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探究

2021-09-10杜媛

科技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

杜媛

摘要:道德情感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不仅是人类道德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道德心理结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有无高尚的道德人格关系到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重点一直放在道德知识的灌输上,道德情感教育成了高校德育的薄弱环节。进行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呼吁,是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道德情感教育;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代新人,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社会风气的发展趋向。大学时期,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人思想道德素质塑造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应该不断提高他们對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培养其丰富、积极和健康的道德情感,以实现与社会环境的有效衔接,培养他们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二)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

“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李建华教授曾提到“如果说,人类道德生活是一个大系统,那么,人的道德情感意识无疑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大学生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为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永久的峻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政治信仰,促进其全面发展,让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德育缺失问题

著名的“二八定律”同样适应于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中就有这样一个公式:“学习能力=20%的显性知识+80%的隐性知识。”情感无疑是属于个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就大学生而言,“成为学生心理活动中心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病态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长辈,旷课迟到,行为不端,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这些主观因素,决定了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数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层面和实践层面,即使有时会有对某些具体道德情感体验的经历,但这些体验也是一种浅层次的体验。

(二)道德情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早就提醒人们:“冷漠在滋长着,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是那么的明显,没有其他领域能与之相比。……教育是一部被学校的冷漠中性化了的机器。”当前的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只是局限于课堂当中的单向灌输模式,老师通过PPT的方式为学生授课,面对每一届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以往基本一致,这样虽然省去了再次准备课件的时间,但是却让大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缺少了针对性。并且当前很多高校老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主体教学的单向传播而忽视了最有效的师生双向互动教学,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道德教育中的实效性。

三、有效实施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从根本上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且,“只有学会进行自我教育,才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目前我国就业竞争仍然十分激烈,考研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之中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学业、课业繁多,同辈竞争激烈,很多大学生因为高压而患上了身心疾病,所以一定要学会自我激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去努力,不要荒废这最重要的四年大学时光。大学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在全面认识自我后,知道自身存在问题时,要勇于面对,敢于正视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自我。

(二)优化创新道德情感教育方式

德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应该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在道德情感教育当中,不应该只注重对于书本内的单向灌输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亲身融入到道德情感教育当中来,只有亲身体验才可以真正掌握并且自我吸收。真正的道德情感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双向互动交流的课堂环境,如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让学生多提问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为其他同学讲课;在教师的授课中还应该多加入今人动之以情的视频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多举办有关德育的实践活动与知识竞赛等等。

在目前这种社会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教育事业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做好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工作关系着人民的未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做好了道德情感教育工作,使当代大学生培养起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德育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进步,更好的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道德情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蒋红,陈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导向型”双主体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3][前苏联]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法]吉尔·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