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应用分析
2021-09-10康芳
康芳
摘要:2020年中国本土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的重任。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将会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不仅能够创新活动形式和花样,还能解决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本文将通过对新媒体的特征以及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应用新媒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新媒体;应用分析
2020年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随着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中国社会将在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成为各级政府在民生事业中关注的焦点。传统媒体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局域性、局限性和相对滞后性的特点,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制造和传播技术愈发成熟,它在各项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真正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将传统活动模式和文化活动体系进行创新,新媒体应用技术将成为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一、新媒体的特征
所谓新媒体即以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为技术支撑的新的媒体形式。它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信息傳播快、载体多样
新媒体依托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它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不受媒体版面和新闻制作等影响,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及时的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现代通讯工具、社交媒体软件及各种APP等信息交流工具及时对外传播,即使新闻发生在千里之外,也能在几秒之内被人说熟知,使信息传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即时化。
2.具有极强的共享性
信息时代不同于传统纸媒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导权不再是部分专业媒体人而是所有人。新媒体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实时的网络渠道轻松的就能够实现全民共享。所有的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参与信息、分享信息、评论信息。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大大增加了群众在信息中的参与感。
3.具有强烈的个性化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需要专业的媒体人和专业的媒体制作技巧。新媒体人人均可参与,没有固定的行业制作模式,没有信息发布的各种人为局限,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媒体信息的剪辑、制作和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突出了个性化特征。
二、新媒体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无疑带来了新一轮的信息应用爆炸。它不仅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并且还加快了信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超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群众文化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活力。但新媒体人人参与式的过度化发展,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由于还缺乏一定的行业标准,缺乏一定的监督和引导,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在应用中加以规范和注意。
1.构建群众文化网络化
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冲击了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活动体系。以新媒体为依托,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体系的升级与改造将会是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在群众文化体系构建中,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发展规划和方案,做好信息的整合和监督。可以由政府建立一个公共活动网站,群众可以通过这个活动平台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政府设立网络监管员,对群众言论和社会舆论进行引导。这样群众既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群众文化活动的最新资讯,利用网络平台最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成本。
2.充实群众文化内容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方便,资源丰富。社会就是最大的媒体资源信息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吸纳具有新鲜度和热点性和话题信息,变换形式,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增强群众文化内容的时效性,提升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3.打破常规,加强形式创新
新媒体之所以新就在于其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方式,利用各种各样的载体,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除了传统的固定场所、固定活动模式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贴吧等多种途径开展文化活动,还可以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征文等形式来加强与广大群众的互动,使得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媒体文化环境等方式,提升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优势,全力助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波澜.新媒体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21(16):63-64.
[2]朱世卿.发挥传播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祖国,2014,12(31):45-47.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 1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