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雄壁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1-09-10袁华生
袁华生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性重要政策。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充分认识它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现阶段的实际,对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雄壁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实际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对策
1雄壁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
1.1雄壁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
雄壁镇位于曲靖东部,地理坐标东径103o48'29.9",北纬24o52'14.0"。海拨高度2100米。东邻丹风,西邻陆良,南邻泸西,北邻罗平。雄壁镇俗有“乌金之镇”的美誉。324国道及南昆铁路穿境而过。是师宗县西大门及进出曲靖、罗平、泸西的交通要道。2011年,经过机构改革,撤销乡镇原来在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农机等站所的基础上成立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我镇初步完成了体系改革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公益性机构建设和队伍素质得到了加强和提高;二是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得以推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是创新了服务方式,拓展了服务领域;四是农资市场监管得到加强,有效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速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得到加强。
1.2雄壁镇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雄壁镇是师宗的西大门,交通十分便利,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辖区内的天生桥、独拢、长冲等村委会,耕地多为沙土坡地,是种植优质马铃薯的天然场所;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渐增加,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群众基础。
1.3雄壁镇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历年来,县乡两级政府对煤炭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对煤炭生产的投入巨大,这在客观上忽视了对农业的重视,对农业的投入资金也远远不足,从而使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条件低下;近几年,由于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促使煤炭企业职工工资大幅增长,当地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纷纷进入煤炭企业上班,造成了当地的青壮劳力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雄壁镇属于冷凉山区,寒冷干燥,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农业投资较大;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造成水土流失,加上早些年的滥砍滥伐,所以全镇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的农业科技和新的农业品种接受较慢,使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慢、普及范围不广。因此,从全镇的农业生产水平来看,雄壁的农业发展还很滞后,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全镇农业长足、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其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雄壁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2.1当地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雄壁镇是产煤乡镇,政府和各级单位对农业的重视不够。历年来,政府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远远不够。当地农业种植大多以传统种植为住,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对外市场推广严重不足,即使有少数农民种植新品种,销路也成大问题。
2.2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
由于人员外调、借用等原因,我镇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逐渐减少,现有的农技人员多数只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能进行常规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2.3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一是部分村社干部重视不够,支持减退,一些农户科技意识淡薄,在村社讲技术课很少有人参加。
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均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既没文化、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
3進一步提高当地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镇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好抓实。
3.1理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推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即“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的管理模式,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服务岗位,定岗不定人,从转制单位人员中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工作人员,签订一定期限的聘用合同,派驻乡镇专门从事公益性服务,其服务项目由乡镇政府提出,乡镇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对派驻人员进行考核,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3.2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3.3利用现有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
充分利用县广校、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成立专门培训机构,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3.4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
结合各村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突出培训侧重点,拓宽培训项目,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培训格局。
3.5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
根据农时节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间套种、高产创建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力争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确保培訓质量。
3.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组织、引导职能,在农业结构调整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具备发展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应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资金补助,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助,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安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建立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推广,改变农技推广机构长期以来“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
3.7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加强对农技人员管理。农技人员必须尽职尽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行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聘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助,确保他们在基层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层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8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坚持每年大小春季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让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农业新品种、先进新技术进行试验,成功后再农民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农技推广新路子。
二是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三是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参考文献:
[1]师宗年鉴:2010乡镇专栏
[2]《辉煌铸就创丰碑》.雄壁镇建镇十五周年纪念
[3]高启杰等著. 推广经济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5]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6]赵锦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
[7]高启杰著.现代农业推广学[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师宗县雄壁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 楚雄 65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