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心即理”哲学内涵及文化价值

2021-09-10王海鹏

今古文创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学文化价值王阳明

【摘要】 “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能够达成的框架性前提。“心即理”这一学说的提出,不仅使王阳明的心学对于传统的程朱理学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并且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走向和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学术人文以及政治合理性、合法性的角度,对于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的内涵和含义进行研究,对当下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哲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54-02

每一种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产生,都与那个年代所处的历史背景、历史环境、政治大环境密不可分。明朝末年,中国社会正好处于政治昏聩,动荡不安的状况。自耕农大量破产,地主阶级将有限的土地据为己有,从人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实已经可见明王朝即将崩溃的端倪。这时的思想界,以程朱理学作为主流学说,对所有文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统治,因此要改变当时沉闷的思想界和禁锢的思想状态,就必须有一种新学说横空出世。而以“心即理”为核心的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王阳明将毕生精力投入于心学,并将心学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对启蒙人心,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对“心即理”这一哲学范畴的阐释

(一)“心即理”中心和理这两个范畴的阐释

对于心这一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家都有不同的阐述。以孟子的思想为例,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他认为所谓心就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它并不具有思维意识。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心则止对道理感悟的慧根。但是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当中,对于心作为器官以及心作为感悟道理的慧根这两种学说,王阳明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当中,他从三个角度对心这一含义进行了解释。

其一,王阳明认为心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一层面,属于人的意识范围。其二,王阳明认为心是对于身体的主宰。他认为人体的肉体部分,并非独立而存在的,人体的肉体部分是由心所控制的,也就是心是一切肉体活动的本源。其三,王阳明认为心的本来含义就是良知,也就是人类最本源、最没有私欲的地方。可见王阳明本认为心是道德,心也是良知。他认为心中存在道德,而心外无物。从前两点可以看出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程朱理学之间对于心的含义的阐述,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从第三个角度来看,朱熹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而王阳明认为心产生万物,心才是一切哲学思想以及生物活动的根本要义。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是社会以及自然界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从自然层面来看,理是指客观世界当中不变的规律;而从社会角度来看,王阳明多次将三纲五常以及一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归纳为理。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实际上理是等级制度的具体化。

(二)心和理这两个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心与理这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在程朱理学当中是相互割裂的两个概念,但是在王阳明的心学当中,他用 “心即理”这一学说,将心与理这两个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王阳明认为心是理的基础,心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心即理”这一哲学概念,便可以非常直接的阐明出来。从心与理的逻辑关系上来看,心就是理这一概念所存在的必需条件。心是理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必要前提,“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王阳明所有哲学学说当中所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正是在“心即理”的哲学基础之上,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从学理角度上来看,“心即理”要说明的是,心是理存在的基础,心就是理,心与理二者不能分割。但是,只有不断地克己复礼,才可能将心中也就是良知中私欲的部分涤荡干净,而让理的光辉照耀于良知。因此,心和理是不能分割的,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两个部分。

(三)心的理念与外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阳明的整个哲学体系,除了“心即理”这一哲学范畴之外,对于心外无物的讨论,也构成了王阳明的哲学基础。物质是外物,但也是心和理相互沟通的外物。王阳明肯定了外界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外物的存在,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王阳明认为外物虽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但是外物却与人的内心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当外物对于人的内心有作用的时候,这些外物才是有价值的,否则这些外物对于人来说并没有意义。因此外物虽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是外物的存在价值却是人赋予的。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是在用人的意识为大自然立法。

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外无物”和“心即理”的学说,实际上是对于孟子对于心这一理念的直接阐述。虽然王阳明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而且他的理论也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但是“心即理”以及心外无物这些理念,都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王陽明认为,如果要对外物,以及自身的良知和这世界所运行的规律,都有明确的认识,那么就必须通过实践去改造这些事物,才能够真正认识这些事物的内涵。因此从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的角度来看,他的思想在新时代之下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显得落伍。

