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倡导的东北亚秩序:东北亚命运共同体

2021-09-10孙夏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印太

影响东北亚地区秩序的两大重要变量是中国和美国联盟体系。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会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势头,中国实力增长是不可逆转的事。中国崛起已经造成并会持续造成东北亚地区权力分布状态的改变,中国的权力持续上升,美国的权力则相对下降,这是一个权力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国际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中国会成为“修正主义国家”(revisionist state),即推翻现有的秩序并重塑秩序的挑战者,还是成为“维持现状国”(status quo state),即维持现存秩序稳定的维护者,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趋势,美国东北亚联盟体系也将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在安全上,中国和俄罗斯不会服从于美国及其联盟体系对地区安全秩序的安排,美国联盟体系也并不会将中国与俄罗斯纳入其安全秩序当中。在经济上,地区内国家很难放弃与中国在经贸上的合作。因此,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东北亚地区的二元权力格局不会改变,中美二元秩序也将得到维持。但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和美国对中国的不断制衡并不会为中国发展与地区合作的有效推进提供和平稳定的有利环境。中国试图对东北亚地区秩序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正”。通过分析美国的“印太战略”不难发现,美国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的地区秩序仍旧具有解构性,并不打算将中国、俄罗斯、朝鲜等过容纳入地区秩序框架。这样会加剧东北亚地区秩序的对抗性和分裂性。与美国的“印太战略”不同,中国所倡导的地区秩序是“东北亚命运共同体”。

一、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一宏伟的理念构想为构建世界秩序提供了思想观念上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整个人类社会提出的构想,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聚焦于地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可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面的投射。从古至今,东北亚地区历经秩序变迁,却还没有出现一个将各国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秩序。在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中,为东北亚地区秩序提出新的构想,即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秩序。

在第一章中,本文在分析地区秩序的类型时对共同体秩序作过简要阐述,并将西欧现行的秩序作为构建和践行共同体秩序的实例。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秩序事实上也是共同体秩序的一种,但是,它比目前存在的共同体秩序更优越的地方在于,在命运共同体秩序内,各国不仅将利益和安全置于共同的目标之下,而且分享共同的命运和未来。这使得地区内各国更加自发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谋求国家和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六方会谈案例为东北亚地区秩序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地区各国只注重机制的建设,而地区权力格局和观念并没有为地区安全秩序的构建提供充分条件。因此,中国在设计东北亚地区共同体秩序时,三个要素都被考虑其中,共同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作用。

就权力格局而言,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既然是共同体秩序的一种,就必须要满足共同体秩序的结构条件,即地区内淡化权力竞争,权力较为分散,不存在单一的力量中心。各国之间主权平等,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尽管中国权力一直在增加,但早在1974年,邓小平同志就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因此,中国权力的上升并不会产生地区霸权,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秩序也不会成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

在制度方面,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当依托于地区内合作机制的建设,包括经济机制和安全机制。安全机制可以是包含整个地区的机制,协调解决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经济机制则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争取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机制。 由于命运共同体强调共享的命运,各国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地区内的机制并不具有排他性。因此,与联盟不同,命运共同体下的经济机制即使没有覆盖所有区域国家,也将保持其开放性,并不只服务于几个特定国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RCEP等机制和合作框架为依托,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路径。

在观念方面,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成为地区内的共享价值理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东北亚地区各国共享相同的命运。既然是命运,就是未来的,未知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在遇到机遇的时候共同发展,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一起应对, 在享受共同利益的同时,各国页积极承担共同的责任,这才是共享命运。

在价值基础上,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鉴了国际主义思想,而地区命运共同体理念则脱胎于地区主义理念。如前文所述,地区主义是相信地区层次的安排有助于保障国家利益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地区内国家组织起来共同构建地区秩序。 地区主义强调地区是一个整体,国家在整个整体内进行合作,促进地区一体化。在地区主义理念下,国家相信地区层面的安排不仅对地区发展有益,也将使得国家利益最大化。

其次,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特殊之处在于,吸收借鉴东北亚地区的优秀文明。地区主义最重要的是目标是构建各国对地区的集体认同, 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化圈,共享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这为地区认同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价值基础。文化认同为合作创造便利条件,历史文化的相同往往使得国家和民众之间更具同理心。2020年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的物资外包装上用汉字写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舞鹤市给大连捐赠的物资上写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者来自盛唐时期日本长屋王赠给唐朝高僧的袈裟上所绣偈语,后者则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送柴侍御》,都表达了虽然不在同一国家但愿意共同面对困难的意愿。这些标语在中国引起了极高的热度,中国民众对日本表示感谢的同时,共享的历史文化也使得两国民间产生了良好的氛围,共担风雨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得以体现。东北亚各国对儒家文化都有一定的认同感,儒家文化中的和合、仁爱、仁义等思想和理念可以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提供视角。 除中华文化外,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也可以被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和包容。

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东北亚可以建立起覆盖经济、安全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秩序。

在经济秩序层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习近平主席不止一次地表达对“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追求和呼吁,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再次指出,“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各国的发展首先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进而与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最后与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区内不存在零和博弈,共同发展才是地区秩序应维护的目标。东北亚各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经贸上较高的依存度,各国应该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谋求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首先将自身的发展与地区和世界联系起来,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在安全秩序层面,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区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地区层面内,没有任何一个东北亚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意味着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共同承担责任。

