵园。相传伏羲女娲结成夫妇后,就在这里抟土造人,于是便产生了人类的始祖。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这段时间,这里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民俗庙会。在庙会上常常表演“担花篮”的舞蹈,其中有象征男女交媾的情节。舞蹈在达到高潮时,跳舞者要背擦背,肩挨肩,使身后的黑纱飘带相互绞合,仿佛伏羲女蜗交合一样。这是当地过去盛行野合之风在舞蹈中的反映,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和人祖庙会乞求生育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广大群众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共同理想和愿望。

四、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艺术风格作为在艺术创作与表现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它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互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中国民俗艺术具有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的风格,其最典型之处就是它有着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同其他高雅、贵族似的艺术相比,就象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样泾渭分明。

民间绘画是我国民俗艺术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种类之一,尤其是年画和剪纸。年画画面热闹,构图丰满,人物传神,形成了质朴而明快的艺术特色。我国的民间剪纸继承了我国古典美术的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加上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有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民俗艺术这种稚拙古朴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民俗艺术乃是民间的共同创造并反映民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和它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长期的文化积淀有关。

中国的民俗艺术记录了我们民族的童年之梦,更寄托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之梦。本文在通过对大量事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论述,但这只能算是初步的尝试,以求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我们深信,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沃野之上的民俗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民俗文化和民俗美学的理论研究也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和飞跃。我们正期待着。

作者简介:扈恩龄,男,河北遵化市人,1958年出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中国和谐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老甲艺术馆高级创作室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乡村幽默风趣画。

(1.中国美术家协会高研创作室;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闻文化研究所书画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民俗民间民族
MINORITY REPORT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传承 民族 文化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