二、 “心即理”这一哲学理念对于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王阳明主张不固守于儒家经典著作,普通人通过自我修养,通过对本心良知的体认明觉,通过知行合一地践行良知,都可以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也带来思想的变革。李贽以心学为基础创立“童心说”,促进了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的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由此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先进思想,以及汤显祖《牡丹亭》、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晚清小说等一系列表现人性、反咉人的自我个性和独立意识的文学作品。下面将从学术、道德、政治三个具体方面阐述“心即理”的具体文化价值。

(一)从学术角度看“心即理”的文化价值

“心即理”的学术突破价值主要体现在心即理对于陆九渊心学的发展,以及程朱理学的革新上。从学术角度来看,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即理”的学说,继承了陆九渊对于心这一哲学范畴的命题,并且在陆九渊心即理这一学说的基础之上,做出了巨大的拓展。陆九渊同朱熹,同样身处于宋代。陆九渊在当时便深刻意识到了程朱理学当中存在的不能调解的矛盾,并且陆九渊与朱熹在当时就展开了非常激烈的学术辩论。陆九渊认为,心与理这两个概念应当融为一体,而不能相互分割。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他认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应当与良知相互融合,这两者不能相互割裂。陆九渊这一观点,与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不谋而合。但是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对于客观外在的限制,却并没有做出比较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人的内心,也就是人的良知,受到了外在条件的限制。他在阐述“心即理”这一理念的同时,实际上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制约。相比于陆九渊而言,王阳明所提出心的说法,彻底否定了陆九渊心学当中存在的弊端。他认为要磨炼人的良知、人的意志,必须在事物上进行磨炼,必须要将人的内在修为与外在修炼相互结合。只有在遇到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够磨炼一个人的良知和心情,因此陆九渊将“心即理”这一说法,加上了实践论的色彩。从学术突破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角度来看,对陆九渊产生了超越。

(二)从道德规范角度看心即理的文化价值

王阳明心即理学说,也是规范道德的有效路径。对于道德的改造和人心的向善而言,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当中,字里行间都有对道德的强调。在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末期,程朱理学是显学,在整个思想界都占有统治性地位。但是程朱理学的弊端就在于它将心和理,两者相互分开,将做与良知行动相互分开,这就导致人们看得心与理这两个东西的时候是相互割裂的。人的良心并不完全指导人的行动。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将心与理这两个概念相互割裂的弊端就在于,它并非纯粹的良知,他与真正的良知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他认为要解决心和理这两个概念相互分离的问题,就必须将心与理这一对概念相互结合。

要使这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就必須将人们的行动,以及社会的道德规范,看作是内心良知的体现,必须在一个人的良心上向善和自我反省。将良知与行动相互结合,并且注重良知在人的实践中的改造作用。因此,以“心即理”这一哲学范畴为基础,王阳明进而又阐述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这两对概念的重要性。虽然“心即理”这一哲学概念并未将人的良知的本源进行体系化的阐述。但是对于如何将道德规范与良知相互结合,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却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下,王阳明将良知与行动相互结合,将天理与良心相互结合的提法,对于实践躬行以及修身养性、规范道德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从政治角度看心即理的文化价值

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引导价值。实际上,王阳明的心学是直指当时的政治环境的。他认为,如果想治理这个世道,就必须治理人心。只有将人心理顺,世道才能太平。如果想要让社会变成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就必须保持良心,要让社会的成员在自己的良心上下足功夫。也只有将良心与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将政治观点以及意识形态,推行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如果一切政治政策,仅仅是从外在形式上对于这个社会进行治理,而不是从人的本心上下功夫,那么所有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都将会流于形式。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以及“心即理”的观念,对于当下的政治治理依然具有启迪作用。

三、结语

王阳明的心学是我国国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他所提出的“心即理”这一哲学概念,对于理解王阳明心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心即理”这一哲学范畴的内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基于“心即理”这一哲学范畴的阐述,从文化价值方面对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进行了阐述。以期让世人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理念和理论,并将王阳明心学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为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道德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施敏发.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启示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2):15-17.

[2]杨芝.知行合一,打造阳明文化传承弘扬高地[J].宁波通讯,2020,(22):62-64.

[3]刘前梅.阳明心学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建构[J].汉字文化,2020,(22):197-198.

作者简介:

王海鹏,女,河南许昌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心学文化价值王阳明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真正心平气和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