由于各国相互依存,使用武力将会使整个地区遭受打击。如果争端出现,地区各国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绝不诉诸武力。除传统安全外,各国也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在这一领域,东北亚各国将积极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

在政治秩序层面,平等、尊重,互相信任。

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秩序的结构基础是平等、分散的权力格局,因此,政治秩序保障地区各国的平等和主权完整,不存在依附、强制、迫使等现象。同时,各国有权选择本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即使存在差异,各国之间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求同存异。

历史上,任何国家权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有责任为地区和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如果拒绝承担责任,则有可能引发“金德尔伯格陷阱”。中国已经开始承担这一责任,并参与和主导构建了诸多机制。秩序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中国为东北亚地区未来秩序所做的构想即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秩序。中国将成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同时,秩序的建立也需要域内其他国家的积极参与。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太战略”的区别

对新秩序提出构想只是重塑地区秩序的起步阶段,新秩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衡量新秩序能否维系的重要指标。只有当地区内国家广泛接受新的规则、规范和观念,而不是依靠主导大国的胁迫时,才能形成稳定、持久和具有合法性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和平发展基础上依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广命运共同体构想,是赢得地区认同的最佳方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美好的未来秩序构想,需要前期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目前,“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此做出的较为典型的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一个地区倡议,但是这一合作机制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路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地区,东北亚是最具有优势的地区。东北亚地区资源丰富,国际影响力强的大国和中等强国众多,历史文化相通,地缘上彼此邻近,具备开展合作的诸多便利条件。“一带一路”除了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标志性项目,更是重塑地区秩序的项目,中国在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同时塑造新的规则和规范,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吸引其他国家加入新秩序的塑造。这一项目的核心在于打造互联互通的合作模式,旨在用加强地区合作的方式软化美国在东北亚的霸权和竞争。

“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太战略”都是实践层面的战略规划,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并且分别由中美两个大国所倡导或主导。 虽然都能够对地区秩序产生影响,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的机制与规则有所不同。

“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是指协商合作,追求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中国与合作地区之间的合作论坛是贯彻共商原则的重要机制。共建原则强调中国和地区国家共同参与和建设,一道谋求发展。共享原则强调共享的利益、价值观和命运,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是建立在遵守市场规则和国际规范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项目的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地区内各个国家都是平等的,各国不分大小贫富,都享有完全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共同磋商,合作共赢。同时,“一带一路”没有盟约的强制约束,具有和平性的特征,各国以伙伴关系为基石,谋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共同体不针对具体国家或事件,没有共同的外部威胁,不设立假想敌。

“印太战略”以自由开放为原则,但事实上其制度支撑是联盟和伙伴关系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支点是美日联盟、美韩联盟、美日韩三方合作机制以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这些联盟和机制具有排他性和针对性,存在一系列强制性制度框架,对中国和俄罗斯等地区大国造成了明显的包围之势,其目的并不是合作共赢,而是竞争。浓厚的零和思维使得地区战略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摩擦和分歧,甚至出现军事冲突。基于美国的超强实力,美国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规则和机制的主要塑造者,这种以联盟体系和伙伴关系体系为基础的战略模式会在权力上造成垂直模式,即盟国和伙伴对美国的依赖和顺从。

第二,“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倡导的价值观有所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地区内共享的价值理念,其理论基础是地区主义。同时,各国对其他国家选择的制度道路和价值理念表示尊重。联盟本身脱胎于均势政治,“印太战略”中美国联盟体系的存在会使地区内存在对抗、制衡等零和思维。同时,“印太战略”下的四方机制有“民主联盟”的内涵。“民主联盟”尽管看似建立在共享的价值观基础之上,但事实上是以此进行了阵营划分,将中国和俄罗斯等地区大国划入了竞争对手的阵营,难以克服冷战思维。

第三,“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的目的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发展。在东北亚地区层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地区一体化,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印太战略”的存在是为了美国的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服务,最终目的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并可能发展为地缘政治对抗的工具。

第四,“一带一路”和“印太战略”所构建的秩序在领域和特征上有所不同。

“一带一路”主要侧重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谋求政治、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印太战略”侧重于安全合作,注重的是地区安全架构的重塑,同时将功能延伸至其他领域。

“一带一路”是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东北亚地区错综复杂和过剩的制度有整合作用,最终形成一套地区层面的秩序。因此,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印太战略”由于其明显的排他性,对地区秩序的构建产生解构作用,使得地区秩序总是呈现分裂状态,难以整合。

作者简介:

孙夏媛(1994.6-),女,山西省临汾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贺凯,冯惠云:《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转型:一种类型化分析》,《当代亚太》2020年第3期,第5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第59页。

靳方华:《共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刍议》,《东北亚学刊》,2019年第4期,第16页。

刘宗义:《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46页。

Helge Hveem, “Explaining the Regional Phenomenon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Richard Stubbs, Geoffrey R D. Underhill, eds.,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361.

徐秀軍:《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当代亚太》,2010年第2期,第10页。

门洪华:《地区秩序建构的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7期,第15页。

张波,李群群:《“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选择》,《东疆学刊》,2018年第1期,第25页。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6日,第1版。

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第5页。

张贵洪:《“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太战略构想的比较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9第2期,第26页。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91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印太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解析
美版“印太战略”越来越现形了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东北亚海洋经济重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文在寅:朝韩及东北亚共同举办世界杯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东北亚博览会,架起一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