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思路
2021-09-10胡波张志学
胡波 张志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方式愈发多元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架构,而且在多种教学资源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基于此,本文以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为研究主题,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层面入手,提出工作具体开展思路,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策略探究
当今教育背景下,大中小学辅导员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立足时代主题,把握思政核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成效。对此,高校辅导员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探寻其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内容、方式上给予继承创新,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帮助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从而肩负起国家振兴的历史使命。
一、打破信息孤立,构建“双线”联动效应
在思政教学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改变现有的育人架构,给予学生最大程度上的课堂体验,而且多种教学资源的帮助下,学生思维、德育素养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对此,辅导员要清楚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现实意义,打破传统工作模式下“信息孤立”的窘境,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机制,提高思政工作指向性的同时,强化学生情感认知。
例如,高校辅导员可借助线上课堂的优势,定期开展专题班会、知识讲座等活动,通过案例、议题等方式,规范学生网络法制观念与思政道德认知,进而强化其互联网自控力与信息辨别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学习情况、活动参与度等内容进行记录,并搭建相应的“班级——专业系——学院”三级交流平台,由各个班级的班干部共同进行管理。一方面,辅导员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其情感、认知,挑选多种思政元素的线下教育活动,以此丰富思政课堂内涵;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平台管理员的沟通交流,第一时间收集现阶段学生群体信息,并与平台管理员共同制定相应的线上、线下活动方案,提高思政教育渗透力度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双线”联动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德育品行的均衡发展。
二、立足新兴文化,促进师生有效交互
除转变教学方式外,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也要注重内容上的转变。当今社会背景下,多元化的媒体技术让“世界更小”,人们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多种文化的相互交织使得学生思想、认知呈现多元态势。对此,高校辅导员要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立足当下新兴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例如,辅导员可以将目前热门的“青年亚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利用校園媒体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正确看待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还可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展多个文化主题板块。如:古代田园派诗人与当今“佛系文化”,通过脱口秀、情景剧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古人“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生态度。总而言之,新兴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与话语表达体系,其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当今大学生内心面对实际问题的真实展现。对此,高校辅导员要善用、优用互联网技术,探寻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多个契合点,转变知识形式的同时,使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三、落实“净网”工作,构建动态化管理机制
要想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育品行的综合发展,高校辅导员要重视网络绿色环境的营造,加强数据信息筛选力度,消除负面因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
首先,高校可邀请优秀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到平台管理工作中,针对互联网教学资源特点,搭建多个数据信息管理子平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的同时,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导权。
其次,由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的监管小组,要深入各个思政交流平台,对学生发布的信息进行筛查、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同时,营造优质的线上学习氛围与校园风尚,使思政教育真正辐射于校园的各个角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介入,加强了思政工作渗透力度。作为学生前行路上的“风向标”,高校辅导员要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以互联网技术为导向,打破信息孤立,构建“双线”联动效应;立足新兴文化,促进师生有效交互;落实“净网”工作,构建动态化管理机制。多措并举,摆脱传统“知识主导”的教学架构,丰富思政工作体系,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德育品行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晗 .“互联网 +”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 通讯世界,2020,27(03).
[2] 朱琪琛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
[3] 王晨歌,钱莉娇,于盼盼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