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启蒙: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
2021-09-10任婧婧
任婧婧
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一个主题习作,它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其中,三年级习作教学是一个从“写话”到“习作”的“中间过渡”,对学生习作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习作起始、启蒙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而不能刻意地灌输一些写作技法。学生的习作,应当成为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一、在生活中丰富写作素材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但这种生活感受、生活体验往往处于一种蛰伏状态。习作教学,首先就是要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感受、体验。通过唤醒、激活生活感受、体验,让学生在心里建构生活影像、经验影像。通过生活影像的丰盈、清晰,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解决学生“写什么”的这一习作难题,突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习作瓶颈。
在生活中丰富写作素材,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并尝试新的、可能性的生活。通过这一过程,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域。在生活中,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做、亲自体验,就能对生活中的人、事形成主观性的认知,就能内化、积淀成深层次的心理。丰富的生活、丰富的心理是学生写作不竭的源泉。比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我们提前一周,让学生观察周遭的植物,并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观察活动的悉心指导,学生较之于从前的观察更为细致了。比如有学生观察“桃花”,不仅会看一看,而且会摸一摸、闻一闻……在观察的过程中,有学生还做了一个有心人,将观察对象用手机拍摄下来,并且学会了拍摄聚焦、拍摄特写等;有学生采用了记录卡,随时随地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学生通过观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表达需求。如在观察桃花的过程中,学生记录下了“桃花的颜色”“桃花的样子”“桃花的气味”“桃花的构成”等等。有了观察,学生的表达空间被大大拓展。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生活,从而为学生的习作积淀良好的素材。
写作素材之于学生习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容、轻松的心理场,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观察得越深入,學生思考得越深入,学生的感受、体验就越深入,学生的表达也就越深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学生的生命就越丰富,学生的习作就会越丰富、越富有立体感。
二、在写作中优化生活体验
写作与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根基,而写作又能反过来促进、优化学生生活,让学生生活更富有质感,更具有意义感、价值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外在的刺激很容易在他们的心理形成印记。指向学生写作素养发展、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习作教学,应当对学生的生活予以提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开启、提取那些学生心理深层次的有意义的人、事。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写作心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巧妙地提取心理影像。比如可以通过出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联想,对学生的心理影像进行梳理、筛选、提取等。比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生活,感受自我的生活,更要引导学生反观、反省、反刍自己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从广阔的生活化素材中筛选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表达、写作之于自我生活的意义。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兴趣点等的差异,学生筛选的素材各不相同。同样的人、事之于不同的学生,其意义是不同的。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哪些事情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哪些事情是需要改进的?哪些事情是合理的、科学的、有价值的,等等。通过扬清厉俗,让学生的习作变得富有意义、富有能量。正如部编版语文教材所表达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学生的写作应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习作之于学生,不仅具有提升写作素养的功能,更具有导引学生生活的功能。习作,能够肩负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责任与担当、期待与向往。
学生的心理犹如大海,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情感、态度等的意识性动态影像,是一种有深度的精神现象。作为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心理影像,来表达自己的知情意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某一处场景,来优化学生的写作心理。通过写作,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习作”。
三、在生命中融通生活写作
习作启蒙,应当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生活,是学生的生命存在状态。生命的成长是寓于生活之中的。在生命中,能够有效地融通学生的写作与生活。当下,许多教师的习作教学,往往是“为内容”“为方法”“为意义”,而鲜有“为生命”“为成长”。“为生命”“为成长”的习作,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为生命”“为成长”的习作教学,能有效地打通学生的生活与习作之间的隔阂,让学生的写作成为“我手写我心”的真切表达、真性表达。
比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致力于让学生将事情写得具体一些。由此导致学生为凑足字数常常将习作写得拖沓、冗长。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无病呻吟地写长,还不如让学生有意义地写真实。“那次玩得真高兴”显然是过去的事情。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过去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模糊。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过去活动的再现,也可以是学生创新性的新活动。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玩”得开心,从而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验。一般来说,开心的事情往往印象特别深刻。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不同的小组,活动各不相同。比如有小组玩起了“木头人”的活动,有小组玩起了“抢椅子”的活动,有小组玩起了“你说我猜”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往往十分有趣。在活动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静心想象,将自己的活动动因、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结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一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的地点”“活动的时间”“活动的主人”“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等。通过“真活动”“放电影”等方法,为学生的习作做好铺垫,解决学生习作“写什么”“怎样写”等诸多问题。这样的习作,就是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
结束语
启蒙习作,要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方面进行考量。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清晰学生的写作路径。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牵引,就能深化学生的生活感受、体验,催生学生的生命实践表达。在成长中习作,在习作中成长,应当成为启蒙习作教学的新样态。作为教师,要依托教材,精准定位,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迈好写作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