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着西餐背后的小故事
2021-09-10
你知道,苏州第一家西餐厅在哪里吗?
告诉你,在观前街北局。
市中心北局,因来源于历史上明清两朝的织染(织造)局而获名,苏州人俗称小公园,旧时,那里可是苏州城商贸最繁荣的区域之一。在鳞次栉比商场、戏院、书场里,还有一家与商业不沾边的机构——有百年历史的全国青年组织分支机构之一的“苏州青年会”。有资料显示,青年会除了在科、教、文等方面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之外,它还是苏州市多个首创的源地,其中就包括了民国初年在那里设立的苏州第一家西餐厅。
当然,这个西餐厅历史有点久远,当小知识看看就行。苏州人真正意义上接触西餐,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说来也快,也就三十年时间,异国美食、特別是西餐,在苏州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让苏州人对西餐的理解,从“幼稚”走向了“老练”。
还记得,第一次体验“西餐”的味道吗?
1993年,苏州第一家肯德基在观前街横空出世,吸引了无数苏州人前去排队“打卡”,那阵势,一点也不亚于现在年轻人对网红点的追逐。炸鸡、汉堡、薯条,当苏州人第一次吃到这些食物时,味蕾受到了不小冲击——原来西式餐饮是这样的呀,而这几样“标配”,也一度成为了大家对西餐的印象。紧接着,麦当劳和必胜客相继在苏州开业,巨无霸汉堡、披萨、意大利面逐渐走入了苏州人的世界。
那个年代,动辄人均几十块的“三巨头”,消费算得上中高水平,不少80后小朋友,都是以考试拿前几名,和家长作为“奢侈”一把的交互条件,吃一次能高兴一个礼拜。后来,年岁渐长,见识越来越多,当年那些小朋友变成了初中生、高中生,渐渐“幡然觉悟”,那几家曾经追逐的“西餐”,不过是“洋快餐”罢了,美剧中都是上班族为了省时才吃的。
即便不正宗,但也是一种情怀
到了2000年,苏州的西餐厅开始多了起来,其中有正宗国外连锁,也有相对普通的本土品牌。
先来说说本土西餐厅,豪客来和水天堂是绕不开的两个品牌。
2000年,苏州本土品牌水天堂在带城桥路开出第一家茶馆,后来又将触角伸向了西餐,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中西融合餐饮,以舒适的环境和较高的性价比,赢得了各个年龄层人士喜爱。二十年过去了,这一品牌依然存在于苏州餐饮版图上,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
2002年左右,观前街开出了苏州市第一家豪客来。苏州人最初对牛排的了解,或许都是从这家店开始的。菲力、T骨、莎朗牛排……很多人都是踏进了这家店,才发现原来牛排有这么多种类。现在回忆,其实那些品牌味道真的不是那么可口,但一本正经坐在餐桌前,拿着刀叉的样子,很是怀念。
回头来看,这两家“土生土长”的西餐品牌,更多的是贩卖概念,其本质与正宗西餐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
随着苏州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外资涌入苏城,更多符合外国人口味的西餐也在苏城出现了,特别是在外资企业较多的园区,比如馨都广场,每到夜晚灯红酒绿的西餐厅,出入的顾客来自世界各地,十几家餐馆里里外外挤满了讲着各种语言的食客,煞是热闹。
馨都广场虽然红火,但去的苏州人却不多,大家对国外连锁品牌西餐厅的初印象,应该是2006年在观前街开业的Friday's 星期五餐厅,记忆中餐厅的装修非常具有美式格调,墙上悬挂着自行车等装饰物,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如今已经回忆不起来菜品的味道到底如何,只记得,在当时星期五餐厅绝对算得上是苏州西餐界的佼佼者,吃一次能跟朋友聊上好久,毕竟价格很“辣手”。
新世纪前十年苏州的西餐厅可以说是“大杂烩”般存在,其实正不正宗对于那时候的苏州人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更多是吃一个氛围和感觉。
在一次次升级中,了解西餐精髓
近几年,苏州经济飞速发展,“最强地级市”消费能力水涨船高,这也引得越来越多以前只在上海有分店的知名连锁餐厅和顶级品牌争相入驻苏州。这些店的到来,不仅让苏州人品尝到了更加正宗的西餐,也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
实际上,2010年之前,异国美食在苏州人眼里,可能只是日韩料理、东南亚菜系和西餐,至于西餐的分类,大家并不讲究。但现在不一样了,意大利菜我们会选择李公堤的Mammamia和Velluto,西班牙菜首选W酒店37层的Toro Loco,想吃牛排第一反应是洲际的里瓦和刚开业不久的Sizzzling Steakhouse……
在西餐行业一次次的升级中,我们知道了每一个菜系都有自己界限,每一道菜品的背后,从取材、烹饪到使用何种餐具,也都有自己的讲究。渐渐地,苏州人吃西餐,不再是满足味蕾,而是品味厨师的用心,和生活的仪式感——一道道精致的菜品,是食物给予的一份份温情,拿起餐具时展现的优雅仪态,以及筹光交错间共处的美好时光,大概便是西餐的精髓。
只是偶然回眸间,你是否还记得,那些西餐启蒙的场景和故事,比如第一次吃“假”西餐时的激动,和第一次拿起刀叉时笨拙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