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文化点亮数学课堂

2021-09-10孙兆福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

摘 要:任何学科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背景文化,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活跃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综合素养.数学教师需要改变固化的教学模式,将数学文化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点亮数学课堂.

关键词:文化;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0-0038-02

收稿日期:2021-04-15

作者简介:孙兆福(1981.8-),男,宁夏银川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这门学科,虽然很讲究理性思维能力,被认为是其他理科学习的基础,但是做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也是相当丰富和有趣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强调教材和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想想,那些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在自然和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家治学的故事和精神、数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是特别有启发意义呢?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传输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能有效地把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数学思想,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1.可以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

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这里面蕴含着数学家认知数学规律的历史,大量的求证更是集合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思维和技巧.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古往今来的内在联系,感受它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感悟数学的价值所在这个角度来看,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非常必要.

2.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学科的一大特性就是抽象性很强,对于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数学文化包含着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换种说法就是,某些数学文化可以使数学知识从抽象变得具象,从而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

3.可培养学生的数学长效能力

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长效能力的方法之一,在进行数学文化的学习后,学生可以自觉地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认识到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而从刺激学生数学的长效能力.

二、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的应用现状

当前研究领域对数学文化的定义并不确定.本文应用黄友初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在探讨数学文化这个概念之前要先了解数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黄友初曾经对小学数学教育做过一个调查,在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中,有40%多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认识数字,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种认识生活的手段.当然还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数学和艺术有关.可见大不部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比较浅薄的.即使在数学老师眼中,数学的讲授也更注重讲授思想方法,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中,教师会将其和成绩的提升挂钩,没有更好地挖掘数学、数学家的故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分析

1.利用数学史激活课堂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就涉及不少数学史的内容,有的以数学典故的形式,有的以数学概念的形式,很丰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部分内容,结合到教学实际中,是很好地开拓学生视野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对于质数这个知识点,就可以结合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来寻找质数,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获得验证的快乐.笔者先介绍了埃拉托斯特尼在古代数学领域内的主要贡献,然后介绍这种筛选质数的方法.让学生们拿出一张纸,写上1-100这些数字.按照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将1划掉,然后再依次划掉2、3、5、7的倍数(2、3、5、7除外),最终学生就会得到1-100内的所有质数,笔者随后介绍了其存在原理.在教学中,学生们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数学史渗透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质数的理解又有了深化.

2.挖掘教材本身的数学文化内容

数学教材是学生们接触数学的主要工具,它凝练了课程知识,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参考大纲,是对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把握.在对数学教材的利用上,很多教师更看重它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更多地去做练习题.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公式手册”和“定理词典”,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解题率,却无法把数学教材的核心内涵展现出来,降低了教材本身的学科价值,也使其蕴含的数学文化与学生失之交臂.

翻开我们的数学课本,里面的案例、人物简介、推理过程都是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给这些数学文化元素留下空间,使学生逐步走进数学更宽广更深远的世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例如在进行“年、月、日”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生日融合到教学中.比如汶川地震的时间、第一个儿童节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的日子,以上出现的这些年份有哪些是闰年?哪些是平年?等等,说明数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相關运算中既能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也能对历史事件和生活常识有所了解,使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3.强调数学学科的生活属性

现实中不少学生把数学和语文当做两门“独立”的学科,一文一理,仿佛数学很没有“文化”,显然,这一理解是错误的.为了纠正这一误解,教师很有必要将数学的文化属性强调出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一些数学公式、相关定义都靠死记硬背,进而觉得数学很枯燥很单调,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圆”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图形和概念,是几何学习的一个基础图形,对于圆,小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很多“圆”.但是如果仅仅这样,还无法把数学变得有“文化”.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我们很多成语或者日常用语中也有“圆”,比如团团圆圆、幸福圆满、破镜重圆,这些“圆”和数学中的“圆”有什么联系呢?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圆”的偏好,因为圆无棱无角,象征着圆满与安全等等.这样,学生对“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圆”的特性也会有一些更加感性的认识,进而摆脱对数学刻板枯燥的印象,重新认识与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堂教学重视文化的创造

数学知识本身不是简单的各类结论的组合,而是来源于生活经验,经过提炼后才渐渐形成数学模型.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数学学者们对知识解释和重构再创造的过程,而再创造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最为主要的方法.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利用数学文化来充实数学课堂,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创新数学课堂.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通过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传承数学文化的重要场所,为学生再创造文化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讲解“位置”这节教学内容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数对来表示出位置.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对于位置关系,学生们接触到最多的就是东西南北或者左右前后.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位置关系.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教师怎么确定一个学生的座位位置,做广播操时如何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学生会逐渐认识到通过第几排、第几列这样的表述来确定位置.进而认识到数对与位置的关系,这比单纯的讲解数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对“数对”这一数学概念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数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数学学习的魅力.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有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既可以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改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尹春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25):67-68.

[2]游小云.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案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3]田洪权.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46.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课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错在哪里