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中“共同体意识”的表达途径
2021-09-10李雯
摘要:“共同体美学”是我国近年来电影理论的一大重要收获,它通过电影中的民族认同、家国意识、社会关照等叙事表达方式与观众达到共情的交互性理论体系。“共同体美学”理论的提出表明,电影不仅仅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的人物充分融合在一起,达到使观众共情的效果,形成情感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主旋律电影是在1987年被提出的,其電影创作内容与精神表达都是为主旋律意识服务的。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共同体美学、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范式,把握时代精神,与受众形成了一个“情感共同体”,被各年龄受众群体所接受。下面笔者将简述主旋律电影中“共同体意识”形成的3种表达途径。
一、民族认同
早在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的时候,我国就呈现出了星罗棋布的多元文化景象,在各个不同部落集团的冲突与融合中产生了夏商周的中央王朝,形成了在地理上以中原为核心、在文化上以华夏为中心天下一体的观念。《诗经·大雅·民劳》毛传所说:“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京师者,诸夏之根本。” 中国在古汉语中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就是中原是首都。四方就是指以中原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是中原的诸侯国。首都是诸侯国的中心,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
正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下观中,华夏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其他周边民族在与华夏核心区的交往过程中,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认同并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在共同体的视角下,中国美学不仅仅是单一的中华核心区的华夏美学,也包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夷美学思想,华夏与四夷构成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共同体。
总而言之,主旋律电影在表达故事情节之时往往需要结合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电影《攀登者》讲述了在资源设备匮乏的年代,中国登山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登顶之路,展现了华夏民族人民顽强不屈、坚毅的民族精神。影片用极为震撼的视听场景来展现珠峰的险峻,而这些登山英雄们,不论是哪个民族,无一不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他们都是肩负着国家使命和集体荣誉的战士,在登山过程中将个人情感利益与民族使命意义充分融合,达到最大程度与观众共情,成为情感共同体。这不仅仅是民族风情展示的单向输出,而是运用电影语言,通过完整的故事与观众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精神对话,最后达到能够共情的电影共同体。
二、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国民逐渐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其建立来自于认知的加深和行为的塑造。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使之在各国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国家意识同时也是共同体意识,我们只有在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同下,对作为国家主人翁而产生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中,才能与其它国民建立这种共同体意识。在共同体美学的视角下,主旋律电影中的国家意识的叙事表达,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的自豪感等情感表达、精神传达更能激发广泛的共鸣,构建“情感共同体”。
作为庆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电影《革命者》通过透视李大钊先生背后的时代群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先辈为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为救国存亡积极奔走、奋起反抗的精神。影片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剪辑手法,而是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选取了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几个重要的时刻,以及张学良、蒋介石、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与李大钊产生思想交集的时刻,多视角、多维度的展现李大钊的形象。观众通过这一非传统的叙事手法也可以更加真切的生动的感受到我们革命先辈对与祖国的发展做出的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于作为当代中国国民而产生的荣誉感及幸福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社会观照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逐渐也从以往献礼片的宏大叙事手法,转到从小人物视角切入来描写刻画,表现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这样的叙事手法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并且,随着电影创作中现实题材的社会类型电影越来越受大众的关注,主旋律电影的“共同体美学”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找到了商业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状态。 创作者运用电影语言反映社会问题,使带有人文色彩的国产艺术电影与商业融合,展现共同体美学的基本价值。
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从北京到云南老家创业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从大城市回归到开始的地方,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乡做出改变,让这个世界也注意到农村独特的发展。影片看似是一个喜剧片却映射了当下许多现实社会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当下农村该如何建设?年轻人是该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建设家乡?影片在幽默风趣的风格之下揭示了基层社会面临的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播了时代精神与正能量。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越来越重视平衡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将中国式情感以共情的手法表现出来,再现生活本身,引发关注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也使得观众更能与电影产生时代共鸣。
从《烈火英雄》、《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取得了良好市场效益的主旋律电影的表达主题,我们不难看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越来越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表达时代价值取向。不再采用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手法,而是从日常生活小人物视角来切入刻画,表现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的联系,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只有与观众形成“共同体意识”,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才可以真正取得艺术与商业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8页。
2.饶曙光,李道新,赵卫防,胡谱忠,陈昊,刘婉瑶.地域电影、民族题材电影与“共同体美学”[J].当代电影,2019(12):4-17.
3.蒙丽静.电影理论中的共同体美学渊源[J].当代电影,2020(06):17-25.
李雯 1996. 女 汉 山东威海 无 在读硕士研究生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