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研究
2021-09-10赵雪梅
赵雪梅
摘要:“互联网+”这一新型的时代发展态势,无疑为现有的课堂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时间长且容量大的传统课程资源,已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移动化学习的需要。但微课的应用,却能够凭借着自身,短小精悍和形式灵活的独特优势,获得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再加上,高中生物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知识点十分零碎,而且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仍旧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必然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谋求微课与高中生物课堂结合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主观意识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并理解生物知识,构建更加合理且全面的框架。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生物;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57
引言
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制作一段短小精悍的视频,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视频的节奏,开始学习。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生命现象的变化,以及微观生物体的不同的结构。让非常复杂,难以弄明白的概念瞬时间成为了生动形象直观的概念。
一、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融入在微课中,同时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让问题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吻合,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同时问题的设计还应该多层次、结构化,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串,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新知,从而构建具有结构化特征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畅通。
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既涉及到微观,同时也涉及到宏观。教师在微课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多少?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吗?写出氨基酸的结构式,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肽键?,写出肽键的结构式;蛋白质是在哪一细胞器中合成的?其功能发挥的场所在哪?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如何?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蛋白质会变性?在生活和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承担着怎样的功能?以上问题环环相扣,遵循生命观念中的结构和功能观,从蛋白质组成单位开始,过渡到氨基酸的结构,肽链的形成,蛋白质的多样性等等,是以简单直观的结构为基础,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微观结构层次。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旁边都加入了一些图片或者动画,如蛋白质在哪一细胞器中合成的?该问题旁边教师设计了几个细胞器正在争论着自己的功劳,非常有趣味。利用微课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不能够太枯燥无味,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动画或者图片,来吸引学生探索问题。学生在掌握结构的基础上,将思路从结构向功能进行辐射,让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稳固的结构,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畅通性。
二、巧用微课推动疑难问题的解决
高中生物的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加具有抽象性,同时这门学科的
知识较为分散,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连贯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疑惑和问题。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生物教师可能会选择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解答,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问题。对于自身生物学习上的疑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观看微课有效地解决。微课中包含了许多生物知识,同时这些知识被最大程度地精简和浓缩,学生可以在微课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有问题的部分,之后再进行反复地观看。
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自行解决许多相关的疑惑。相比较于之前的生物知识,神经系统的知识更加抽象,需要调动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许多疑惑:神经冲动如何从刺激部位传递到神经末梢、冲动如何从神经末梢传递到肌肉、动作电位如何进行传导,这都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最容易发出的疑问。仅仅通过生物教师的讲述学生可能无法获取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此时就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在微课中“兴奋的传递和传导”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动画演示出来,相比较于阅读文字,学生更加喜欢观看生动的图像,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便能在不知不觉间掌握这些疑难问题的答案。
三、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就好像音乐剧的序幕,只有拉开了序幕,音乐剧才能正式开始。在教学领域中,不论是哪门课程,课堂导入环节都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为了获得良好的导入效果,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给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事例,通过这种方式引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时,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通过微课给学生介绍DNA技术在案件侦查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以问题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办案人员将案发现场的血液等样品中的DNA和作案嫌疑人的DNA比对之后,发现作案嫌疑人就是本案的真凶。”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再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DNA吗?为什么DNA可以显示出作案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呢?”这样一来,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就可以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充分点燃,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在教师的积极引導下得到提升,课堂教学自然而然也就会更加顺利地展开。
结束语
总的来说,持续性推动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整合多样化资源的应有之策,也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开福.“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0(34):32-33.
[2]许亚玲.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19(36):88.
[3]张君艳.分析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情感读本,2018(36):29.
四川省阆中河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