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09-10李江

格言·校园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华校园传统

李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因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进校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材价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1)道德人格教育: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致使其思想受到侵蚀。因此,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下,涵养自身的德行,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促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2)孝亲敬长教育:这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可促使学生在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爱父母、敬长辈的好品行;(3)人际交往教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含有大量的人际交往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学会一定的人际交往礼仪,以及仁爱和谦恭之心,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君子形象,并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社会关爱教育:传统文化中讲究“仁者爱人、人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可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与他人进行和谐相处等,进而形成关爱社会、甘心奉献等良好的品质;(5)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优秀文化中提出了“小家与大国同命相依”,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等。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工作,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强烈的爱国、民族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崇高理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进程中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纵观当前中小学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渗透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1)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教师在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候,并未设法将多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往往依附于学科内容学习进行教育;(2)师资团队缺乏。目前,中小学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比较低,无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内容等进行精准的界定,甚至对其理解不够全面、深入;(3)教育途径狭窄。传统优秀文化在走进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托于古诗词、国学经典背诵而进行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

重要途径分析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并将其逐步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体系中,借助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全面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古诗词和国学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古典音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可将国画、传统工艺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在体育课堂上可将中华武术,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武术文化渗透其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本课程体系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在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时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在各个学校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同时,校本课程体系也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开展:(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特色的德育课程中。例如,学校在借助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就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设计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狼牙山五壮士-改革开放-狮岭新貌”的任务,引导学生课下通过访问祖辈、调查资料等途径,精心选取不同朝代的事件,创作了一幅历史故事画。在这一校本课程中,学生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敢于担当、刻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传统优秀文化融合到校园节日课程中。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可结合校园的节日活动,将其与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到一起,进而促使学生在学校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优秀文化。“芳华节”是某校的校园节日,教师在开展课程节日活动的时候,就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书法、剪纸、编织、绘画等文化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感知。

(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必须要对传统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依据传统优秀文化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传统优秀文化渗透的时候,应遵循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全面加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建设。具体来说,线下平台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不仅仅要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还要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公园等,还可以定期邀请文化名家、文化遗传的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线上平台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和APP客户端,充分借助自媒体,定期发布和推广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以便于学生学习。

(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传统优秀文化

在推动传统优秀文化走进校园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有效的渗透。一方面,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传统节日中。例如,热闹的春节、猜灯谜的元宵节、团圆的中秋节、尊老的重阳节、赛龙舟的端午节……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作为依托,渗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在节日中感受传统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开展礼仪教育。礼仪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教师可结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引导学生在各种礼仪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五)开展特色活动,丰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形式

在推动传统优秀文化走进校园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方面,积极开展经典剧目表演。传统优秀文化中含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等,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喜欢表演的天性,对其进行改变,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感悟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道理,并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等;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竞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立足于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提升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中华校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