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元素分析及教学实践探讨

2021-09-10吴坤津宋一晓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6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吴坤津 宋一晓

摘要: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为基础,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组织行为学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运用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来诠释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结合中国情境,将本土化组织行为学理论纳入到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统一。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前言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明确了管理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成為科学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2.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组织情境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19)。从人性和组织共性的角度来讲,组织行为学的一些理论具有普适性(章凯等,2014),在引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来诠释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国家、组织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往往带着一定的社会特征。这使得现有组织行为学中许多来自西方的理论在解释中国情境下的组织行为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19)。因此,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国情境、民族传统文化和特点,将本土化组织行为学理论纳入到教学过程。

2.1家国情怀元素

家国情怀本质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张倩,2017),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源流,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周刘波,2017)。课程思政中的家国情怀元素首先可以通过历史事例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其次,通过对人物、事例提炼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用情感触动学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于超,于建福,2020)。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当中,形成优秀文化资源与专业知识之间的互补和协作,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

2.3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元素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另一重点内容是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中人际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课程内容,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探寻职业使命和发展方向。

3.组织行为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3.1绪论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本土理论的案例分析、对中国优秀企业经验的总结,使学生对于本土化的理论和内容有更强的认同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行为学已有相关理论的渊源并分析以下问题:绝大多数的组织行为学理论来自西方研究,是否完全适用中国情境?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有哪些经验是具有优势的,值得西方借鉴?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辩证地去看待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将学生对西方相关理论的认识引导到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上来,使学生能够与情境对话、与现实对话,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将已有理论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关注组织行为学的本土化。

3.2个体心理与行为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聚焦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引入思政内容:

首先,在知觉这一部分内容中,引入“颜回攫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所说的“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通过分析孔子和弟子颜回的故事来讲解知觉的含义和知觉的过程。

其次,个人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历史、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在课堂中,分析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价值理念,如“和而不同”“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进一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作用。

3.3动机与激励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通过基于本土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性对话,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人的动机特点,通过对激励过程中情感与理性的碰撞,小我与大我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运用古今案例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足。例如,“士可杀,不可辱”、“不食嗟来之食”、“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大米”的故事所显示出来的骨气、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牺牲自己的例子、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冲锋陷阵等例子,来剖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过于强调个人属性,忽视了社会属性,将人限定为自私的理论前提的不足。其次,分析和探讨中国背景下的激励实践。例如,情理社会下的伦理道德、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民本思想等。

3.4群体心理与行为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对比西方个体本位与中国群体本位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群体本位文化的形成以及影响。

(2)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认识中国的群体本位文化,并从体现整个人类精神活动发展趋势的文化融合与更新的角度,认识和变革群体本位文化。讨论群体本位文化的积极影响及负面影响。例如,继承和发扬家国情怀、注重人际和谐的优良传统;消除宗派意识、小团体意识;形成以共同目标和价值观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3.5领导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国内领导理论的研究者在经过了对西方领导理论的学习、模仿阶段之后,开始注重基于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的研究,为丰富和完善领导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领导理论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来自东方的经验。激发学生探讨本土理论的热情,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引入中国情境下本土领导相关研究,包括家长式领导、差序格局和中国人的传统性。分析相关理论的文化根源、以及这些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其次,引入悖论式领导并结合阴阳理论,说明西方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

3.6个人与组织关系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通过分析主人翁精神的内涵,弘扬主人翁精神。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自强不息、责任担当”等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2)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分析中国情境下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思考,基于中国情境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心理契约。其次,探讨中国人的“主人翁精神”。

4.总结

通过引入情境要素和本土理论,融合中国本土情境,用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本土企业案例,讲好基于中国情境的组织行为学。通过在教学中对比中国管理情境与西方管理情境的异同点,揭示中国情境的独特性,加强学生对中国情境的把握,进而把组织行为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于超,于建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40-42.

[2]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J].江淮论坛,2017(03):17-21+87.

[3]章凯,张庆红,罗文豪.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J].管理学报,2014,11(10):1411-1419.

[4]周劉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28):70-72.

[5]《组织行为学》编写组.组织行为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

吴坤津(1986-),男,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宋一晓(1988-),女,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